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接着昨天的话题来接着说,我们人类曾经使用过哪些符号来记录信息的?我们人类的交际符号还是比较复杂的,大体说来,依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可以分为视觉符号、听觉符号和触觉符号这三类。 视觉符号,顾名思义是指用眼睛看的。比如手势语便是原始先民常用的,时至今日人们在讲演或日常交际时还会当作辅助手段来使用。再比如,古人利用火光和烽烟作为传递敌情的手段也是一种视觉符号。 用实物交流信息也是一种实物和视觉相结合的符号。许慎曾在《说文·叙》中说的“神农氏结绳为治”,这里的“结绳记事”也是人类在文字产生以前帮助记忆的符号。在世界其他地方,比如秘鲁土人也用结绳,他们用不同长度、不同颜色的绳子,打成各样的结,以此来记录财产的书目。人类学家称这种符号位魁普文字。 民国时期,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发现的骨契,有的在骨边刻齿,有的在骨上刻计数的符号,推想这大概是一种原始先民的计数法这类方法在我国一些地方仍在使用。 用竹木、玉石和兽骨做的符契,也是实物交际的一种,只不过其重点不在实物本身,而在上面的契刻符号。《韩非子·主道篇》中说:“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古人所用的符契,在竹木或金玉上刻上标志或文字,分而为二,双方各执其一以为信。《史记·孝文本纪》中载:“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现今陕历博所藏的秦国杜虎符也是这样的形制,一分为二。这样的原始契刻符,在近些年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不少,比如安徽凌家滩遗址、蚌埠双墩遗址等地皆有这样的先民刻划符号。我放一张在下面,大家看一下: ![]() 我们现在直观来看,这些先民的契刻符号距离文字的形成还有一定的距离。据目前研究来看,和文字产生关系最密切的视觉符号是图画,故而很多学者对“图画”作为文字产生的源头这个看法比较一致。 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还可以作画,就是那种很生动的动物图画,今天考古学家在洞穴墙壁上、岩石上都发现了这样的图画实物。不过,这个时期的洞画和刻画,基本是单个的人或动物,尚看不出有明显的记事意图,所以从交际符号的角度来看,意义不少很大。 然而,到了新时期时代,岩画的内容趋向复杂,内容也丰富了起来,比如多描绘战争、舞蹈、狩猎等场面。我国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里便有这样的岩画记载。 这些原始人的绘画,总的来看,有的还只是普通绘画,特别是旧石器时期的,但新石器时代的岩画逐渐带有了一定的记事性质。比如下面的云南沧源岩画: ![]() 上图中描绘了一个舞蹈的场面,舞者一手执矛,一手执盾,做跳舞状,还有几个徒手欢跃。从绘画角度来看,技艺算不上高超,但从记事角度来说,却是一大进步,因为这些图画符号再经历很长演变便可以发展成为文字。 视觉符号以外,听觉符号则是利用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创造的交际符号。许多动物都有各自的听觉符号,它们用各种叫声来交流信息。大约在五十万年到一百万年以前,人类创造了听觉交流符号,即语言,又过了很长很长时间,人们才把听觉符号转为视觉符号,成为书面语,也就是文字。 当然,人类除了语言之外,还有其他的听觉符号,如战争时的战鼓声、号角声、欢庆时的鼓掌声、顿足声以及各种乐器的声音。但是这些符号都不能和语言相比,而且同文字的产生也无关。 除了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以外,第三种就是触觉符号。不说先民们,在今天的盲人所学的盲文字其实就是一种依靠触摸来识别的符号。甚至,今天在一些产品设计领域,设计师还通过考虑产品的材质、纹理和形状等因素,来创造出独特的触觉体验,从而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产品的品质和特点。 小结一下,视觉符号、听觉符号和触觉符号分别通过不同的感知方式来传递信息和意义。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信息交流世界。 到这我们也就知道了,文字作为人类最重要的视觉符号,成为了重要的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于是,语言和文字便成为了人类创造的两种重要的交际符号。那么问题来了,人们是怎么把语言这种听觉符号转化为文字(视觉符号)的呢?这个问题我们明天再来说。明天见~ 参考书籍:刘又辛《汉字发展史纲要·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