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兰亭序》不是行书,原作就藏在故宫,郭沫若早就看破真相!

 三余字画 2024-12-30 发布于山东

如果问大家两个问题:“《兰亭序》是谁所写?”“它是什么字体?”,相信有朋友会说了“这两个问题太幼稚了,它是王羲之写的一件行书”。但事实果真如此吗?不论是作者、字体还是内容,一直以来都饱受质疑。

早在唐代晚期,就已经有学者认为《兰亭序》的内容肯定被修改过,因为南北朝和隋唐文献记载的原文内容并不一样,字数也不统一。《兰亭序》在行文措辞上参考了《金谷序》,且整体情感基调也与修禊雅集并不符合。

到了宋代,先是《淳化阁帖》不收此帖,再到南宋姜夔提出“梁武收右军帖二百七十余轴,当时唯言《黄庭》《乐毅》《告誓》何为不及《兰亭》?”书法界对其来历质疑进一步加强。元明清三代书家又把质疑的范围扩大到了书法本身,“兰亭真伪”之辩都达到了新高度。

1960年左右,南京地区发现了两座东晋墓葬,并出土了一些书法文物。1965年,郭沫若发表题为《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的2万余字长文,指出东晋尚处于“隶书时代”,不可能写出《兰亭序》那样牵丝映带、秀美流畅的行楷书体。

最后,他得出结论:《兰亭序》无隶书笔意,又少雄强之势,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也不是王羲之的笔迹。启功也对郭老的结论表示赞同,还写了一篇《兰亭的迷信应该破除》的文章作为回应。

在否定《兰亭序》是行书,以及“神龙本”误导世人的同时,专家们还指出北京故宫有一件《兰亭序》或许才是“原版”,它就是智永的草书《兰亭序》。启功指出,此作以融合章草、行草,又保留几分隶书笔意,高估质朴、平和自然,与王氏家法一脉相承。

这件作品与《十七帖》颇为相像,顺锋起笔,落笔后再调锋、衄挫,行笔中锋,笔画遒劲婀娜,姿态万千,运笔灵活、绞转连带,用笔以圆代方,转折处如“折钗股”,颇有张力。起、收笔从容,出勾含蓄,锋芒内敛。

《草书兰亭序》结字舒展灵动,既有以纵取势,又有以横取势,俯仰顾盼,摇曳生姿,高低不一,疏密错落。每一个笔画都蕴含着正统的魏晋草法,值得我们毕生临摹。苏轼认为,智永此作不仅得家法真传,气韵也超然脱俗:“骨气深隐,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平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