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透过地形看“上党”,才能真正了解其价值!

 空谷天籁 2025-03-23 发布于河北

      最近山西比较火,咱也一直在讲山西!那今天我们讲古代山西很重要的一个地理单元——上党高地。关于“上党高地”的大体位置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但说到细节部分又可能讲不太清楚,那今天我们就从地形的角度来深度剖析一下。大家都知道山西可以总体概括为“两山夹一川”,或者是“两山夹一河”!也就是太行山、吕梁山和中间的汾河谷地。一般情况下对于其东南部的这片高地,很容易被人们遗忘。要说提及,可能也是在梳理山西盆地的时候,因为这里有大家熟知的长治盆地。

关于这片区域为什么叫上党,我们还是要来看一下下面的这张细节图,这片区域四周基本上是群山环绕,西部是太岳山,东部是太行山主脉,北部虽然没有独立的山体,但我们能够很清楚的看到,这里是太岳山与太行山主脉的连接处,整体高度是不低的。至于它的南部,这里我要细说一下,很多人可能认为这里是太行山与中条山的衔接处,其实这座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山体,它有一个单独的名称,就是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中,愚公所移的那座王屋山。所以我们从整体上来看,这片区域是群山环绕后形成的一片整体地势较高的山间台地。先秦之前人们一直视这里为“天下之脊”,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先人并没有上过青藏高原,所以他们比喻这里与天同党,取名“上党”。按道理来说,四面环山、底部低平的地形,我们应该叫它“盆地”才对,像柴达木盆地就是这么叫的,为什么这里不叫“上党盆地”呢?主要还是因为它的内部并不平坦,可以说除了一些小型的盆地以外,基本上都是纵横的山体。

在古代,这样的地形是不适合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的,更适合种植一些山货或者是经济作物,大家都知道党参这种药材吧!那党参最初被人类所利用,就是在上党高地,这也是“党参”名称的由来了!

当然上党高地这片区域虽然整体不是特别平坦,但研究地理的朋友应该知道“因山而有水,因水而有原”这句话!这里的“原”指的就是平原。

知道了这个地理关系,我们再来看上党高地,这片区域有两条非常关键的水系,一条是北部的“漳河”,另一条则是南部的沁河,古时候叫“沁水”。漳河成就了长治盆地,沁水成就了晋城盆地,对不对?所以按照流域来分,我们可以把上党高地一分为二。当然从盆地的体量来看,长治盆地不仅水源更加充足,而且地势也更加平坦,所以古时候的这里农业生产条件自然要比南部好,这也是长治盆地能够成为上党高地地缘中心的主要原因。但这也并不是说沁水流域就没有任何贡献作用了,整个沁水流域分为丹水和沁水两条比较大的河流,丹水冲刷形成了“晋城盆地”,沁水冲刷形成了“沁水谷地”,虽然这两片区域的面积不大,但它们也同样贡献了上党高地近三分之一的平坦区域,同时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大家都知道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军40万,当然40万这个数字可以有虚,究竟是多少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重点是我们来讲一讲赵军是如何在这里被包饺子的。长平之战的主战场就发生在丹水的源头处。我们来换一张近景图来讲,据说这条河为什么叫丹水,就是因为长平之战将这条河的颜色染成了丹红色,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丹水准确的说它是发源于长治与晋城盆地中间的一座山岭,这座山岭没有特殊的名称,但是因为在长平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书上又叫它“小秦岭”。我们来看一下长平之战的细节图,最开始赵军主将廉颇在丹水源头设置了三道防线和三座关隘,防止秦军从上党高地东出。从西往东分别是空仓岭防线、丹水防线以及百里石长城防线,对应的关隘是高平关、长平关和故关。在第一道防线的后面修建了光狼城,在第二道防线的后面就是长平大营了。秦军从端氏出发攻打高平关,高平关是一个比较小的关隘,兵力并不多,秦军没费多大功夫就突破了。突破第一道防线的秦军马上就控制了丹水以西的区域,当然也包括光狼城。那赵军这个时候就只能退守到丹水防线以东了,廉颇是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失利以后他坚守在壁垒中不迎战,其目的就是消耗秦军的后勤补给和士气。

但偏偏就是这个时候,秦军用计谋使赵王启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廉颇,并且秘密派遣常胜将军白起进入长平,赵括到了前线以后求胜心切,秦军抓住赵括的弱点,假装失败后退,其目的就是引诱赵军脱离壁垒,赵括果然中计,不查虚实就全力进攻。这个时候的秦军从光狼城和百里石长城北部发起奇袭,南部光狼城的军队一部分控制小东仓河谷,切断赵军的粮草辎重;另一部分迂回到赵军背后进行包抄。北部的合围军队切断赵军与赵都邯郸的联系。就在这种无粮草、无水源、无援军的情况下,赵军在陷入绝境46天后,全军覆没。其实赵括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并非一无是处,大家想想在断粮的情况下被围困46天,而且是在赵括阵亡以后,赵军才投降,前期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兵变,说明赵括还是很得军心的。

这场战争秦军能大胜就在于切断了赵军的退路,如果赵军的丹水防线不丢,又或者是北部援军线路没有被切断,赵军都有可能起死回生。为什么啊?我们看一张大区域图,大家都知道太行有八陉,这八陉中,有三陉都是可以从上党高地直接通向华北平原的,那到了华北平原就可以联系上赵都邯郸了。这也正是古代上党高地的价值所在,如果你想从太原、临汾、运城三大盆地翻越太行山进入华北平原,上党高地是必经之路,这也是秦军为何要攻打这里的主要原因。

对于喜欢研究古代历史和战争的朋友,我这里给大家推荐一套非常适合孩子阅读的历史书籍,《藏在地图里的中国历史》这套书从史前文明一直讲到清朝,我们今天讲的长平之战地图上的一些地理坐标信息,也参考了这套书上的内容。这套书的优势就在于插画、地图和历史知识进入融合,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孩子读书的兴趣,也有利于孩子去理解,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看一看。

那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沁水谷地,讲长平之战的时候我们提到过“端氏”这个地名,秦军从这里出发攻打高平关,其实了解三家分晋的朋友应该知道,晋国末代君主晋静公就曾经被安置在这里。有人说为什么不安置到现在的阳城啊,它们都属于沁水谷地,面积要开阔很多。首先阳城在先秦时期这个地方可能还是一片湖泽,其次,把末代君主安置在好的位置,就不怕它东山再起吗?留着你就不错了,对不对!

那今天讲了这么多地理和历史的知识点,前面说过因为山而有水,因为水才冲刷出平原,而平原与平原之间的连接又需要路,古代的路又和河流密切相关,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关系。理解了这些,对于我们学习地理和历史还是很有帮助的,那今天关于上党高地我们就讲这么多了,如果您喜欢球局的内容,别忘了转发点赞哦!

以下是文章对应的视频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