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1—4、一气三化,司天、在泉、间气,上应司气

 yinweiming77 2025-05-01

5. 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司气为素化,间气为清化。

 在卯酉这两个年份,阳明燥金处于司天之位,以“燥化”主导上半年(初之气至三之气)气候,“燥化”具有肃杀的特性,这种特性在气候上表现为干燥、凉爽。从自然现象来讲,在干燥少雨的情况下,草木变得枯黄,万物都呈现出一种收敛肃杀的状态。在这样的气候环境,燥邪很容易侵犯人体肺与大肠。由于燥性干涩,容易损伤津液,所以人体常常会出现口鼻干燥、皮肤皲裂、咳嗽少痰等症状。

 在子午这两个年份,阳明燥金处于在泉之位。以“辛化”主导下半年(四之气至终之气)气候,“辛化”具有发散、行气的特点,它对应的是肃降收敛之气,表现为清凉干燥的气候,若这种清凉干燥与燥气相合,气候就会更加干燥。从自然界来看,此时植物成熟、果实开始收敛。在人体方面,这种气候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并且对肺与大肠也产生影响,进而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便秘、咳喘等症状的出现。

 在乙庚这两个年份,金运司气,全年气化特征为“素化”,所谓素化,主要体现的是肃降与收敛的功能,并且和人体肺脏联系紧密。这一时期的气候比较清凉,植物的颜色大多呈现白色,像梨、莲藕等白色食物就反映了这个时期气候对事物的影响。在这种气候环境下,人体容易出现肺金偏盛的情况肺金偏盛则会影响肺正常的宣发与肃降功能,导致气机不畅所以需要注重对肺与大肠功能的调和。

      阳明处于间气之位时,燥气的特点为“其性为凉,其德为清”,清化代表清凉收敛之气,它能够抑制燥气的过度消耗,防止燥热过盛,从而维持气候的平衡。如果清化之气过盛,转变为寒凉之气,就会对人体阳气造成伤害。所以,在季节转换的时候,人们要根据季节变化适时地进行温补,避免清化过甚带来的危害。而且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呼吸道疾病很容易被引发。

6、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玄化,间气为藏化。

在辰戌这两个年份,太阳寒水处于司天之位,以“寒化”主导上半年(初之气至三之气)气候,寒气当令,气候寒冷特征显著,表现为寒冷(寒化),冰冻、水流变得迟缓甚至停滞不前,草木纷纷失去了生机,变得枯黄凋零,整个世界仿佛都进入了万物收敛闭藏的状态。这实则是自然依照冬季寒水主令而呈现出的一种常态。若寒气过胜,可能引发“凝肃惨栗”这种充满肃杀之气的气候现象,更为严重的是,有时寒气还会不合常理地出现在夏季。对于人体而言,这种气候特征与冬季特性相呼应。寒邪具有向内侵犯的特性,一旦人体遭受寒邪侵袭,就很容易受到损害,进而引发一系列寒性病症,例如心痛、呕血、鼽衄(鼻出血)等病症都有可能发生。要是体内水湿停滞不化,还会出现水肿、关节疼痛以及小便不利等问题

在丑未这两个年份,太阳寒水处于在泉之位。以“咸化”主导下半年(四之气至终之气)气候,地气寒化,使得水出现冰霜降的现象,万物潜藏。“咸化”与肾脏有着紧密的联系,肾脏具有软坚散结、滋阴潜阳的功能,在人体的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一旦这种“咸化”的功能失常,就会出现诸如“蛰虫不藏”“流水不冰”这类违背正常季节规律的反常现象。对于人体而言,肾阳不足,可能出现腰膝冷痛、耳鸣、水肿小便不利、痰饮内停等病症

在丙辛这两个年份,水运司气,全年气化特征为“玄化”,玄化具有水的深沉特性,这种特性使得气候呈现出深沉、闭藏的特点,并且主导着岁运中的寒湿之化。若玄化过胜,气就会更加旺盛;反之,如果玄化不及,燥气就可能反盛。对于人体而言,玄化具有滋肾阴、利水道的作用当人体处于寒湿交杂状态时,脾肾阳气容易受到损伤,从而导致腹胀、泄泻、关节疼痛等症状的出现。

 太阳寒水处于间气之位时,寒化的特点为“其用为藏”,也就是藏化。藏化指的是闭藏、收敛之气,它主导着冬季万物收敛蛰伏,地气向内收敛的自然规律要是藏化出现失常的情况,同样会出现“蛰虫不藏”“流水不冰”这样的反常状况;对于人体而言,如果阳气不能很好地敛藏,就容易出现心烦、失眠、盗汗等虚阳外浮的症状;而要肾气不足,则会表现出畏寒、耳鸣、夜尿频多等情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