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通过院试的考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按规定他们要进入府州县官学学习并通过考核后才能正式参加乡试。既然要考试,那么就会分出三六九等,所以生员在所有科举功名中,是身份最复杂的一个层级。 ![]() 三类最常见的生员类型府州县学生员分为三类,一是享受国家津贴补助的一等生员,称为“廪生”;二是不享受国家补助的“增广生员”,录取的名额与廪生相同,当廪生出现空缺之后,可以优先替补;三是“附学生员”,名额不固定,凡是初入学的生员均为附生。 读书人一旦取得了生员功名,就意味着脱离了民籍,正式跨入了绅衿的行列,本人可以免除差役。如果生员触犯了刑律,那么学政就会将其革除学籍降为民籍,然后再交地方官依法治罪。 生员最重要的政治待遇是可以继续参加高等级的乡试,也可以通过考试选拔进入国子监充当贡生,并从此进入官场仕途。 ![]() 生员进入官学之后日子过得并不轻松,期间有很多课程需要学习。清代官学教授的课程内容很多,主要包括《圣谕广训》《御纂经解》《性理大全》《四书》《十三经》《二十二史》《大清律》,以及各种诗辞,等等。 官学教官在固定的时间内都要对生员进行考核,初级的考核为“月考”、“季考”,由府教授、州学正、县教谕等主持。更高级别的“岁考”、“科考”则由各省学政主持。 对于生员来说,月考和季考大多是走走过场,乾隆以后执行的也不严格,很多地方甚至不考。但是岁考和科考一直被严格执行,且对于生员来说,这两项考试,不仅事关自己的名誉,还决定了能否参加乡试。 ![]() 三年一次的岁考又衍生出另外两类生员岁考也称“岁试”,并非是像字面上理解的每年一考,而是三年一考。清代的学政任期都是固定的,时间都是三年。通常是乡试结束后,上一任学政解职回京,新一任学政上任。 学政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举行岁试,全省所有府、州、县学之廪生、增生、附生均须应考,无故不应考者革除学籍,因故告假缺考者限期补考,不参加补考的同样也是革籍为民。考试内容为四书一篇、经文一篇,五言八韵诗帖诗一首,默写《圣谕广训》一二百字。 乾隆十年出台了新的规章制度,定连续三次未考之生员革籍为民,其后更是放宽条件,改为五次缺考者革籍为民。但是不管怎么说,生员都必须要参加岁试,否则就头上的生员头衔就保不住。 ![]() 岁试的成绩分为六等,列为一等者为优异,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生员,均可以补为廪生。就是说,只要成绩优异,刚入学的附生就可以一步到位成为吃公粮的廪生,但是一等的人数很少,通常只有三五个人。 列为二等的也属于成绩优秀者,原先为增生的可以补为廪生,附生可以补为增生。原先因犯有过失而被停发补助的廪生,也能重新领到应有的补助。同理,因过被降为附生的增生,照例恢复原来的头衔。 列为三等的属于成绩尚可,原来停发补助的廪生恢复原来的待遇,但必须等到廪生有空缺的时候才能恢复,增生降级为附生者恢复增生。不过如果是廪生降为增生者,则不许恢复待遇。 ![]() 列为四等者属于合格,廪生免于责打,但是要停发补助,保留其廪生名额,别的生员也不能取代,只要在限期六个月内补考,且成绩优异者即可恢复原来的待遇。若是仍为四等或四等以下,就要受到责打和降级的处分。 列为五等的属于不合格,廪生一律停发补助,其他增生、附生可以替补其廪生空缺。增生降为附生,附生也要降为青衣,青衣降为发社,如果是发社的话就降为民籍。 列为六等属于成绩极劣,廪生直接降为发社,增生以下一律革为民籍,或罚充州县书吏。 从岁试成绩分等的情况来看,清代的生员除了廪生、增生、附生以外,还有“青衣”、“发社”两个等级。 ![]() 按照清代的服制规定,考取生员后准许穿戴蓝布长衫,这是为秀才量身定制的服制,也是身份的一种体现。生员如果犯有过失受到处分,就不能享受这一服制待遇,故而称为青衣。 发社是指那些学习成绩极为糟糕,或者是受到严厉处罚而被开除出官学的生员,他们只能到地方社学学习肄业,地位比青衣更低,属于生员中最差的一等。所以严格来说,清代的秀才实际上分为五个等级。 岁试只是考核生员平日的学习状况,并以成绩优劣分等。而“科试”才是决定生员能否参加乡试的重要考试。 科试也是三年一次,一般都在乡试之前举行,由学政主持。科试本身就有门槛,规定只有岁试列入前三等的才有资格参加科试。科试的成绩分为三等,第一等、第二等允许参加乡试,有时人数不够,也允许第三等前五名或前十名参加乡试。 ![]() 如此算下来,岁试已经筛掉了一半生员,科试又筛掉了三分之一,能参加的乡试的生员大致也只有全省人数的五分之二左右。故而,能参加乡试的生员,本身就已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