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精华录(456)《伤寒论》理中汤损益法,谓腹中痛加人参之量,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实际药不对证,乃整理、编次者误入,不可盲从。类似情况尚有数则,要存而不师,以免发生医疗过错。经方家提出两句名言“学法不泥,遣药勿按图索骥”,极有意义。清末、民初湖南信奉黄元御者,被称黄派,强调理脾健运温化,传承东垣思想,防止中州受损百病由生,擅长起用理中汤。 老朽临床,因推荐昌邑学说,亦欣尝本方,列为补养益气唯一魁手。1982年一企业高管自天津来济求治,医院诊断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脘胀、嘈杂、稍食即饱、消化不良、阵发性腹痛,精神不愉快、吃凉物转重,已有四年病史。当时便开了此汤,计人参10克、干姜10克、白术10克、甘草3克,加入温里驱寒的熟附子15克,嘱其常饮弗辍。共四十天,电话通知症状解除,体重增加,感觉治愈。 小郎中按:本文中张老对《伤寒论》中理中汤的加减法提出了异议,“腹中痛加人参之量,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实际药不对证”。从《伤寒论》的药证理论出发,理中汤的腹中痛应该是寒气重导致,不应该加量用益气的人参,而应该加用干姜或者附子,本文中医案加减提示了这一点;干姜或者附子可以温阳散寒止痛;腹满者一定要分清是实满还是虚满,实满属于“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应该用下法,消导法。而虚满则是时有减轻,按之不痛,应该用补法。去白术加附子的病机并不符合上述实满或虚满的状态,如果是实满又有理中汤证,则应该在理中汤的基础上加行气导滞的药物,如:枳实、厚朴、木香、佛手等,仲景最常用的是加枳实和厚朴。如果是虚满的话可以加重参或姜的用量,不必要去白术,但是白术的量不能过大,后世有白术性偏壅滞,能令人中满之说,因此小郎中认为不必去白术,但用量不宜过大。 文中张老提到经方家的两句名言:“学法不泥,遣药勿按图索骥”。这也是本号一直在强调的,学中医一定要学理,以理定法,以法统方,据方遣药,这个顺序一定不能搞错,这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路径。无论是学习经方还是后世方或者是医家的经验方,一定要搞清楚背后的理法,这样才能应用准确取的好疗效。就像张老分享的很多方药经验,我们也不能拿来就用,要明白此方的适应证候、病机特点、方证要点和用量用法,这样才能用好用活,方无好坏优劣之分,只有用的对不对准不准。 文中医案有几个重要的辨证要点需要注意:1.患者精神不愉快,这点大都是长久患病人的常态,很多人会误认为是不是肝气不舒的证候,这一点要结合其它四诊判断,不可先入为主。还有一种精神不愉快的表现就是精神萎靡不振,少气懒言,可能还有少阴病的证候状态,这个要参考舌脉,尤其是脉象,此案中的患者应该是第二种表现。2.稍食则饱,代表的是患者脾胃虚弱,纳呆,不欲饮食。3.阵发性腹痛,也代表患者是一个虚证,这时如果再做一个腹诊则更有说服力。4.吃凉物加重,也说明患者是一个寒证的状态,综合以上内容可以判断患者是一个脾胃虚寒的证候,在加之患者已经发病四年之久,因此不难判断为理中汤证,张老又在理中汤的基础上加入了附子,成为附子理中汤,坚持服用四十天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且体重也有增加,这也间接说明患者脾胃功能恢复的非常好。从这个案例看这种久病,并非一日速成,要久久为功,一剂知,二剂已的病案可能仅仅适用于一些初期外感病,而这种内伤杂病需要患者和医生的坚持,这样我们也能理解明清温补学派如薛己、张景岳医案中有很多患者要服百余剂才可治愈疾病的案例了。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医生参考学习,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勿盲目试用,因自行试用产生的任何问题,本号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 飞雪初降已暮天 烛影摇红忆残年 春来人言无限好 吾爱书城不羡仙 志存高远修仁术 勤勉笃行励后学 ![]() 一襟明月,抱拙博览古今书 两袖清风,悬壶济世百年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