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我之见 修焕龙||山东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语出自《大学》开篇。古往今来,人们对其解读众说纷纭,仿若一场智慧的盛宴,各述千秋。笔者以为,理解其本质含义需从不同视角深入剖析,方可领略其中的精妙。 一、要从《大学》特定背景下发掘其思想本质 笔者认为,考察和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能脱离其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更不能以现代人的后知后觉去理解其思想和理念,而应充分考虑《大学》本身所处的时代、条件、环境及作用,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 《大学》有别于现在的大学。“大学”一词,具有双重含义。其一,相较于“小学”,是“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私塾,研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学识与礼节;十五岁踏入大学,主修“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等课程。其二,它代表着一种教育理念与体系,旨在培育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君子圣人。在古代大学有官学、有书院(学堂)、有私塾等,学制上也没有明确的期限。 《大学》原属《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关于其作者,有观点认为是春秋战国曾子所著,亦有说法称是秦汉儒家心血结晶。北宋时,程颢、程颐对其极为推崇;南宋朱熹更是精心编订,著有《大学章句》,使其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并成为官定的教科书与科举考试必读书目,深刻影响着无数士子的求学之路以及社会的人才培育格局。 大学,于古代而言,乃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志在造就心怀天下、治国安邦的正人君子。古代把人按道德从低到高依次区分为民、人、士、良、贤、圣六个等级。“民”,一般指遵循公序良俗,诚实劳动、安守本分的普通大众。“人”,比“民”更有自我修养,比如讲信用,重情义。“士”,指有一定知识文化的阶层,强调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良”通常是指心地善良、行为端正之人,“良”比“士”更注重内在品德的纯粹性,秉持公正、正直善良。“贤”,指在道德上达到很高的境界,以天下为怀,无私奉献,懂得谦逊退让。“圣”,被视为道德与智慧的极致化身,能够洞察天地万物的规律,以其道德感化众生。 综合来看,大学的目标是培养道德高尚的人,《大学》是官定教科书和科举科目,理应阐述大学的任务、方法和目标。读大学的人通常被称为“士”,在学习过程中应当不断追求向更高层次的提升。 二、要从古今名人智慧阐述中汲取营养 前人的智慧是我们认识事物的肩膀和阶梯,学习借鉴先人们对大学之道的阐述,有利于帮助我们全面准确地了解大学之道的本质和内涵。 朱熹,将“亲民”阐释为“新民”。他觉得“大学之道”,宛如一场心灵的净化之旅,在于彰显人自身本有的光明德行;在于使民众自新;在于企及道德的至高境界。在明明德方面,朱熹强调通过格物致知、穷理尽性之功,摒弃人欲之私,恢复天理之正,令内心的明德如朝阳初升,熠熠生辉。对于新民,他认为受教育者不但要自我完善,更要借助教育与感化之力,使民众革除旧习,焕然一新。止于至善则要求人们于道德实践中持续追寻完美,以最高的善为目标。 王阳明,对“亲民”的理解别具一格,倾向于“亲近民众”。他主张大学之道在于彰显光明的德行;亲近民众,与百姓休戚与共;在明明德上,王阳明倡导“致良知”,坚信每个人心中皆有良知,通过反省与实践,将良知推及万事万物,便能实现明明德。亲民,即把自己的良知延展至民众之中,关切民众的疾苦,为民众谋福祉。止于至善是良知的圆满之境,当人们的良知全然展露,毫无私欲遮蔽时,便抵达了至善。 再看董仲舒,他力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纲常伦理规范自身与天下,促使社会秩序趋于稳定,此乃在其所处时代对“止于至善”的独特践行。当然,现代许多专家学者也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他们普遍认为,“明明德”,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进步之旅,借助自我教育与反思,培育良好的品德与价值观。“在亲民”,则彰显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奉献,踊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爱他人,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止于至善”,不但要求个人于道德层面持续完善,社会亦应朝着更为美好的方向发展。 三、要从系统解读中找到其前后契合点 系统阅读文章的全部内容,对文章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提炼主题思想,更利于对大学之道的准确认知。 通读全文,“明明德”,乃是对个体内在道德修养的深切召唤与光辉彰显。所谓“明”,似点亮明灯,意为发扬、彰显;“明德”,则是人本自具足的光明德行。