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已有明显改善,但总体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分别为51.6%,45.8%,和16.8%,高血压“三率”,女性高于男性,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中青年人群“三率”较低。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吸烟和过量饮酒,心理社会因素等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危险因素。 2024年8月11日上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发布。新版《指南》推荐将诊室血压、家庭血压和动态血压水平均可作为高血压诊断的依据。新《指南》是在2018年版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高血压及相关疾病领域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修订完成。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因是多方面的,防治策略是多维度的。新《指南》强调高血压的防治应基于高血压的分级、分期和分型的原则进行。 高血压定义: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诊室血压>140/90mmHg,或家庭血压>135/85mmHg,或24小时动态血压>130/80mmHg,白天动态血压>135/85mmHg,夜间动态血压≥120/70mmHg。 从这个定义看,诊室血压比家庭血压稍高一些,毕竟在家里自己测血压,相对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测出来的血压会低一些。 新版《指南》提出推荐使用经过准确性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不建议使用水银血压计,测量血压时应相隔30~60秒,重复测量其两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收缩压或舒张压在两次读数相差10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新版《指南》维持2018年的血压分级标准,特别是保留了3级高血压,根据诊室血压升高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 1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 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 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高血压除了分级以外,还分为四个层次,新版《指南》推荐,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把靶器官损害以及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等合并症,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四个层次。 新《指南》推荐启动降压药治疗的时机,主要取决于心血管风险,而非仅依据血压水平。以下3种情况需要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①血压水平≥160/100mmHg的高血压患者,应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②血压水平140~159/90~99mmHg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为中危及以上者,应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③血压水平130~139mmHg/85~89mmHg的正常值偏高的人群,心血管风险为高危或很高危者,应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尽早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的情况:血压水平140~159/90~99mmHg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为低危者,可严格进行个性化健康管理,改善生活方式4~12周,如果血压仍不达标,应尽早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血压水平130~139/85~89mmHg的正常值偏高的人群,心血管风险为低危和中危者,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可以从降压药物治疗中获益,此类人群应严格进行个性化健康管理,持续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新《指南》基于既往研究证据,一般高血压患者的诊室血压目标需控制到140/90mmHg以下,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在心血管风险高危,合并糖尿病、脑卒中后和老年患者中,强化血压控制,目标收缩压<130mmHg,对心血管预后更加有益;心血管风险高危、很高危的高血压患者,以及有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在可耐受的条件下推荐诊室血压目标为130/80mmHg以下,无合并症的一般的高血压患者,推荐降至<140/90mmHg,如果耐受应进一步降至<130/80mmHg。 老年高血压患者,60岁~79岁老年人推荐降压目标<140/90mmHg,如能耐受可降至<130/80mmHg;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降压目标值<150/90mmHg,如能耐受可降至<140/90mmHg。 新《指南》中,一些特殊人群和类别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详细描述,相较于2018版有显著更新: ①老年高血压患者:新《指南》特别强调了老年人群的血压管理策略,建议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与2018版相比,新《指南》更明确了老年患者的降压目标,特别是在有合并症的情况下。 ②女性高血压患者:新《指南》增加了针对女性特别是妊娠期女性高血压的管理建议,强调了妊娠期高血压对母婴健康的潜在风险,并提出了更加详细的处理措施。 ③年轻高血压患者:由于近年来青年高血压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新《指南》对此特别关注。相较于2018年版,新增了对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和生活方式干预建议,强调早期干预和长期管理的重要性。 新《指南》引入了并强调多个新的高血压风险因素: ①吸烟:新《指南》明确指出吸烟是公共危险因素,与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高患病风险、高死亡率等不良结局密切相关,且吸烟量越大、时间越长,心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风险越高。二手烟暴露同样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风险。 ②空气污染:近年来,空气污染特别是PM2.5和PM10颗粒物被证实与高血压发生有密切关联。新《指南》新增了对空气污染的关注,建议在高污染环境中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降低高血压风险。 ③睡眠质量:新《指南》强调了睡眠质量与高血压的关系,尤其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与高血压的关系,引导患者在发现睡眠问题时及时就医,进行干预。 新《指南》结合新技术,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远程血压监测的健康管理模式,并强调了家庭血压监测的重要性。这些新技术的引入,旨在提升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治疗依从性。 加强心理健康管理,鉴于精神压力已被纳入高血压的风险因素,建议高血压患者日常管理中应包括心理疏导和压力管理,如通过瑜伽、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或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密切监测并及早干预,高血压患者应定期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血压监测,特别是对于风险较高的患者,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新型药物进行强化降压治疗。同时,在健康管理师的指导下积极调整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推行了诸如“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中国行动”、“中国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等多个项目,从国家层面积极推动我国高血压防控。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把高血压纳入慢性疾病健康管理,重点是由健康管理师进行生活方式医学的个性化健康管理。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早期发现高血压患者和高危人群,及时提供干预指导,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以提高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