![]() 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 答曰: 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 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阴脉和阳脉的定义在脉经里有,直接去看就行。仲景爷在这里对阴脉和阳脉进行了一个定义,来对应它疾病里面三阴三阳的变化。后世一般习惯称仲景爷的辩证思路为六经辨证,这个称呼是有问题的。仲景也在认识疾病的时候,首先分辨的是疾病的阴阳,然后再在这个阴阳的基础上进行细分,所以仲景也在认识疾病的时候,首先是阴阳辩证。 比如狭义的伤寒(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感冒、瘟疫)在阴阳在症状上体现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体现的是人体当下产热,也就是阳气,量的多少。产热大于散热的话就会发热,产热低于散热的话,病人就不能发热。 在脉上的阴阳辩证就是,上面对脉象的分类。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仲景爷所写的伤寒论,整体上描述的是一个人逐渐被冻死,阳气逐渐衰弱,末梢循环衰竭的过程。所以太阳脉浮、阳明脉大、少阳弦、太阴濡、少阴微细、厥阴四逆厥冷,对应的其实就是人体,外邪入里,阳气渐失,阴阳离绝,最后死掉的过程。 所以在遇到阴病的时候,阳气逐渐的恢复、变多,会由表及里的体现出来,因为我们所摸的太渊脉它是一个手太阴肺脉外部表现,它能体现人体内在深层的气血状态,所以在阳气经在内在充足之后,脉象会鉴于症状出现向愈的反应,这个反应就是阴病见阳脉。 同样的阳病见阴脉 ,也是内在气血先于外在症状出现了一个征象,它所体现的是,人体阳气相对衰微,外邪容易里陷,这样的话,这个病的预后是不良的。 这里的生和死不是绝对的,在临床上见到很多有阳病表现的伤寒病人,出现了阴病脉象,这个时候如果机械刻板的认为这个人要死掉了,是不对的,这里的生死更多的是一种疾病预后的倾向,如果真的要推算这个人的生死的话,要结合内经的五死脉来推算。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 答曰: 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 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根据后文不大便、大便反硬,我们可以推断,这里的阴结和阳结判断的是阴阳哪种气血状态导致的大便不下,粪便留结在肠道之中。 如果是一个偏阳性的气血状态的话,在脉象上的体现应该是,脉浮而数,表现为一个阳热有余的征象,此时人体温度较高,产热较多,同时对于肠道之中的水液消耗的也比较多,这个时候大肠中的粪块就容易被有余的阳气蒸化为燥屎。不大便17天左右可能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剧烈的谵语、腹痛一类症状。 仲景爷在这个条文里面提到了能食,和前面的脉浮数阳热有余,形成了一个相应的对照,体现了人体阳气相对有余之后六腑阳气相对充实,人就会有吃饭的欲望。 仲景爷的经典思路是脉症相应,用脉象去检验症状和用症状去检验脉象在仲景的书籍里面大量出现,这是我们很有必要去继承的一个思路,不能单凭脉象或是单凭症状去对人体组一个武断的结论,尤其是初学者,绝不能走上这两条歧路。 同样的,如果气血相对偏衰微的情况下,肠蠕动减弱,食物残渣在肠道内的运行就会减慢,也会出现粪块在内不能排出的情况,表现一个虚性便秘。典型的脉象是代表虚寒的脉沉而迟,体现这时气血状态的症状是不能食,身体重。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 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曰:何谓阳不足? 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曰:何谓阴不足? 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有人得了病之后感到身体冷,然后身体又发热,这是为什么?仲景爷给出的回答是“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然后仲景爷就对这段话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阳脉不足,也就是寸口脉微,这个时候,属阳的寸口部位,阳气是不够的,尺脉的阴气就会上行,导致寸口对应的人体部位阴阳失衡,阳气为热,阴气为寒,寸口脉阴气多了,人就怕冷,即仲景爷所说的“洒淅恶寒”。 阴脉不足,也就是尺脉脉弱,这个时候,属阴的尺脉部位,阴气是不够的,寸口的阳气就会下陷,导致尺脉对应的人体部位阴阳失衡,阳气为热,阴气为寒,尺脉脉阳气多了,人就发热。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仲景爷所用的脉学模型是难经里面的阴阳脉法,难经里面说: 曰:脉有尺寸,何谓也? 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通过二分法将脉在关位分成寸口、尺脉两部分。结合仲景爷的寸为阳为热、尺为阴为寒,我们可以大概推测仲景也所用的阴阳脉法的框架。阴阳尺寸脉匀调的时候,阴阳寒热,混而为一,人体的体温正常,阴阳尺寸脉发生变化,则阴阳寒热就会变化,产生各种症状。 阳脉浮(一作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这里有两种传本,一个是阳脉浮,一个是阳脉微,脉阳浮而阴弱,为典型的桂枝汤脉证,桂枝汤里面虽有芍药通营,但整体上是一个调和营卫的方子,并不适合作为一个补血剂来用,所以此处阳脉微,尺脉弱,对应血虚的相对来说更为恰当,与临床用补血之剂的指征也相对符合。血虚则筋急,营血不得畅达外周,筋脉不得荣养,则现挛急之象。典型的是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芍药通营益气,除血痹,破坚积,正对应本条。