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伟大的智者老子,为什么说常使民无知无欲?难道他主张愚民政策吗?为什么说人的分别心、好恶心和取舍心重就特别容易动歪脑筋?普通人喜欢耍小聪明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智慧越高的人分别心和执着心越淡?  《道德经》第三章中,老子讲了圣人之志,一定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使民无知,难道要把所有的学校都关掉吗?难道让所有的人都成为文盲吗?难道老子他老人家讲愚民政策吗?从字面意义上简单去理解,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难道让大家没有一点点的抱负,一点的理想吗?老子之所以是老子,《道德经》之所以是经典,他所说的内容一定是能在现实生活当中得到印证,是能够超越时空限制的。所以我们今天有必要一起去追问一下,两千多年前的老子:他说的无知无欲,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不要(音频文件少此二字)挖空心思,动歪脑筋,用不正当手段取得不合理的利益。我们要知道一个事实,老子当年可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是守藏室史。他老人家怎么可能认为人们不需要受教育?正是因为他受的教育更多,他读的经典更多,他的修行境界更高,所以他才看到了,普通人智慧没开之前,知完全靠修行人讲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和外部的人事物接触之后,也就是道家和佛家都讲的六尘,然后产生六识。这六识在人的头脑中不断地进行分别、判断,在分别判断好和坏,利和弊的基础上,又会产生好恶。取,取不到;舍,舍不掉。人又会产生执着心,人的内心就不得安宁。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理解,是因为把儒家、道家、佛家,智者最经典的经典通读了一遍,才会有这样的看法。如果停留于感官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我们看不见这个外部世界最本质的东西,我们很容易为外表的现象所迷惑。咱们刚才说人有分别心、好恶心和取舍心,在这个基础上,人想得到的得不到,就一定会挖空心思,一定会绞尽脑汁,一定会去用一些歪门邪道。人也一定会有一些必须去承担的义务,必须去履行的职责,必须要做的付出。但是人的本能会千方百计逃避,有法律有道德在那里,很难逃避,就一定也会动歪脑筋。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咬文嚼字,一定要把圣人的经典全部通读完之后,真正理解他们的思想核心之后,才能够有可能抓住他们的核心意思。如果我们通读了儒释道三家圣人的主要经典之后,就会明白: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是因为他们比我们看得更透彻,他们比我们看得更全面,他们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更圆融。我们普通人根本做不到,我们看到好的,就忽略了好的背后藏着坏。我们看到了利益,往往就忽略了利益背后隐藏的风险和所要承担的道义。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都是见己不见人,见利不见害,见近不见远,见局部不见整体。所以,如果放纵人的这种分别心、好恶心和取舍心,也就是老子讲的那个“知”和那个“欲”,每个人都很难活得好。人人都变成天天被人算,同时又天天绞尽脑汁去算计别人。当大家都变得本本分分的时候,都不投机取巧的时候,每个人他的风险才是最小的,坏处才是最少的,利益才可能是最大而且最长远,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我们这些普通人没有圣人看得透看得远,我们会有分别心、好恶心、取舍心甚至执着心,所以必须靠外部的力量来约束我们。我猜这应该是老子讲“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的关键所在。老子讲的“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绝对不是说让那些圣人不去做事情,而是让那些耍小聪明的人不敢耍,没有地方可耍。我们放下老子的《道德经》,两只眼睛去读一读生活,去反思一下自己过往的人生经历,再去观察一下身边那些人,看一看。有些人比较本分,容易吃亏,有没有哪一天他得到普通人得不到的回报?老子讲无知无欲,那个知不是智慧,是技巧,是歪脑筋,这是关键所在。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能洞察得失、荣辱、爱恨乃至生死是一体的。有智慧的人,是能够去掉自己的分别心,变成平等心,把自己内在的执着心变成平常心的。所以,我们可以把老子讲得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理解为让那些已经有平等心和平常心的人去约束、去教育、去引导,让更多的人去掉分别心和执着心,至少应该管控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