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巅峰之作,由南朝刘勰所著,全书共50篇,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文体风格、修辞技巧等核心问题。今天精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100句精华,附白话译文及解析,作为宝贵的资料留存。
一、文学本质论-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文学的意义何其深远,它为何与天地共生?) 解析:开篇点明文学与宇宙同源的崇高性。 -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情感生发则语言确立,语言确立则文采彰明,这是自然规律。) 解析:强调情志为文学本源,语言是载体。 - 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
(天地玄黄交融,方圆形体分明,日月如璧玉辉映,展现壮丽天象。) 解析:以自然之美喻文学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二、创作论-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登临高山则情思充溢山间,眺望大海则意绪漫涌海上。) 解析:情景交融是创作的核心动力。 -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吟诵诗篇如珠玉碰撞,凝神构思如风云变幻。) 解析:语言与想象力的艺术化表达。 -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
(构思天马行空易出奇想,落笔求实却难工巧。) 解析:创作中灵感与实践的矛盾。
三、文体风格论- 诗者,持也,持人情性。
(诗是承载,承载人的性情。) 解析:诗歌的本质是情感表达。 - 赋体物而浏亮,颂典雅以清铄。
(赋体需清晰描绘事物,颂体应典雅而精炼。) 解析:不同文体的核心要求。 - 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亦非响调。
(缺乏风骨则文采黯淡,声律无力则难成佳音。) 解析:强调“风骨”与声律并重。
四、修辞技巧论- 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夸张需有节制,修饰不可失真。) 解析:修辞的尺度与真实性的平衡。 -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句子能删减显松散,字词不可删方显精炼。) 解析:追求语言的凝练与精确。 - 骈俪之文,贵在错综,忌于堆砌。
(骈文贵在句式交错变化,切忌死板堆砌。) 解析:骈文写作的灵活原则。
五、文学鉴赏论-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弹奏千曲方懂音律,观剑千柄方识兵器。) 解析:鉴赏需积累与实践。 - 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深奥之文含蓄华美,余韵曲折包容。) 解析:优秀作品的含蓄美学。 - 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
(文章以明晰简洁为优,不以繁复为巧。) 解析:反对过度雕琢的文风。
六、作家修养论-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积累学问如储藏珍宝,明辨事理以丰富才能。) 解析:强调学识与思辨的重要性。 - 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
(持守本心修养技法,不必强求苦思;内蕴文采契合规律,无需刻意劳神。) 解析:创作需自然与修养结合。 - 才自内发,学以外成。
(才华由内在生发,学问靠外部积累。) 解析:天赋与学习的辩证关系。
七、经典名篇论断-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道通过圣人彰显于文章,圣人借文章阐明道。)
-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文学构思需神思悠远,静心凝想可贯通古今,心神一动可洞察四方。)
- 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
(八种风格虽异,但融会贯通则如车辐聚轴,和谐共生。)
八、文学与社会-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时代变迁,文风随之更迭。) -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文学演变受社会影响,兴衰与时代关联。) - 歌谣文理,与世推移。
(文学的形式内容随时代发展而变。)
九、警句箴言- 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
(善删减者去字留意,善铺陈者用辞多样而主旨鲜明。) - 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论述如劈柴,重在剖析事理。) - 文场笔苑,有术有门。
(文学创作既有规律亦有方法。)
十、创作灵感与构思- 神用相通,情变所孕。
(精神与物象交融,情感变化孕育文思。) 解析:强调主观情志与客观物象的结合。 -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构思的精妙在于心神与物象共游。) 解析:创作需突破时空限制,心物合一。 - 意授于思,言授于意。
(思想生成文意,文意驾驭语言。) 解析:创作是“思→意→言”的递进过程。 -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灵感通畅则万物可现,思路阻塞则心神涣散。) 解析:灵感对创作的决定性作用。
十一、文体分类与特征- 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论说文需统摄众说,精研一理。) 解析:论说文的逻辑性与思辨性。 - 铭题于器,名目虽异,而警戒实同。
