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比正德《大同府志》《宣府镇志》的四处发现

 文化龙乡 2024-10-13

图片


在查阅正德《大同府志》和《宣府镇志》过程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片段,现在讲解出来,对研究宣大明代地方志有重要帮助。
正德《大同府志》共18卷,近7万字,存世有两处。浙江天一阁收藏正德初刊本,存5-18卷,缺1-4卷;湖南图书馆收藏嘉靖增修本,为18卷全本,嘉靖增修本在《四库全书存目全书》(1997)史部第186册有影印。1987年,由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对正德《大同府志》做点校整理,将两个刊本互相对照并重新出版。
正德《宣府镇志》共10卷,共13万字,仅有南京孤本。现存本为嘉靖增修本,收藏于南京图书馆,在《南京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2012)第八册有影印。

图片

发现一:正德《大同府志》和正德《宣府镇志》均是大同、宣化两地最早的地方志,并且正德《宣府镇志》启动编写时间更早。
通过两本书中的序跋可以查出成书年月,正德《大同府志》稿本完成于正德八年(1513年),正德《宣府镇志》完成于正德九年(1514年),两部地方志地域和编写时期非常接近,仅间隔了一年。有趣的是,虽然大同志在1513年就已经写完,但校正工作在1515年由王崇文上任之后完成,因此正德《宣府镇志》刊刻时间比正德《大同府志》提前了一年。

图片

正德《宣府镇志》共有3篇序,正德《大同府志》共有2篇序。正德《宣府镇志》在弘治年间有两篇序,从序中提到都是为马中锡作的,因此正德《宣府镇志》实际作者不只是王崇献。真实情况是是马中锡在整理李秉、叶盛的手稿后,有16年停顿,正德九年由王崇献重新整理正式刊刻。马中锡于弘治九年担任右副都御史(正三品),有两位内阁首辅作序,说明弘治十一年就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稿本。
发现二:正德《大同府志》和正德《宣府镇志》的编纂,均由丛兰倡导。

图片

正德《大同府志》张钦序的完成时间是正德八年(1513年)十二月既望,序中写道“比者总制宣大户部侍郎文登丛公因使代,嘱为之。”
正德九年(1514年)二月初七任命丛兰担任宣大总制(即宣大总督,正三品),总领宣大二镇及西北三关军务。正德《大同府志》 卷十二录入了此次敕旨内容,圣旨中强调了边关形势的严峻,给予了丛兰很大的军事权力。正是在这次赴任以后,丛兰痛击虏酋,致使蒙古小王子付出了断右臂而逃的惨重代价,丛兰最终升为南京工部尚书(正二品)。
王崇文的《大同府志序》中写道:“岁甲戌(正德九年,1514年),崇文分守是方。丛公晋右都御史总制军务而来,曁高公偕属文重加校正,付知府曲阜鲍侯(鲍继文)锓梓以行。”

图片

正德《宣府镇志》王崇献提到正德九年(1514年)“未几,总制丛老先生自云中来,亦谓僕曰:'宣府志久未成帜,子其勉之。’”从称呼“总制”来看,丛兰应该在1514当年二月初七之后与王崇献见面。

图片

发现三:正德《大同府志》和正德《宣府镇志》的编纂与山东曹南王氏家族密不可分。
通过两本地方志署名,可以清晰看到“王崇文”“王崇庆”赫然在列,二者均为山东曹南人,是兄弟,并且是亲兄弟,同为进士。

图片

曹县王氏族中,先后出了王茂、王珣、王崇仁、王崇文、王崇献、王崇俭六位进士,其中王珣与其四个儿子被称为“父子五进士”,一时名震全国,至今在山东曹县王老林还保存有王氏墓群。

图片

王崇文在正德乙亥(1515年)二月初一的《大同府志序》中提到了在四弟王崇献近期完成了《宣府镇志》,非常惊喜。“迩闻予弟职方崇献(王崇献)以丛公(丛兰)奏参幕下,亦奉公命修《宣府志》成。夫二镇志数百年阙典,顾一时偶成于予兄弟,于是有私喜焉,因书以识。”

