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29肖鹏:大学生请假为何遭遇“踢皮球”

 高教课堂研讨 2025-04-29 发布于江苏

       在高校校园里,请假本应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务,却逐渐演变成学生手中难以传递的 “烫手山芋”。辅导员要求找任课老师同意,任课老师坚持要看假条,宿舍管理只认电子系统,而请假系统本身又繁琐复杂。这颗被各方踢来踢去的 “皮球”,折射出的不仅是学生的无奈,更是高校管理体系中责任边界模糊、流程设计失当的深层矛盾。

行为紊乱:

辅导员、教师和宿管的三方推诿

      当学生因急事提出请假申请,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 个无解的循环:辅导员出于对学生安全和管理责任的考量,要求学生先获得任课老师的同意;而任课老师为了维护教学秩序,坚持必须见到正式假条才能批准;与此同时,宿舍管理部门又只认可电子系统中的审批结果。各方看似都在履行职责,实则将责任推给了其他环节。学生在辅导员、任课老师和宿舍管理部门之间来回奔波,反复解释,却始终无法顺利完成请假流程。这种相互推诿的现象,不仅消耗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更让他们对学校的管理产生了不满和失望。

制度失灵:

流程迷宫、以管代服、数据孤岛

      高校请假制度的混乱,根源在于制度设计的不合理。一方面,缺乏明确的权责划分,没有清晰界定辅导员、任课老师和其他管理部门在请假审批中的具体职责和权限,导致各方都想规避风险,不愿承担责任。另一方面,审批流程过于繁琐,电子系统与纸质流程并存,不同部门对审批结果的认可标准不一,形成了流程上的 “梗阻”。例如,学生在电子系统中完成了所有审批步骤,但因为没有及时打印纸质假条,就无法得到任课老师的认可;或者在获得纸质假条后,却因为电子系统没有同步更新,而被宿舍管理部门阻拦。这种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使得请假流程变得复杂而低效。

      除了制度层面的问题,高校管理思维的滞后与僵化也是造成请假难的重要原因。部分管理者仍然秉持着 “以管理为本” 而非 “以学生为本” 的理念,过于强调秩序和规范,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殊情况。在临近假期时,为了便于管理和减少安全风险,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拒绝学生的请假申请,而不考虑学生的合理诉求。同时,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各自为政,信息不共享,导致学生不得不在不同部门之间反复沟通协调,进一步加剧了请假的难度。

破局乏力:

权限地图、贯通平台、人本心态

      要解决高校请假难的问题,必须从制度优化、思维转变和服务提升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应明确各部门的权责,简化审批流程,建立统一的电子审批平台,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同步更新,消除不同部门之间的标准差异。其次,管理者要转变思维,树立 “以学生为本” 的服务理念,在保障教学秩序和校园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对紧急情况和特殊情况给予灵活处理。最后,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避免相互推诿,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当请假的 “皮球” 在不同部门之间来回滚动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学生的困境,更是高校管理体系亟待改革的迫切需求。只有打破部门壁垒,重构管理与服务的平衡,才能让请假不再成为学生的难题,让高校管理真正回归服务育人的本质。否则,这颗 “皮球” 将继续在各方之间踢来踢去,成为横亘在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