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虞世南《书旨述》

 金镶玉石 2024-09-01 发布于辽宁

书旨述

客有通元先生,好求古迹,为余知书启之发源,审以臧否。曰:“余不敏,何足以知之。今率以见闻,随纪年代,考究兴亡,其可为元龟者,举而叙之。古者画卦立象,造字设教。爱置形象,肇乎仓史。仰观俯察,鸟迹垂文。至于唐、虞,焕乎文章,畅于夏、殷,备乎秦、汉。洎周宣王史史籀,循科斗之书,采仓颉古文,综其遗美,别署新意,号曰籀文,或谓大篆。秦丞相李斯,改省籀文,适时简要,号曰小篆,善而行之。其仓颉象形,传诸典策,世绝其迹,无得而称。其籀文、小篆,自周、秦以来,犹如参用,未之废黜。或刻以符玺,或铭于鼎钟,或书之旌钺,往往人间时有见者。夫言篆者,传也。书者,如也。述事契誓者也。字者,孳也,孳乳浸多者也。而根之所由,其来远矣。”

先生曰:“古文籀篆,曲尽而知之,愧无隐焉。隶、草攸止,今则未闻,愿以发明,用祛昏惑。”曰:“至若程邈隶体,因此罪隶,以名其书,朴略微奥,而历祀增损,亟以湮沦。而淳、喜之流,亦称传习,首变其法,巧拙相沿,未之超绝。史游制于急就,创立草藁,而不之能;崔、杜析理,虽则丰研,润色之中,失于简约。伯英重以省繁,饰之銛利,加之奋逸,时言草圣,首出常伦。钟太傅师资德升,驰骛曹、蔡,仿学而致一体,真楷独得精研。而前辈数贤,递相矛盾,事则恭守无舍,义则尚有理疵,未分贤明,失之断割。逮乎王廙、王洽、逸少、子敬,剖析前古,无所不工。八体六文,心揆其理;俯拾众美,会兹简易;制成今体,乃穷奥旨。”先生曰:“放戏!三才审位,日月烛明,固资异人,一敷而化,不然者何以臻妙!无相夺伦,父子联联,轨范后昆。”

先生曰:“书法玄微,其难品绘,今之优劣,神用无方,小学疑迷,惕然将寤。而旨述之义,其闻乎”曰:“无让繁词,敢以终序。”

译文

有一位通元先生,热衷于探寻古代遗迹,他请我来为他揭示书法的起源,并评判其优劣。我说:“我虽不才,但愿意根据我的见闻,按照年代顺序,探究书法的兴衰,将那些可作为后世借鉴的,一一叙述出来。自古以来,人们通过画卦来立象,创造文字以教化世人。这种形象化的表达,始于仓颉。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模仿鸟儿的足迹创造了文字。到了唐尧、虞舜时期,文章开始焕发光彩,夏商时得以畅通无阻,到了秦汉则更加完备。

到了周宣王时期,史官史籀根据蝌蚪文(一种古文)和仓颉的古文,综合其优点,创新了一种新的书体,称为籀文,也有人称之为大篆。秦朝丞相李斯对籀文进行了简化和省改,使其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这种书体被称为小篆,并得到了广泛的推行。至于仓颉创造的象形文字,虽然典籍中有所记载,但其原始形态已经失传,无法确切描述。而籀文和小篆,自周、秦以来,一直被人们并用,从未被废弃。它们或被刻在符印上,或铭刻在鼎钟之上,或书写在旌旗斧钺之上,这些作品在人间时有出现。

说到篆书,它意味着传承;书法,就是如实地表现;文字是用来记述事件和契约誓言的。而'字’这个字,意味着繁殖增长,即文字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繁衍增多。这一切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过去。”

通元先生说:“对于古文、籀文、篆文,我算是了解得比较透彻了,没有什么可以隐瞒的。但对于隶书和草书的发展,我现在还不太清楚,希望你能详细讲解,以解除我的疑惑。”我回答说:“说到隶书,它起源于程邈,因为程邈曾因罪被罚做隶卒,所以这种书体就以他的名字命名。隶书古朴简约,但历经岁月的变迁,不断有所增损,很多精妙之处已经湮没无闻。然而,像淳于长、曹喜这样的书法家,仍然传承并发展了隶书,他们各自对隶书进行了变革,技巧上既有精巧也有粗劣,但都没有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史游因为急于求成,创造了急就章式的草书草稿,但并未能完全掌握其精髓。崔瑗、杜度虽然对草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使其更加丰富和精美,但在润色的过程中,却失去了简约之美。张芝(伯英)则更进一步,他省去了繁复的笔画,使草书更加锋利流畅,并赋予了它奔放飘逸的气质,因此被誉为'草圣’,其成就超越了常人。钟繇(太傅)则师从胡昭(德升),并学习曹喜、蔡邕的书法,通过模仿和学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体,尤其在楷书方面达到了精深的境界。然而,前辈的这些书法家们,在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相互矛盾的地方,他们在技法上虽然恭敬地遵守传统,但在理论上却存在一些瑕疵,未能完全分出高下,有时甚至出现了断裂和割裂的现象。直到王廙、王洽、王羲之(逸少)、王献之(子敬)等书法家出现,他们深入剖析前人的书法,无所不精。他们掌握了八种书体和六种文字,能够用心领悟其中的道理;他们广泛吸取众家之美,融会贯通,最终创造了新的书体,达到了书法的最高境界。”

通元先生说:“真是精彩绝伦!天、地、人三才各有其位,日月之光照亮万物,这都需要有非凡的人来引领和教化。否则,如何能达到如此精妙的境界呢?父子之间传承有序,相互辉映,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通元先生又说:“书法的奥妙深邃,难以用言语完全描绘出来。现在人们对于书法的优劣评判,往往凭借的是个人的神来之笔,而没有固定的标准。这使得很多初学者感到困惑和迷茫。你能否进一步阐述一下书法的宗旨和要义呢?”我回答说:“不敢用繁琐的言辞来敷衍,我愿意尽我所能,为你详细阐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