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茯苓姐姐 . 中医认为,湿为百病之源,其实这么说一点都不夸张。 首先,湿气是一种很重浊粘滞的东西,容易阻滞气机的正常运行。阻滞于肺部,则咳嗽气喘;阻滞于胃部,则恶心呕吐、胃口差,胃胀,消化不良。 气能行血,痰湿阻滞气机,气滞则血瘀,痰湿与瘀血狡黠,阻滞于心脉,则胸痹心痛;阻滞于四肢经脉,则肢体出现麻木疼痛,严重的会诱发中风。 痰湿容易上蒙清窍,清窍包括脑、眼睛、鼻子、口、耳朵等,痰湿蒙蔽头目,则头晕、头重感觉好像头部被东西包裹住了一样,或者一直想睡觉睡不醒;阻滞于耳部,则耳鸣、耳聋、听力低下;蒙蔽心神,则痴呆、神昏等。 痰湿蕴结,聚集在体内,易形成有形之邪,形成痰核、瘰疬等大小不一的肿物、结节。 痰湿黏滞之特性,易与风、寒、热、燥等邪气狼狈为奸而致病。与风邪相兼形成风湿痹证则关节肿胀疼痛、伸不直弯不了;与热邪相兼形成痰热则咳吐黄稠浓痰;与寒邪相兼形成寒痰,则咳吐清稀白痰。 诸如此类的痰湿致病的罪行,没法一一细数,太多太多了,任何一项拿出来,都可以给身体带来或大或小的困扰,影响生活质量,关键痰湿这玩意极其黏腻难去,所以痰湿之人去痰湿,得有点耐心。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中成药是二陈丸,它的组方是这样的。 二陈丸: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 二陈丸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的“二陈汤”,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是中医治疗痰湿的基础方,现有的很多祛痰湿的方子,都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演变而成。 之所以叫二陈,源于《医方集解》所言:“陈皮半夏贵其陈久,则无燥散之患,故名二陈”。 无论是陈皮,还是半夏,经过陈放后,其燥烈之性都会减轻,药性也会变得更加平和,治疗效果也更显著,就像美酒一样,经过时间的沉淀,变得更加醇香。 也正是因为这样,市面上经过多年陈放后的陈皮,价格被炒得越来越高,甚至被当做一种传家宝,民间更是流传“一两陈皮一两金”的说法。 半夏,辛温而燥,尤其擅长于燥湿化痰,所以《本草从新》直言其为“治痰湿之主药”,可见半夏在中药界燥湿化痰之江湖地位有多高。 半夏不仅可以燥湿化痰,还能辛散消结,可迅速消除已经聚湿成痰的痰邪;又降逆止呕,可改善因痰阻气机,胃失和降引起的恶心呕吐;由于半夏有小毒,所以方中用的制半夏,如果不用制半夏,那必须得往方子里加生姜,以制半夏之毒。 痰湿易阻滞气机,中医认为:治痰先治气,气行则痰消。陈皮辛苦温燥,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在本方中有2个作用,一是通过理气的作用,让气机恢复正常,即气行则痰消,助半夏化痰一臂之力;二是可以健脾加强水湿的运化,阻断生痰之源。 脾为生痰之根本,茯苓,利水渗湿,可治生痰之源。《时方歌括》强调:痰之本,水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只此一味是治痰要药”,指出茯苓治疗痰湿时利水渗湿的重要性;《本草从新》更是直言其为“治痰湿之主药”。 半夏与茯苓相配伍,燥湿化痰与利水渗湿并施,以达到湿化痰消的效果,也体现了朱丹溪所言的“燥湿渗湿则不生痰”。 甘草,也有2个配伍意义,一是助茯苓健脾运化水湿以绝痰源,二是调和诸药,让本方药性变得更加平和。 这个药主要是通过理气祛已生之痰,渗湿健脾杜生痰之源来达到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临床上被广泛用于痰湿引起的不限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胃炎、梅尼埃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病,以咳嗽痰多、痰色白易咯、胸闷胃胀、恶心呕吐,肢体困重乏力、头晕目眩、舌苔白滑或腻为主要症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