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完整解密:伤寒论中药物使用剂量

 杏林世浩0665 2025-04-18 发布于广东

黄某(20250203第一版)

《伤寒论》是医圣张仲景在约2000年前基于《汤液经》所创。关于《伤寒论》中度量衡制度的争议颇多,今天我将结合《药典》、出土文物、仝小林程先日本汉方熊长云李可李时珍郝万山倪海夏黄煌刘渡舟以及当代网络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个人的实际测量数据,提出一些建议。

1.出土汉代文物剂量

东汉时期的度量衡制度与现代有所不同,但通过出土汉代时期文物(相关文物在许多博物馆都有),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度量衡标准。根据考古学家根据出土文物推测,东汉时期的一斤大约相当于今天的250克,因此一两大约是15.625克,一升是200ML。这观点基本得到不少医学家及社会主流的认可。也有人认为一两是13克左右,其实有个大概就行。

2.药物的精确剂量

伤寒论里许多药物的用一升、一枚、一个、一把、一尺、大者、小者。其实也间接告诉我们,都是一定区间范围,没必要过度精确,差别不要太大就行。2000年前地球气候偏寒一些,人们腠理密实,所以用药量大一点。
不同时期药物含水量、大小、产地不同,都有一定影响,测量难免会有误差,可以自行测量。

3.医生使用剂量

高明的医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地域、气候、节气、人群、药物、个体差异),适量调整用药剂量。李可说现代用量治不了大病,没说不能治普通的病。但现在医患矛盾空前尖锐,有点问题就往中医上赖,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自保要紧,没必要非得治疑难杂症,所以这个我觉得顺其自然酌情处理,不必用大剂量硬治。

4.普通人实际使用剂量

我建议按照一两按5克算,这也基本符合《药典》规定,比较安全。用药量存在个体差异。北方人、成年男性腠理密实,用量可大一些,一两按5克以上算。对于南方人、女人、腠理疏松的,用量可小一些,一两按3克左右算。
综合考虑安全、疗效、速度三方面
建议:前三天,可先用小剂量。如果疗效确定,再适当增加也不迟。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你没有太多经验,这个剂量相对安全,效果也较快。如果辩证精确,1-3天,可以见效。

5. 煮药、服药

《伤寒论》起源于《汤液经》,《汤液经》的作者是伊尹,伊尹早期是高级厨师,所以煮药即是熬汤。
所有的药煮一次即可,煮第二次时,药物比例变化了。煮药人要稳重,万物皆有灵气。
浸泡时大块或者硬实的应捣碎或者增加浸泡时间,如葛根、茯苓、半夏(捣碎)、大枣掰开等等。
用水:尽量洁净,用水量,适度即可,若按李时珍讲约300克药用2000ML。只是个提取过程,别差太多即可。
用火:小火,最好是用明火,若用电约900W以下。煮药器皿:砂锅、铝锅、不锈钢、高压锅都可以。
其中炙甘草汤等方剂煎煮时需要用白酒,当归芍药散等服用时用酒冲服。这类方剂使用时应当尊重原文,酒也是方剂的一部分,不要想当然,否则难以达到满意疗效。

6. 几个常用方剂参考剂量:

半夏泻心汤:半夏22、黄芩15、干姜15、党参15、甘草15(炙)、黄连5、大枣3-4枚(擘)
小柴胡汤:柴胡40、半夏22、黄芩15、党参15、甘草15(炙)、生姜15、大枣3-4枚(擘)
大柴胡汤:柴胡40、黄芩15、半夏22、芍药15、枳实20、大黄10、生姜25、大枣3-4枚(擘)。
小建中汤:桂枝15、芍药30、甘草10、生姜15、大枣3-4枚(擘)、胶饴90。
栀子干姜汤:栀子14、干姜20
吴茱萸汤:吴茱萸25、人参23、生姜45、大枣6枚 分三顿服
苓桂术甘汤:茯苓30、桂枝23、白术15、甘草15(炙)
柴胡加芒硝汤:柴胡40、半夏22、黄芩15、党参15、甘草15(炙)、生姜15、大枣3-4枚(擘)、芒硝30。
个人经验参考:干姜为母姜晒干。枳实是酸橙。半夏生用。胶饴为麦芽糖。人参用党参。阿胶用牛皮胶。