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荣卫是伤寒论里最重要的生理模型,具体内容可以看赵永山老师的《营卫讲稿》,我个人对于营卫的理解是,荣/营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气,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卫气人三焦腠理的散热和水液运行系统。脉沉者,按照《难经》皮脉肉筋骨的浮沉表里,就是肌体表层的血液循环偏差。按照《脉经》浮则取腑沉则取脏,则是人体无力支持整个人体完全的气血供应,优先保护内在五脏气血供应,这两都是“荣气微”的体现。 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这两者必须同时出现,才能得出卫气衰的结论。卫气作为人三焦腠理的散热和水液运行系统,正常情况下,卫气能推动三焦里的水液正常运行,不会出溢毫窍。这里的脉浮,代表气机在外,可以看出,能看出说明表气没有被郁闭,他最后得出这个卫气衰的结果,说明在表上卫气不能正常的带领津液巡行,也就是卫气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的功能出现了严重问题,不然不至于汗出流珠。只有同时满足汗出流珠和脉浮两个指证,才能得出卫气衰的结果。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这里提到的是前面脉沉荣气衰的一种治疗方式及其转归。脉沉在里,然后营气营运血液的能力也不是很足。这时候你在给他用把针烧红扎到肉里的这种治疗方式,强行的推动阳气,由于这个人本身血液循环系统的散热就已经出现问题了,使用烧针这种方法强行的刺激阳气,会导致阳气郁积在里,不能外散,产生烦躁、发热的症状。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一云秋脉)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一云夏脉) 这两句可能有一定的问题,第1个是比较典型的对于浮脉的论述,也符合后面所说的秋脉,这个时候认为他是阳气在表受到郁闭不能宣散,产生了所谓的阳结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样的话就会跟前面以不大便为主的阳结症状,相互冲突。第2个阴结的脉是一个很明显的弦脉,少阳弦脉是三阳转归的最后一环,也是三阴脉象的发生的预兆,理解成阴结是可以的,但如果说它是夏脉的话,就相对来说不太合理了,内经之夏脉,多为洪大之脉,与此处不合,这两句可能有问题,暂且存疑。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一云阴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一作纵)。 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 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 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上面这些脉象在临证脉学16讲里面都有提到,可以先阅读这本书,打下一个基础,然后再在伤寒论具体条文里面找到相应的段落进行讨论。我个人倾向于这一段是王叔和对仲景爷书里的一些脉象的一个汇总。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疾病有战栗之后汗出而解的这种是为什么?脉浮而紧,浮为表症,仅为表上有寒闭,这个时候你把他的脉往下按的话,会发现它的脉搏相对来说比较中空,出现了芤脉,这代表它内里的阳气是不太够的,所以仲景爷在这里说其人本虚。这个时候如果他的身体有自发的解除疾病、解除在表之寒的趋势,他会蓄积阳气,然后去打开在表的淤滞,但是因为它本身的阳气不太够,所以这个时候他就会战栗。 然后仲景爷说,如果这个人他的脉中间是有力的,不芤,那就不会出现出汗之前会战栗的这个情况。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 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脉大而浮数,说明这个人阳气是充足的,他可以直接阳气蒸腾外达,阳气与代表之寒对抗,有相对来说比较大的优势,就不会有战栗的阶段。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然后仲景也在这里提到了一种特殊的伤寒病痊愈的方式,就是这个人不需要经过战栗和汗出,自己病就解除了。这是因为这个人有可能曾经经历过发汗,吐法,下法,放血法,现在表现为脉微,内无津液,但是他阴阳已经协调了,这样他就会痊愈。这里仲景写这段儿,非常的非常的重要,他告诉我们,我们的治疗,他更多的是在去协调阴阳之间的关系,只要阴阳平衡了,疾病就会解除。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 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伤寒第3天,你摸病人的脉,他的脉是偏浮偏数,然后还有点微的,但这个时候病人就已经不发热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病人就要痊愈了,脉浮说明这个病人还有表证,脉数说明这个人内有郁热,脉微说明这个人他的阴血其实不太够。 这个条文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你需要还原当时病人状态的条文,你可以假设一个环境,你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医生,你去到病人家里,然后问患者或者是患者的家属,他们告诉你患者已经得病三天了,然后你就去摸他的脉,你发现这个病人他的皮肤是凉的,然后你伸手摸了摸他全身,然后问了问他的家人,他的家人告诉你,这个患者他已经不发烧了,而且胃口不错,吃了一点东西,然后他的家人就问你,患者这算好了吗?然后你伸手搭了一下脉,发现他的脉偏浮数,但是脉很细,不太容易摸到,这个时候浮数脉,很明显的提醒你,这个人体内的郁热还是存在的,表证还是有的,但是他的脉偏细的,说明之前可能有一个阴津的消耗,或者此人素体阴虚。卫气的顷移,白天在体表,晚上在五脏,晚上气血入于阴粉,然后就可以补足气血补充这个偏细的脉,然后一汗而解。 |
|
来自: 花无缺3myj1j3d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