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任脉督脉各穴要点 1、治胸腹部、任脉要点: 任脉起于会阴,经阴器上行腹部,经咽喉上达下唇至承浆。凡各穴称之曰门,为气分或水谷出入主处,中焦是沟通上下焦的关键,施治必先开中焦之门,中焦气通,上下两焦之气必动,再开下焦之门。下焦气通,中下两焦气通,即放带脉,使周身表里气通,再开上焦之门,上焦气通,气分即能下达于丹田,三焦气血才能和畅。如先开上焦,因气分已错乱于中焦,上焦气降,势必愈砸愈塞。如先开下焦,因中焦气分错乱凝结,虽将下焦放通,但中焦气结未开,上焦浊气,仍不能下达,气亦易脱。故以先开中焦为第一要义。 2、治腰背部、督脉要点: 背部及督脉诸穴,大都在骨缝之处,全以筋络通于脏腑,点穴时,不能以指直接推按其脏腑部位。故施术者指之感觉,远不如治腹部及任脉各穴灵敏,在施治时,须问病人所感觉的气分行动如何,才知其通畅效果如何。此与治腹部任脉“指下气通”之感觉则不相同。阅者请注意。用法系按、扣、推、拨,四种手法,比治腹部,任脉诸穴之手法较重,但亦不须用猛力。按,则实而不虚,扣则紧而不懈,推则实而送之,拨则有扣挑之意,此为手法之准则。至于施治时用力之大小,须按病人情况而用之。 ![]() 治背部及督脉诸穴,以舒其脏腑之气者,其手法,与治腹部及任脉诸穴时不同,治腹部及任脉渚穴,系直接按其脏腑部位,须先开中焦,引导其气分,治背部及督脉渚穴则由上而下,节节放通之。为扣、按各穴的筋络,以通其脏腑之气。腹部,及任脉诸穴之总枢纽在阑门,故先开阑门。背部,及督脉诸穴之总枢纽在百劳,故先治百劳。 治腰背部、督脉时,若实症,手法亦重。若虚症,手法宜实而轻。按背部及督脉各穴,必须扣住其筋。扣住即实而不浮,其气通则有效。如仅按其穴而不扣住其筋,即浮而不实,气不能通达。 伤风,加捏风池穴。风池专通鼻窍。 感冒发烧,加按风门、肺俞两穴。风门为散风之主穴,肺俞为开肺气和血止烧之要穴。 肺病及吐血、咯血等症,加按肺俞、心俞、膈俞等穴。 心跳、颠狂及一切心脏症,加按心俞穴。 各种胃病,加按胃俞穴。 大便便腻、干燥、便结等症,须加按大肠俞。如遇虚损、虚弱等症,大肠俞切不可动。因此穴专降大肠之气,恐其气脱。须待其气分渐渐恢复后,方能用之,此点必须注意。 尿血、疝气,须加治小肠俞。 肝气不舒、气串作痛等症,须按肝俞。如遍身作痛甚剧,肝俞不可动。肝俞虽是平肝主穴,因肝木过旺,骤按此穴,不但不能平肝,反易发生危险。肝木之贼,激之则变,必须慎之。 升肾水法须待肾气恢复后方能用之。方法是一手捺百劳,使浊气下降,一手将两肾俞穴同时扣住捏按。以激动肾脏,肾脏被激动,清气上升,水的精华被气推动,顺肾脏向上的经络达于两目,以养眼睛。 胸闷须用补损开胸法,即两手食指和中指扣两肋部,两大指按膏盲,单治膏盲,不能将胸部气分开通。然后向下缓缓分推。可使脾肾气分通顺。 任督二脉并用之法,及须注意之点,说明于下:如遇喘症发作,病人不能仰卧,必须用腹、背及任、督二脉并治之法,以定喘。以左手扣按背部膏盲穴。使胸部气分通畅,右手同时治腹部及任脉穴道(阑门、建里、气海、梁门、石关、巨阙)以相呼应,其喘易定,病人即能仰卧,再依序治腹部,及任脉各穴。 如脾胃气滞堵闷,治腹部及任脉后,浊气仍不能下降时,亦须用腹、背并治之法。用左手扣住脾俞,将脾阳升起,同时右手治腹部及任脉诸穴,但须注重建里。凡用此法治病,均为突然气滞于脾胃。单治腹部任脉诸穴或背部督脉诸穴难于奏效者,必须用并治之法,其气易舒,堵闷顿消。 选自张官生(道家脏腑点穴导引术培训班讲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