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胆湿热证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证候。
含义肝胆湿热证 - 症状: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或寒热往来,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 病因: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食肥甘厚味,脾胃失运,湿热内生,蕴结肝胆。
指湿热之邪蕴结肝胆,导致肝胆疏泄功能失常的证候。
病因
- 外感湿热之邪,比如在长夏季节,气候炎热且潮湿,湿热邪气侵犯人体,盘踞于肝胆。 - 饮食不节,长期食用过多肥甘厚味、辛辣酒类等食物,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湿热蕴结于肝胆。
症状
- 肝胆疏泄失常症状: - 胁肋胀痛是比较突出的症状,疼痛程度轻重不一,主要是因为湿热蕴结肝胆,导致肝经气血不畅。还会出现口苦的情况,这是胆汁上溢的表现。 - 黄疸也是常见症状,主要是因为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使皮肤和巩膜发黄,颜色鲜明如橘皮色。 - 脾胃受影响症状: - 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胃脘部胀满不适等症状,这是因为肝胆湿热影响到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 - 大便不调,可能出现溏泄(大便稀软不成形),也可能出现便秘,主要取决于湿热之邪的偏重程度。 - 泌尿生殖系统症状(肝经绕阴器): - 男性可能出现阴囊湿疹,表现为阴囊皮肤瘙痒、潮湿、起红疹等。 - 女性可能出现带下黄臭,是因为湿热下注于胞宫。
舌脉表现
- 舌红苔黄腻,这是典型的湿热内蕴的舌象。黄苔表示有热,腻苔表示有湿。 - 脉象弦滑数,弦脉主肝病,滑数之脉表示体内有湿热。
治疗原则
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常用的方剂如龙胆泻肝汤,通过清利肝胆湿热来改善症状。 二,中医治疗肝胆湿热证中医治疗肝胆湿热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中药治疗
- 方剂应用 - 龙胆泻肝汤:由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组成。龙胆草泻肝胆实火、除肝胆湿热,是为君药。黄芩、栀子助君药泻火解毒,为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当归、生地黄养血滋阴,防泻火药物伤阴;柴胡疏畅肝胆之气,引诸药入肝经,这些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一般水煎服,能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 茵陈蒿汤:主要药物是茵陈、栀子、大黄。茵陈为君药,能清热利湿退黄。栀子清三焦湿热,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二者为臣药,辅助茵陈使湿热从二便排出,常用于治疗黄疸明显的肝胆湿热证。 - 单味中药使用- 金钱草:有清热利湿、排石解毒的功效。可用于肝胆湿热引起的黄疸、胆结石等。一般用量为30 - 60克,可水煎服。 - 垂盆草:能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用量一般为15 - 30克,水煎服。 - 龙胆泻肝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1. 方剂剂量(参考) - 龙胆草(6g)、黄芩(9g)、栀子(9g)、泽泻(12g)、木通(9g)、车前子(9g)、当归(3g)、生地黄(9g)、柴胡(6g)、甘草(6g)。不过,具体剂量可能因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有所调整。 2. 功效 - 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用于肝胆实火上炎证,可缓解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鸣、耳肿等症状;也用于肝经湿热下注证,能改善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等情况。 3. 方解 - 龙胆草:性味大苦大寒,归肝、胆经。其作用是上清肝胆实火,下泻肝胆湿热,为君药,是清泻肝胆湿热的关键药物。 - 黄芩、栀子:二者均为苦寒之品。黄芩善清上焦热,栀子清泻三焦之火,它们协助龙胆草清肝泻火,加强君药的作用,为臣药。 - 泽泻、木通、车前子:泽泻甘淡性寒,利水渗湿;木通苦寒,上清心经之火,下利小肠之热;车前子甘寒,清热利水通淋。这三味药主要是引导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体外,起到清热利湿的作用,为佐药。 - 当归、生地黄:当归养血活血,生地黄清热凉血、滋阴养血。其目的是防止前面的苦寒泻火药物损伤阴血,为佐药。 - 柴胡:性味苦平,能舒畅肝胆之气,还可以引诸药入肝经,为佐使药。 - 甘草:味甘,性平,能调和诸药,缓和诸药的苦寒之性,为使药。 4. 用法 - 一般是把所有药物放入锅中,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先用大火煮开,再转小火煮20 - 30分钟,倒出药液;接着再加水煮第二次,把两次的药液混合后,分两次或三次服用,每日一剂。不过,现在也有龙胆泻肝丸等中成药,服用时可参照药品说明书。 茵陈蒿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1. 方剂组成及剂量(参考)
- 茵陈(18g)、栀子(12g)、大黄(6g)。 2. 功效
- 清热,利湿,退黄。主要用于治疗黄疸阳证,对湿热黄疸效果显著,能使黄疸消退,改善身黄、目黄、小便黄等症状,也可减轻腹满、大便不畅等伴随症状。 3. 方解
- 茵陈:苦、辛,微寒,归肝、胆、脾、胃经。是本方的君药,能清热利湿退黄。茵陈有特殊的利胆作用,可以使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的固体物、胆酸、胆红素的排出量增多,从而有效降低血中胆红素,达到退黄的目的。 - 栀子:苦寒,归心、肺、三焦经。为臣药,能清三焦湿热,泻火除烦,凉血解毒。栀子可通过促进胆汁分泌,改善肝脏功能,协助茵陈发挥退黄的作用,同时能清除体内湿热之邪。 - 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作为佐药,有泻热逐瘀、通利大便的作用。大黄可使湿热之邪从大便排出,并且能够活血化瘀,改善肝脏的血液循环,防止湿热瘀滞,对于黄疸伴有大便秘结的患者尤为重要。 4. 用法
- 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用法一般是将上述三味药,用水适量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煎煮,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20 - 30分钟,倒出药液,分两次或三次服用,每日一剂。也有茵陈蒿汤的中成药制剂,服用时可参照说明书。不过,具体的用法和剂量可能因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而有所调整,使用时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食疗
- 可食用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来辅助治疗。如薏苡仁,有健脾渗湿的作用,可煮粥食用,用量30 - 50克。还有绿豆,能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熬绿豆汤饮用对肝胆湿热也有一定缓解作用,每次30 - 60克。
针灸推拿
- 针灸治疗:常选取肝俞、胆俞、阳陵泉、太冲、三阴交等穴位。肝俞、胆俞可调节肝胆气机。阳陵泉是胆经合穴,能利胆祛湿。太冲清肝泻火,三阴交健脾利湿。针刺时采用泻法,以清热利湿。 - 推拿按摩:可按摩胆囊穴(位于小腿外侧上部),用手指点按或揉按,每次3 - 5分钟,有缓解胆囊部位疼痛、调节胆囊功能的作用;也可按摩胁肋部,从腋下开始,沿着胁肋方向轻轻按摩,以疏通肝胆经络气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