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勇存两说, 上苍之意难揣摩, 【原文】 勇于敢(用于逞强)则杀(死),勇于不敢(勇于退让)则活。此两者(两种勇),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厌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难以说明)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说话)而善应(回应),不召而自来,繟然(从容坦然)而善谋(谋划)。 天网(自然的范围)恢恢,疏(网眼宽疏)而不失(漏失)。 【悟读】 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本章老圣人阐述了天道之四大表征。其一,不争之境。不同之层次,不同之思维,不同之境界。大树不与小草争。真正的高人,包容大度,心量似海;其二,不语之境。“寡言寡行寡心”,智者一生之追求;其三,不召之境。太上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其四,坦然之境。面对无常,智者们风轻云淡,坦然从容,不离相,不着相,不抱怨,不忧虑。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网,指的是天道。老圣人认为世间之一切皆符合宇宙自然规律,这种规律控制着整个宇宙之演化,任何违背规律之人与事,皆会遭到相应之惩罚。正所谓,“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关乎天道,儒释道表述不一,所指大同小异。在儒家,强调人之德行;在道家,强调天道即规律之妙用;在佛家,则强调人的起心动念。 “一念迷则是众生,一念觉则是佛”,一个念头迷了就是凡夫,一个念头觉悟了就是佛。“凡夫成佛,一念之间”,所谓“一念相应,便成正觉”。佛告诉世人,内而五蕴,外而万物,皆从“一念”而来。“一念”还有诸多概念,如“一心、自性、真如、如来”等等。一念相应,应到哪里?应到佛性,即弃小我,成大我。“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万事万物只有依照自然规律,才会有好的结果。在这里,老圣人强调的是顺自然之道无妄为的人生哲学。“匹夫之勇,必有匹夫之祸”。一个人能否成就大事,关键看其能否隐忍,即学会自我控制与自我管理。 生活之中,有太多的垃圾和太多的垃圾人。我们能做的就是,忍无可忍还须忍。 忍,是欲成大事而非不思进取;忍,是为了蓄势而非苟且偷生;忍,是以退为进而非安于现状。 忍者无敌。面对师弟之迫害,孙膑选择隐忍。他装疯卖傻,备受侮辱,坚定信念,终觅良机逃离魏国,后施展才华,围魏救赵,诱敌深入,以弱胜强,大败庞涓,以雪前耻。 姜太公年轻之时命途多舛,八十多岁依然未有建树。他韬光养晦,终不灰心,为求明主,直钩垂钓渭河。终于,“文王访姜尚,周室大振。”姜子牙也因功封于齐地,成为齐国的开国之君。 “退一步天宽地阔,忍三分心平气和”。道光年间著名学者何绍基的对联告诉我们人生隐忍之重要。 对于生活,要学会低头。勇而不敢,是一种人生智慧。灿烂之人生,有时须用隐忍来装点。 |
|
来自: 新用户97560OBk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