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读书的时候了解到经济学几次革命,我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查了一些资料,虽然有的说三次,有的说四次,还有的说六次。我个人还是比较认可四次革命的这个说法。 这四次划时代的革命,每一次都不仅改变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一、古典经济学的奠基:第一次革命
第一次经济学革命的标志是 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这本书第一次系统地构建了一个经济学理论体系,将经济学从道德哲学中独立出来,确立为一门研究社会财富生成与分配规律的独立学科。 斯密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理论,认为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也会无意中促进社会整体的利益。市场机制在没有中央计划的前提下,也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加强了自由贸易的逻辑,穆勒的研究则为后来的边际革命埋下伏笔。 这一时期的革命性成果:
二、边际革命与微观经济学的兴起:第二次革命
这一时期的核心问题是:价格如何决定? 三位学者几乎在同一时间(1871年)独立提出了“边际效用理论”,指出商品的价值由最后一单位商品带来的边际效用决定。 瓦尔拉斯更进一步提出了“一般均衡模型”,首次将经济系统表达为数学方程组的求解问题。 边际革命带来的核心转变:
三、凯恩斯革命与宏观经济学的崛起:第三次革命
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让人们质疑自由市场的“自动恢复力”。在这种背景下,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发第三次经济学革命。 凯恩斯主张总需求不足是经济衰退的根源,政府应主动干预经济,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刺激需求。 凯恩斯革命的核心贡献是:
四、行为经济学与复杂系统:第四次革命
传统经济学长期建立在“理性人假设”之上。但现实生活中的人并不总是理性:他们会冲动、偏见、忘记、后悔。 行为经济学的兴起,打破了这一假设。1978年,赫伯特·西蒙提出“有限理性”;2002年,卡尼曼因“前景理论”获诺奖,揭示人在决策中的心理偏误。 与此同时,复杂系统理论也在兴起,强调经济系统是多主体、非线性、反馈循环的复杂网络,不是可以静态求解的简单模型。 ![]() 第四次革命带来的深刻变化:
回顾这四次革命,我们不难发现:经济学的每一次“范式转移”都源于现实问题的挑战,伴随着方法论与价值观的革新。 从哲学到数学,从均衡到波动,从理性到感性,经济学也一直在不断拓宽边界。而人工智能、大数据、气候变化、全球不平等等议题,正预示着第五次、第六次革命的到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