(铭文刻于器物,名称各异,但警世功能一致。) 解析:铭文的实用性与教化意义。 - 箴全御过,故文资确切;铭兼褒赞,故体贵弘润。
(箴言用于规劝,故需精准切实;铭文兼具褒扬,故应宏大温润。) 解析:不同应用文体的写作要求。
十二、语言与声律- 声画妍蚩,寄在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
(声律美丑寄托于吟诵,韵味流转于字句,气力尽显于和谐韵律。) 解析:声韵对文学感染力的重要性。 - 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不同音调协调为“和”,相同声律呼应成“韵”。) 解析:声律和谐的辩证关系。 -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作者因情动而作文,读者因文辞而入情。) 解析:创作与鉴赏的双向情感互动。
十三、文质关系- 文附质,质待文。
(文采依附内容,内容需文采彰显。) 解析:内容与形式的依存关系。 - 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
(水因虚柔而生涟漪,树因坚实而开花萼。) 解析:以自然喻文质应和谐统一。 - 繁华损枝,膏腴害骨。
(繁花过多压损枝条,肥腻过剩损害骨力。) 解析:反对过度堆砌辞藻。
十四、文学批评原则-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不因私心定优劣,不因好恶偏判断,方能如秤般公正,如镜般明察。) 解析:批评需客观中立。 -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弹奏千曲方通音律,观剑千柄方懂兵器,全面洞察需广博积累。) 解析:强调批评家的学识储备。 - 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
(世俗鉴赏的误区在于贬低深刻之作,推崇浅薄之文。) 解析:批评庸俗化倾向。
十五、文学与时代- 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
(黄帝、唐尧之世质朴淳厚,虞舜、夏禹之世质朴而明晰,商周之世华丽而雅正。) 解析:文风随时代演变。 -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
(时代更迭,质朴与文采交替演变,古今文理皆可评说。) 解析:文学史观的动态视角。 -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
(文风变化受世情影响,兴衰与时代相连,追溯始终,纵百代规律可循。) 解析:文学与社会的深层关联。
十六、经典篇章名句-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若无屈原,怎有《离骚》?才华如风飘逸,志节似云高远。)
-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人具七情六欲,感于外物而发为诗文,皆自然之道。)
-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赋即铺陈,以华丽文辞描绘事物,抒写情志。)
- 辞宗丘明,直归南董。
(文辞效法左丘明,秉笔直书当学南史、董狐。)
十七、写作戒律与警示- 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辞藻繁复却情感匮乏,读之必然生厌。) - 言以文远,诚哉斯验。
(文章因文采而流传,确实如此。) - 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
(夸张违背常理,则名实皆失。) - 文以足言,理宜兼赅;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
(文章需充实语言,情理兼备;情志饱满则文辞自然,情感真挚则修辞精巧。)
十八、文学功能与价值- 道心惟微,神理设教。
(天道精微,圣人以神妙之理施行教化。) - 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
(文章经纬天地,统摄常法,助成事业,彰显道义。) - 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书写天地光辉,启迪百姓心智。)
十九、作家个性与风格- 才性异区,文辞诡杂。
(才能性情各异,文辞风格纷繁。) - 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
(贾谊才思敏捷,故文风简洁清雅;司马相如狂傲不羁,故文理铺张辞藻泛滥。) - 触类以推,表里必符。
(由此类推,作家内在品性与外在文风必然相符。)
二十、文学理想与境界- 义既埏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
(内容需陶冶性情,文辞须合乎文理。) - 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
(文章取法经典,须具六要:情感真挚不伪,风格纯正不杂…) - 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
(文章当如日月般明朗,星辰般有序。)
二十一、文道关系- 道心惟微,圣谟卓绝;墙宇重峻,吐纳自深。
(天道精微,圣人之训高远;文章如高墙深院,内涵自然深厚。) 解析:文以载道,思想深度决定文学境界。 - 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经线正而后纬线成,义理定而后文辞畅。) 解析:内容先于形式,义理为文辞根基。 - 百家腾跃,终入环内。
(诸子百家思想纷纭,终归纳入文章体系。) 解析:文学兼容并蓄,统摄百家精华。
二十二、比兴与象征- 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比”是比附,“兴”是兴起。比附需切合事理,兴情需依托细微。) 解析:比兴手法的定义与运用原则。 - 观夫兴之托喻,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兴”借物喻意,含蓄成文;所指虽小,寓意却广。) 解析:以小见大的象征艺术。 - 拟容取心,断辞必敢。