如本文其后所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此句仿若一条明晰的脉络,表明“明明德”是一切的根基,通过持续地反思、修正自身的思想与行为,剔除私欲的蒙蔽,使内心原本的善良、智慧等美德得以恢复与弘扬。 “亲民”,蕴含着推己及人、教化民众、使民革新进步的社会责任。从本文后面的“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 能够看出,“亲民”并非单纯地亲近民众,而是要引领民众不断自我更新、自我提升,走向善道。要求有道德修养的君子积极投身社会事务,以自身言行影响他人,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变与民众素质的提升。 “止于至善”,是 “大学之道” 的巍峨巅峰与终极理想。它意味着在“明明德”与“亲民”的实践进程中,持续追求并达成最为完美、和谐的道德状态与社会秩序。如后面所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阐述的是不同的社会角色皆有各自的至善准则,人们于各自的位置上奋力践行,使整个社会形成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和谐有序的整体。 吃透《大学》的整篇文章,“明明德”和“亲民”“止于至善”层层递进,仿若登梯上楼,逐步达到不同身份之人的至善标准。 四、在宏观洞察中明晰大学之道的基本含义 基于上述认知,笔者认为,《大学》作为专门探讨大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内容,必然要明确大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方法手段和目标要求。大学之道正是对其纲要性阐述。“明明德”阐述大学教育的核心任务,仿若播撒希望的种子;“亲民”阐释学习的主要途径与方法,仿若浇水施肥,助力成长;“止于至善” 描绘大学要抵达的终极目标,仿若收获累累硕果。三者有机融合,构成大学教育的纲要,为大学教育指明方向,仿若一座灯塔在茫茫学海中为学子导航。 具体来讲,“明明德”,第一个“明”为动词,意为彰显、发扬;第二个“明”为形容词,意为光明、高尚;“德” 指顺道行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敬畏规律,达到接近于道的境界。“明明德”,即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做到自知与知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即发现自身内在的善良本性,保持应有的道德和价值观,并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明白不同人等身份的道德标准,立志持续发扬他们正大光明的优良品德。 “亲民”。有两种解读。其一为“亲(qīn)民”,大学教育培育出的人才不应仅顾自身,而应积极融入社会,关心民众疾苦,注重为民服务,共同为群体目标奋进。其二为“亲(xīn)民”,即新民,意为通过教育与自我修养,使自身与他人仿若破茧成蝶,不断进步。前者凸显大学受教育者应肩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后者强调个人的自我更新与进步,以及对他人的积极影响。笔者认为,“亲民”侧重强调的是学习修为的方法手段,即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一致,从亲近民众开始磨炼,通过经常性总结和反思,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让自己脱胎换骨,成长蜕变成新人,逐步具备良、贤、圣的道德水准,从而影响和带动更多人道德提升。 “止于至善”是大学教育的终极追求,它代表着对完美境界的不懈探求。就是要根据自己的不同角色、不同阶段,实现相应的至善目标,并持之以恒地不断提升完善。同时,人生的角色在不断变化,达到至善的标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人生变化的过程中坚守对至善的追求,即便遭遇再大的困难挫折,也要竭力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大学之道内涵丰富深邃,阐释多元多样,不同学者与文化背景的人皆能从中获得独特的启示与价值。在当代社会,我们可结合当今大学生的思想与实践,深入进行思考与探讨,以更好地引领个人成长、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 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2024年12月24日 ![]()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 修焕龙,在军队从事政治工作多年,曾多次参与全军重大典型的总结宣传,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领导科学》等报刊和网上发表文章400余篇,曾长期担任全军政工网远程编辑,并参与过全军干部政策重大课题研究。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杨 青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清 泉 审校:严圣华 翟大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