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殷朝之后的周朝会称“殷”为“商”呢? 而且到了后世,还把这个“商”字用到了生意上,做生意被称为“经商”,而做生意的人被称为“商人”。 这其中有着什么样的关联性? 要解密这个“商”字的真正内涵,我们就要了解一下「华夏原生文化」时期,以及在那个时期中的“本源古汉字”字义。 一、「华夏原生文化」时期与“本源古汉字”概述完整的中国古代文化,分为两个时期: 从伏羲时代一直到周朝结束的「华夏原生文化」时期,以及从秦朝开始一直到清末的「中国传统文化」时期。 「华夏原生文化」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主体,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原生文化」衰落乃至模糊以后的演化。 「华夏原生文化」有着非常清晰的内涵: 第一、就是对“重叠结构世界”(“显性世界”+“隐性世界”)完整的认识; 第二、人在“重叠结构人体”中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普及; 第三、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广泛地应用“心智系统转换”。 中国最早的“本源古汉字”,并不是用来记载人们日常经验的常规文字,而是专门用来记载人在“重叠结构人体”中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图示。 在整个「华夏原生文化」时期,“心智系统转换”的推广,在这个时期中本身也存在着强弱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化触发了夏、商、周这三个上古王朝的更迭。 简单地说,从伏羲到夏是「华夏原生文化」的正统,殷王朝是对之前正统文化的变异,而周王朝又是对夏王朝文化正统的恢复。 所以,我们在前一篇文章中分析过,“夏”是周人对夏王朝文化的尊称。 也就是说,“夏”并不是夏王朝的自称。 而“商”则是周朝对殷朝的贬称。 那么,为什么说“商”是个贬义词呢?这就要从“本源古汉字”角度进行分析。 二、“商”字的“本源古汉字”字义分析上图,是甲骨文“商”字。 甲骨文“商”字的造字,采用的是上下结构。 甲骨文“商”字的上半部分,是两个并列的上下颠倒的“立”字。 我们先来解释甲骨文“立”字的涵义,请看下图: 甲骨文“立”字的造字,是上下结构。 下半部分是“一横”,代表的是“重叠结构世界”中的“显性世界”。 上半部分是“一个人体正面”的图示,这个图示代表了两种涵义:第一个意思,“显性人体”的正面,第二个意思,代表“向上”的意思。 在“本源古汉字”中,“上”代表着“重叠结构世界”中的“隐性世界”的意思,所以,“本源古汉字”的“立”字代表的意思是:从“显性世界”回归到“隐性世界”。 因此,“立”字上下颠倒了以后,表示的意思正好相反,代表从“隐性世界”冲向“显性世界”。 甲骨文“商”字的上半部分,由两个并列的上下颠倒的“立”字组成,用来表示:强化冲入“显性世界”,沉迷在“显性世界”的意思。 甲骨文“商”字的下半部分,是个内外结构的字符,外在结构就是一个甲骨文“同”字的“外框”。 甲骨文“同”字在“本源古汉字”造字中,就用来表示“重叠结构世界”中的“显性世界”。 而在“同”字内的“八”字符,表示在“重叠结构人体”内连接“显性世界”与“隐性世界”的“通道的出入口”。 综上分析,甲骨文“商”字的“本源古汉字”字义是: 深深进入“显性世界”,并沉迷其中。 深陷并且沉迷“显性世界”,在“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视角中,是最差的一种状态。 所以,周人用这个“商”字来贬称殷王朝,以表示殷王朝对之前正统文化的扭曲。 “商”字包含着“严重贬低”的涵义,这个“商”在农耕时代中,被应用到做生意以及做生意的人头上,也就非常合理了。 在农耕时代,并且在“心智系统转换”的大背景下,只有对“显性世界”中的利益及其敏感和沉迷的人,才会弃农做生意,所以把这些行为称为“经商”,而把做这些事的人称为“商人”。 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时期,人被分为了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士”的本义是专注于“隐性世界”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人,这样的人被称为“士”,排在第一等,而专注又沉迷于“显性世界”利益的人,被称为“商”,排在最低一等,这样的排列,价值观是极其正确的。 要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一定要从「华夏原生文化」入手,找到真正的中国文化的根。 “本源古汉字”字义(“源头甲骨文”字义)已被我们破译,专题视频发布在心智玩家的付费合集#专栏《“黄帝密文”识字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