7.相关药物参考剂量: (建议自行测量)
桃仁100枚约30克,
杏仁70枚约28克,
杏仁半升约50克。
石膏如鸡子重约70-100克,
吴茱萸一升约80克,
五味子一升约80克,
半夏一升约130克,
粳米一升约170克,
大枣一枚重约3~4克,
枳实一枚约14~20克,
栀子一枚约1~1.5克,
鸡子黄一枚约14克,
饴糖一升约270克,
酸枣仁一升约112克,
蜀椒一升约为45克,
葶苈子一升约120克,
麻子仁一升约100克,
麦冬一升约108克,
芒硝一升约124克,
香豉一升,约124克,
竹叶一把,约11克,
栝蒌实枚,约30-45克,
柯子一枚约4克
乌头一枚约5克
附子一枚约15~30克,
乌梅一枚约2.3克
蜂蜜一升等于270克
竹叶一把10克
葱白4茎40克,
猪胆汁一枚,60克,
鸡子一枚,45-55克,
牤虫30个,8克
水蛭30个,45克,

7. 下面主要引用郝万山的研究

班固的《汉书·律历志》:

1200个小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一两,16两为一斤,30斤为一钧,4钧为一石。

1200个小米体积为1龠,2龠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

1个小米长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24铢=1两=15.625g ,16两=1斤=250g。

2龠=1合=20ml,10合=1升=200ml。

1寸=2.33cm,1尺=23.3cm。

晋朝在衡重单位 两 和 铢 之间加了 分

6铢=1分≈4g,4分=1两

一钱匕≈1g~1.5g

熊长云:根据出土文物方寸匕为2.3cm见方的正方形平板,侧面带有长柄。

1方寸匕根据药物不同重量也不同,实测葛根粉大约4.5g

8. 自己写的服药后的饮食禁忌,作为文章的补充内容。

★感冒患者饮食建议:清淡、易消化食物皆可。

★感冒咳嗽患者建议忌口:生、冷、辛、辣、肥、甘、黏、滑。

(1)生冷:水果,各种瓜(地瓜、南瓜也算),凉菜类,各种冷食,等等。

(2)辛辣:生的葱、姜、蒜、香菜、萝卜、韭菜、蒜薹,烟、零食等等(咳嗽慎用香水)。部分零食,因制作过程使用大料,所以也属辛辣。

(3)肥甘:各种肉类(鸡牛羊鱼虾蟹也算)、酒、甜食等等,牛奶酸奶羊奶(儿童平时也不宜饮用),鹅蛋。

(4)黏滑:粽子、烤地瓜、糯米食品类等等。

(5)干燥:奶粉之类(蛋白粉、三七粉)因其制作有烘干过程,所以有燥性,会上火。

★服滋补类中药期间感冒,一般应停服。

★饮水问题:能饮则饮,不必强求,过尤不及。

★不忌口后果:生冷易咳嗽,肉类易发热,吃多恢复慢。

★忌口目的:保护胃气(抵抗力),利于机体恢复。

★忌口时间:虽有个体差异,一般病愈后最少3天,否则复发。

★过敏类疾病忌发物:鸡鹅牛羊鱼虾蟹,辛辣类等等,发作期间少晒太阳。

★口服头孢或硝唑类,前后几天饮酒,出现醉酒样状态,属双硫仑反应,易死亡,宜及时就医(纳洛酮)。

★体弱者咳嗽不忌口,病愈遥遥无期。脾胃好的可以不忌口(多见于青壮年男性)。

★情绪波动大:大怒、大喜、大悲等等,扰乱气机,加重病情。

★劳累过度(运动、熬夜、过度工作、过度学习、思虑、房劳)同样影响。

疾病表面根源:情志、饮食、劳伤。疾病深层根源:相由心生。

★高血压患者不需要忌口,通末梢循环即可降压。

★糖尿病主要忌酒与水果, 患者需知(第5版20241221)-黄-

9.如果网友有其他见解,及时补充修正,完善基础内容,让后人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的研究伤寒论,不必要在这个无关紧要的方面花费太多时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同时积一些功德。

有财力的同学,去规范一下饮片标准,价格要亲民、质量要跟上,让后人少浪费时间选药。

相关图片等有时间,整理好再附。

10.设想:希望有人彻底把中医学讲清楚,即使讲不透,列一个大的框架也可以,慢慢填充。这是个大工程,也是福泽万世。如果没人做,我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