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宋四家”的排名苏、黄、米、蔡并不合适,要论取法之广、临池之精、用笔之娴熟多变,米芾完全应该排在苏轼、黄庭坚之前,完全是因为这对师徒“字因人贵”,事实果真如此吗? ![]() 作为米芾的“头号粉丝”,董其昌临摹米帖长达70年,不论大字、小字、行书、草书,他都认真研究过,其存世作品《天马赋》正是临米之作,而大字行书《岳阳楼记》,也纯以米芾笔法完成。不夸张地说,董其昌对米芾用笔的把握,做到了“如灯取影,不失毫发”的境界。 ![]() 董其昌不仅精于创作,也精于理论,他在《画禅室随笔》等作品中多次盛赞米芾,如“沉着痛快,直夺晋人之神。”“吾尝评米书,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东坡之上”“米海岳行草书传于世间,与晋人几争道驰矣!”这类评价不可为不高。 但是,米芾的字也有缺点,董其昌结合好多年学习心得,指出米字最大的“毛病”就是“欠淡”,董其昌在《容台集·论书》中说:“三十年前参米书在,无一实笔,自谓得诀。不能常习,今犹故吾,可愧也。米云'以势为主’。余病其欠淡,淡乃天骨带来,非学可及,内典所谓带师智,书家谓之气韵也。” ![]() 所谓“欠淡”,也就是作品的内涵不足,也可说是失于狂怪,这是“天骨”不足导致,也可以理解为气质不足。正因此,学界认为米芾的字论格调不如苏轼、黄庭坚,也不如蔡襄。虽然米字极具变化、法度娴熟,但董其昌认为少了文人格调。 也正因此,董其昌在写书时可以避免米芾书法的弊端,比如他以禅入书、以淡墨书写,正是希望通过淡雅空灵而纠正狂怪不羁。“兰亭金奖”得主崔寒柏先生在一次直播中,指出了三位被大众高古的书法家,即米芾、徐渭和王铎。 ![]() 他指出,米芾被很多人学,不只是因为笔法丰富、字字有来源,也正在于格调、韵致的不足,为什么学蔡襄、苏轼不容易学到精髓呢?因为这两位作品里流露出的文人气、书卷气很难模仿,而学米芾就容易了,可以专注于他作品的笔法。 其实,书法史上对米芾书法的批评历代都有,宋高宗赵构对他的评价就不高:“芾于真楷、篆、隶不甚工,惟于行、草诚入能品。”“能”居于四品之末。最近网上热议的崔寒柏、田小华的“口水仗”,也能看得出来人们对米芾的“迷信”。 ![]() 那么,如果练了米芾的字,怎么弥补“欠淡”呢?答案是去临摹“二王”的字,因为晋人书法的最典型特征就是潇洒自然、不激不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