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家寨轶事》连载——(25)

 望月居士 2025-04-23 发布于山东


第七篇:陶家寨解放后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一)


       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是社会变革的突出标志,每一次演变,都影响着每一个家庭经济收入的来源与水平,影响居住、饮食等生活质量,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文化的变化。在我的记忆中,关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陶家寨前后经历了六个历史发展时期,印象比较深刻。

       第一个时期:“单干(1945——1951)

       1945年8月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隶属于山东胶东解放区的陶家寨村由此获得了解放并建立了村政权。1947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西柏坡村举行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11月至12月,一个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群众运动,在全国新老解放区广泛开展起来。

       陶家寨村在党支部书记陶守业和先后任职的村长陶珍新、陶守清的带领下,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也在村里开展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通过没收地主的土地、房屋和主要的生产资料,分给那些无地、少地,无房、少房的贫民群众,打破了几千年来封建地主占有土地的所有制,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经济基础,实现了 “耕者有其田”。农民有了土地,生活就有了希望,生产积极性也空前高涨起来。又通过召开“诉苦大会”和“划成分”的形式(依据财产、劳动与剥削关系等,将农民划分为雇农、贫农、下中农、中农、上中农、富农、地主等不同阶级成分),极大地提高了村民们的政治觉悟。为了保卫新政权和土地改革的胜利成果,村民们积极交公粮,青壮年们踊跃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陶珍年、陶守腾、陶成高、陶成爱等,都是在那个时期参的军。陶成义、陶成云、陶福珍、陶守高、陶有才(有重名)、陶云风等也都是在那个时期参加过支前工作,有的还立了功,受了奖。陶福珍、陶守高、陶有才(有重名)、陶云风也是在那个时期的支前工作中为抢救解放军伤员而壮烈牺牲,被批准为烈士。

      土改后实行的是一种“单干”生产模式,属于传统的私有制“小农经济”,与解放前的本质区别是没有了“剥削”和压迫。这种单干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耕种土地和生产,依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在生产资料方面比较落后,仍然以木轮车、耕牛等传统的农业工具为主。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那个套上牛才能拉得动,老远就能听到“吱吱悠悠”的响声,看起来非常笨重的只有一个木头轮子的手推车。我们家在东水沟子“套子家西”的地域有块地,我四五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推着木头独轮车去送粪,拉车的牛必须得有人牵引着走,因为母亲有其他事帮不上手,父亲就让我牵着牛的缰绳在前头引路。虽然路途不远,二三里路的样子,活也不累,可因为我太小,所以每一趟,都是去的时间我牵着牛,回来的时间,卸了车,父亲就自己牵着牛,把我放到车上推回家。当时有一种自发组织的生产互助形式叫“搭帮”,两家为单位,自己干不了的事情相互搭把手,帮帮忙,一般都是选择一家本当的或者关系较好的邻居“搭帮”。听母亲说,我们家的搭帮对象是我大爷陶成义家。

     第二个时期:“互助组”(1952——1953)。

      土改让农民获得了土地,有了自主权,“ 单干”的生产方式却使人民群众摆脱不了贫困,两极分化的问题日趋严重,有的村民上升为新的富裕中农(新中农),有的村民却把刚刚分到手的土地、房子又卖掉了,再次返贫。尤其是那些劳动力不足的老弱病残家庭,温饱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有的甚至沦为乞丐,陶家寨东头有三四户属于这种情况,于是“互助组”的生产模式也就应运而生。1952年担任了村里党支部书记和村长的陶成义,响应上级“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顺应大多数村民的要求,团结党员干部,带头引导村民由“单干”、“搭帮”,组织发展起了“互助组”。互助组属于个体性质,按照自愿原则和互换人工、畜力的方式,优势互补,合作劳动。互助组有农忙临时互助和常年互助之分。一个互助组通常由几户或者十几户组成。互助组的建立,增加了集体合作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发展生产”的作用。但是互助组的人、财、物力太过薄弱,改土、造田、兴修水利等大一点的工作难以进行。出于自私怕吃亏的传统思想,富裕户不愿与贫困户合作,强劳力家庭不愿与弱劳力家庭合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积极性。

   第三个时期:“初级社”(1954——1955)。

      初级社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级形式,全称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特点是:属于半私有半集体性质农民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土地、耕牛等主要生产资料仍归个体所有;分配上按股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有一定的公共财产积累。相较于个体单干和互助组,初级社扩大了集体的领域范围,增强了集体的力量,提高了集中力量进行生产的可行性,如兴修水利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拥护。初级社是个体农业向集体农业过渡的重要阶段。陶家寨村,在党支部书记兼村长陶成义的带领下,村民们很快由生产互助组进入了生产初级合作社,社长由陶成义兼任。初级社时村民的身份名称转称“社员”,“社员”的名称一直延续到1978年改革开放人民公社被废除为止。初级社时期陶家寨村下设有四个生产小队,具体组织社员的生产劳动。为了将农民的劳动投入,转化为可量化的分配依据,社里统一采用记“工分”方法,“工分”一词由此诞生。


(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