(摹写形貌须摄其神,遣词造句须果决。) 解析:形神兼备的创作要求。
二十三、事类与用典- 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用典即在文章之外,引事例类比义理,借古事印证今意。) 解析:典故的论证与深化功能。 - 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捃理须核。
(学问需广博,用典宜精要;考据须严谨,义理必确切。) 解析:用典的精准性与严谨性。 - 故事得其要,虽小成绩;譬寸辖制轮,尺枢运关也。
(用典得当,小事可成大局,如寸辖控车轮,尺枢转门户。) 解析:典故的以小驭大之效。
二十四、夸饰与节制- 夸饰在用,文岂循检?言必鹏运,气靡鸿渐。
(夸饰若运用得当,何必拘泥常规?言辞如大鹏高飞,气势超越鸿雁。) 解析:合理夸张可增强感染力。 - 饰穷其要,则心声锋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
(修饰切中要害,则文思泉涌;夸张违背常理,则文意失真。) 解析:夸饰需以真实为根基。 - 莫不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也。
(无不因夸饰而生动,借修饰而新奇。) 解析:修辞对文学创新的意义。
二十五、养气与创作状态- 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
(顺应情志则义理融贯、情感畅达;过度雕琢则精神疲惫、文气衰竭。) 解析:自然状态优于刻意求工。 - 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
(文学创作需调节身心,内心清和,气息调畅。) 解析:养气是创作的前提。 - 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
(文思通畅则提笔抒怀,思路阻塞则搁笔静心。) 解析:创作需随顺自然节奏。
二十六、文章结构论- 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
(开篇之语需暗含中段文意,结尾之言应呼应前文主旨。) 解析:首尾呼应的结构艺术。 - 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
(章节句段如抽丝剥茧,从始到终须层次分明。) 解析:文章需逻辑严密,层层递进。 - 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
(造句忌语序混乱,分章重条理清晰。) 解析:结构安排的核心原则。
二十七、文学与自然- 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
(山水自然乃文思源泉,简略则不足,详述则繁冗。) 解析:自然对创作的启发与节制。 -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四季有不同景物,景物有不同形态;情感随外物变化,文辞因情感而生。) 解析:情景交融的动态过程。 -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四季更替,阴阳变化;景物变迁,人心随之波动。) 解析:自然与情感的共鸣机制。
二十八、文学与政教- 政化贵文,事迹贵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
(政教需文采润饰,记事需真实为本;义理应委婉中正,文辞需含蓄明晰。) 解析:文学对政治教化的双重功能。 - 文之为用,上所以敷德教于下,下所以达情志于上。
(文章功用,在上者用以传播德教,在下者用以表达情志。) 解析:文学作为上下沟通的桥梁。 - 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铭诔应重事实,诗赋可求华丽。) 解析:不同文体对应不同社会功能。
二十九、文学流变与经典- 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
(楚辞艳丽,汉赋铺张,流弊难返;矫正末流回归根本,岂非美事?) 解析:批评浮华文风,呼吁回归经典。 - 矫讹翻浅,还宗经诰。
(矫正诡诈浅薄之风,回归经典训诰之正。) 解析:以经典为文学正源。 -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经典是永恒的真理,不朽的教诲。) 解析:经书作为文学的最高典范。
三十、警世箴言- 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善写文章者,可作万篇,却常为一字推敲。) 解析:字句锤炼的重要性。 - 文以行立,行以文传。
(文章因德行而立世,德行借文章而流传。) 解析:文品与人品的统一。 - 繁采寡情,味之必厌;质木无文,行之不远。
(辞藻繁复却无真情,读之生厌;质朴无华缺乏文采,难以传世。) 解析:文质兼备方为佳作。 - 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
(义理贫乏则文章枯涩,辞藻堆砌则文意混乱。) 解析:平衡义理与文辞的关键。
三十一、经典篇章补遗- 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
(脂粉修饰容貌,但顾盼之美源于天生姿质;文采修饰语言,但文章之美根植情志本性。)
- 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
(文学规律循环运转,日日更新;善变才能持久,贯通方不枯竭。)
- 因情立体,即体成势。
(依据情志确立文体,顺应文体形成风格。)
- 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
(心境清和,气息调畅;思绪烦乱则搁笔,避免阻塞。)
- 文场笔苑,有术有门。务先大体,鉴必穷源。
(文学创作有方法门径,需先把握根本,探究源头。)
- 文果载心,余心有寄!
(文章若真能承载心志,我之理想便有所寄托!) 解析:全书收束之句,点明文学的根本使命。
总结以上100句覆盖《文心雕龙》核心篇章(如《神思》《体性》《风骨》《情采》《通变》等),从文学本质、创作论、文体风格、修辞技巧、鉴赏批评到作家修养,构建了完整的文论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