图片

在王氏家族人物关系中,还有一个人物李秉也在正德《宣府镇志》中很重要。王崇献在宣府志后序中提到,自己被丛兰任命编写志书后,偶然得知景泰年间有曹州人李巡抚曾经创写过手稿。而李巡抚正是李秉,也就是王崇献的外祖父,王崇献认为这是上天安排自己来完成外祖父未完成的事业,非常激动地编写成书。“仆闻之,不觉怅然兴感,盖李公名秉,先外祖也,已即世矣。溯公巡抚之期,迨今六十有三年,而是书若有待焉!乃延致范生,相与讨论而序次之,凡三易藁,乃克成编。”
通过王崇献序1514年往回推算63年,和李秉在宣大履职年代吻合。“溯公巡抚之期,迨今六十有三年,而是书若有待焉!”由此可以推断,正德《宣府镇志》的最早编写年代应在1452年,比正德《大同府志》还要早61年。

图片

景泰三年(1452年)至天顺三年(1459年),李秉兼理宣府巡抚事宜,旋即提督军务。李秉,是正德《宣府镇志》手稿编纂第一人,巡抚宣府期间,就已经有计划编写地方志,代李秉巡抚宣府。正德《宣府镇志》从李秉创写书稿,经由多位官员续写,直到63年后由外孙王崇献完成,真是一部命运多舛的著作。
李秉墓至今尚存,在曹县古营集镇北李庄。

图片

发现四:正德《大同府志》和正德《宣府镇志》增修章节均与樊继祖有关。
地方志有增修的习惯,宣府志和大同志都有增修。
正德《大同府志》增修本中,增修部分最晚的时间为两篇介绍嘉靖第二次大同兵变善后的文章,《重建大同府县学记》《重建大同郡厉坛记》,主要介绍有巡抚樊继祖的功劳,文章叙述时间持续到嘉靖十六年。
正德《宣府镇志》增修本的人员中,增修部分最晚时间为嘉靖二十年,当年出现的人物有樊继祖(總制提督軍務,嘉靖二十年)、张光祖(紀功,嘉靖二十年)和程绶(守巡,嘉靖二十年)。
查询樊继祖此人,根据《明实录·世宗实录》,嘉靖十二年十月庚辰(十月十一),以江西布政使司右参政樊继祖为左佥都御史。樊继祖在嘉靖十二年十月十一以巡抚身份进入大同,参与平叛,和新任总督张瓒摈弃了之前的强攻手段,改为安抚,将刘源清久攻不下的大同兵变危机成功化解,樊继祖因此获得升迁。
嘉靖《宣府镇志》卷十、卷二十五均记载,嘉靖二十年,朝臣推举兵部尚书樊继祖担任宣大总督。

图片

图片

通过以上几条信息,能指向两本地方志增修版最后出现同一个人均是樊继祖。樊继祖分别担任大同巡抚和宣大总督,其职位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在其任职期间进行增修两部方志,具有很大可能性,因此两部方志增修作者明确为樊继祖更加可靠。
另外,论文《明《大同府志》点校本析误》(李峰,2003)通过分析,得出推论正德《大同府志》增修年代为嘉靖十六年。根据官迹显示,樊继祖在嘉靖十六年五月任兵部左侍郎,提督蓟州、山海等处军务。因此进一步得出,正德《大同府志》详细增修年代为嘉靖十六年五月迁官之前。

图片

樊继祖(1481-1558),字孝甫,号双岩,郓(yùn)城县郓城镇南关人,明代中期著名大臣,为樊敬曾孙。樊继祖墓在郓城县城西南郊,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题外话
大同是国内最早对地方志整理出版的城市之一,早在1987年就由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对大同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正德《大同府志》做了点校整理。在古籍整理方面,大同地区整理工作开启最早,并且输出稳定,1988年点校出版顺治《云中郡志》,2007年点校出版乾隆《大同府志》,1992年点校出版道光《大同县志》,2016年影印出版《大同县志(民国稿)》,2019年影印出版《大同县志(民国稿增补本)》。大同地方志的全部整理出版,三十年如一日,对地方志的整理做到了从古到新、由远及近的良好示范。
相比大同,张家口对地方志的整理尤显落后,张家口虽然拥有几十部地方志,至今却仅有零星方志做了整理出版,档案馆、博物馆和图书馆中也很难查到明清之前的地方志,研究张家口的地方志确实有非常多的基础工作要做。


图片

作者简介:
高彩蛟,张家口宣化人,党共中员,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员,古籍数字合成对校法发明者,《正德宣府镇志》《嘉靖宣府镇志》点校者。


图片

本期编辑:冯远志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