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纵横晚清民国的牛逼老头,起源于好干爹

 文字旮旯 2025-05-02 发布于山东

辜鸿铭。

有人知道他是“晚清怪杰”,长袍马褂,瓜皮小帽,民国了还留着小辫在北大教书。

也有人知道,他写了一本很牛逼的书,叫《中国人的精神》

他有很多名言,比如: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他也有很多怪论,比如主张男人纳妾,理由是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一个茶壶肯定配好几个茶杯,但一个茶杯不能配好几个茶壶!

辜鸿铭学贯中西,精通9国语言,号称晚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

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的牛逼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看看:

晚清重臣、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用辜做通译20年;

国民党四大元老(张静江、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之一的蔡元培到德国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早已是当地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

著名作家林语堂到莱比锡大学读书时,辜的著作已被列为该校指定必读书。

牛逼人物之所以牛逼,是因为肚子里有别人没有的货。

辜鸿铭最大的贡献是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精神,以至于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不可不看三大殿(故宫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厉害吧?

但其实,辜鸿铭不是一个纯正的中国人。

他的一生成就,还真得益于开始遇见了一个好干爹。

(实事求是,没有歧视,千万别误解。)

01

1856630 ,辜鸿铭出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即今天的马来西亚的槟城州,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

他的祖籍,是中国福建。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东南、华南沿海民众为了讨生活或因战乱等原因,大规模迁徙到东南亚,这就是下南洋。

福建人移居海外,有上千年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郑和下西洋的重要驻泊地和开洋地也是福建。辜鸿铭的祖辈,早年就由中国福建同安县迁居南洋。

辜鸿铭的父亲辜紫云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会说闽南话、英语、马来语。

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权威资料一般认为是英国人,也有的说是葡萄牙人。

你看,历史有时候也不严谨。

总之,辜鸿铭就是个中西混血儿,他的长相也符合混血儿深眼隆鼻的特征。

生活在这种家庭,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这为他后来精通多国语言打下了基础。

关键是,辜鸿铭遇到了他的好干爹,橡胶园主布朗先生。

布朗先生没有子女,因此对聪慧的辜鸿铭非常喜欢,就让他拜了干爹,收为义子。

假如不是布朗干爹,辜鸿铭也许就是个有学问的富家子弟,但是布朗干爹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

布朗干爹自幼就让辜鸿铭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起点就是世界级。

当时的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西方帝国,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就把年仅十岁的辜鸿铭也带了去。

亲爹不舍,只好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不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02

1870年,辜鸿铭14岁,被布朗干爹送往德国学习科学。

外国人的教育观有时候你还真不服不行,咱上学就是为了弄个学历,人家那是真教育。

辜鸿铭从德国回到英国时,已经掌握了英、德、法、拉丁、希腊文,然后以优异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

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之后再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获文、哲、理、神等,到手十三个博士学位,会操九种语言。

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早已是声名显赫的人物。

等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已经是40年后的事情了。

辜鸿铭在欧洲先后留学14年,1880年回到故乡槟城,进入当地英殖民政府工作。

此时,他才24岁。

1881年,辜鸿铭遇到了又一个改变他人生命运的人物——马建忠。

马建忠是清末学者、外交家,也是位精通多国语言、学贯中西的新式人才,比辜鸿铭大十几岁。受李鸿章赏识,进入李的幕府随办洋务,是晚清为数不多的在国外受过国际公法和近代外交专业培训的人才之一,也是李鸿章最器重的外交顾问。1895年,他随李鸿章赴日谈判签订了“马关条约”。

马建忠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写出了中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语法书、中国现代语法的奠基之作《马氏文通》。

也不知马建忠怎么给辜鸿铭洗的脑,俩人倾谈三日,辜鸿铭便随即辞去了英殖民政府职务,开始学习中国文化。

从1883年辜鸿铭在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从此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一发而不可收。《论语》、《中庸》、《大学》都被他翻译成英文,国外刊行。

03

1885年,刚刚三十岁的辜鸿铭来到中国。

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慧眼识才,把这个牛逼怪杰收入囊中,委任为洋文案(即外文秘书),一干就是20年。

张之洞在当时施新政、练新军,还高度重视高等教育。

他算是辜鸿铭人生轨迹上的第三个重要人物。

辜鸿铭在张之洞幕府的一个大手笔,就是18931129日鼎力谋划拟稿了《设立自强学堂片》上奏光绪皇帝,建议筹建国人自力建设、自主管理的高等学府——自强学堂,并得到光绪皇帝的钦准。

蔡锡勇担任总办(校长),辜鸿铭任方言教习,成为自强学堂一代名师。

这个自强学堂,就是武汉大学的前身。

辜鸿铭与泰戈尔等

在晚清,辜鸿铭政界、文坛通吃。

1898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访华,专门找他会晤。

1901年,清廷以游学专门名誉赐他为文科进士

1906年,与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互抛媚眼,书信往来。

1908年,宣统即位,也就是溥仪,任外交部侍郎。

1909年,辜鸿铭用英文写了《中国的牛津运动》,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

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可他骨头很硬,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想传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04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辜鸿铭辞去了公职。

到了19149月,他进入北京大学教书,并在1915年出版了春秋大义》,也就是著名的《中国人的精神》,该书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对西方文明提出尖锐深刻的批判。

1917年,蔡元培执掌北大,开创了中国大学昙花一现的鼎盛时代。辜鸿铭被邀请教授英国文学,直到1920卸任。

辜鸿铭之所以被称为怪杰,不仅在于他满腹经纶学贯中西,还在于他的特立独行。

他曾对学生说:“现在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便是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而要去革命,到现在仍在革命。而我呢,自从跟张文襄(张之洞)做了前清的官以后,到现在还在保皇。” 

辜鸿铭生活照

说起辜鸿铭,留给国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条拖在他脑后出土文物一样的长辫子。

辜鸿铭的辫子,并不是仅仅为了复古而留。

早在英国留学时,他已剪掉辫子,西装革履,一副洋派。

后来人人谈论反清革命,他反而把清朝人硬栽上的辫子重新留了起来。

北大的学生嘲笑他,他反唇相讥:“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辜鸿铭和他的小妾吉田贞子(中)

05

北大之后,辜鸿铭到日本人办的英文报馆当过总编,去日本讲学三年,还在1924年拜见了溥仪。

对于皇权,辜鸿铭可以说念念不忘。

1927年,辜鸿铭从日本回到故国。日本人推荐他做新组建的安国军政府大帅张作霖的顾问,他还真去了。

可是,张作霖不是张之洞,虽然俩人都姓张,可对待辜鸿铭却截然不同。

俩人一见面,张作霖对这位穿着前清服饰、留小辫、老古董级别的人物很是奇怪,直截了当地问:你能做什么事?

辜鸿铭当即拂袖而去。

19284月底,奉系军阀张宗昌内定辜鸿铭为山东大学校长。

辜鸿铭同意了。

遗憾的是,他染了感冒未能成行,4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一代大儒就此落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