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肝有藏血、主筋的生理功能,意思是说人体关节能不能灵活运动,依赖于身体肌腱和筋膜的带动。 如果我们的筋脉松弛、伸缩有度,那我们全身的肌肉关节也就可以活动自如。 但这前提是筋脉必须要有充分的营养才行,而这个养分又需要我们的肝脏来提供。 打个比方,我们的筋脉就类似于一个转动轴,肝血就是润滑油的效果。 如果一个人肝脏功能特别好,肝血足够充盈,那么他的身体肌腱和韧带等组织就能得到充足的濡养,这时候人体就会变得强壮有力,行动也会灵活自如。 反过来说如果肝血供养不上,筋膜得不到充足的肝血滋养,那就会出现关节酸痛,筋脉拘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抽筋等症状特点。 现在的人年纪轻轻腰酸背痛已经是习以为常,人们往往第一时间想到是不是缺钙了,吃了一段时间的钙片效果又不明显,问题就出在这了。 那么我们又要如何滋补肝血呢?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个方子。 去杖汤,顾名思义,喝了以后,拐杖都可以扔掉了,可见其神奇的力量。 去杖汤出自《朱氏集验方》卷一,具有和血通络,缓急舒筋之功效。组成是赤芍药六两,甘草一两。 赤芍药酸苦,入肝经发挥柔肝止痛,养血敛阴,抑制肝阳的效果; 甘草性平,起到一个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去痰,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的作用。 二药配合使用,可以化阴,就可以对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导致的关节酸痛常抽筋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其实这个方子,在《伤寒论》中叫芍药甘草汤,只不过药量配比不太一样。 在《伤寒论》中,芍药甘草汤是白芍药、炙甘草各四两。 《伤寒论》029条: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说的就是腿脚下肢缺津液的时候,用芍药甘草汤可以治疗。 这个方子之前给一个老太太用过。情况大致如下: 平时不怕冷不怕风,手脚很暖和,脉像属阳脉,比较有力,属于阳证范畴。 不感冒发烧,不流鼻涕,不在太阳病范畴。大便一天一次,略沾马桶,不在阳明病范畴。 口不苦,不咽干目眩,不胸满胁痛,没有往来寒热,胃口很好,不恶心呕吐,少阳证也不明显。 总的来说,身体能量充足,三阳证都不明显,只是右腿有时候痛,有点胀满。 以前有过腰间盘突出,没有做手术,后来自己好了,只是偶尔感觉腰腿疼。 吃过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加牛膝当归,麻黄细辛附子合桂枝去芍药汤。 这些方子喝后会好一些,但总是不尽如人意。喝的时候感觉可能好一些,一停药还是腿疼。 后来喝过几付芍药甘草附子汤,也就是白芍,炮附子,炙甘草三味药,但是药量比较少,白芍3克,炙甘草3克,炮附子4克。 喝后感觉比前面那些方子有效,但是效果依然不是特别明显。 后来经过再次把脉,确定是阳证,身体能量充足,其次感觉脚有时候有点麻麻的,感觉踩在地上有点绵绵的感觉。 最后换成去杖汤,原方是赤芍6两,甘草1两。汉制的话一两大概15克。 现在人脾胃普遍比古人弱,壮火食气,少火生气,所以一般剂量可以从小往大加,有时候小剂量往往比大剂量更见效。 之所以没有用芍药甘草汤,也就是白芍和炙甘草同剂量,是因为患者平时胃口很好,建中的力量不需要太大。 没有加炮附子是因为确定不是阴证。 服药后第一剂就有明显效果,腿没有那么疼了,手背上突出的青筋也明显小很多。喝了2,3剂后,腿疼基本消失,手上青筋下去了90%以上。现在再喝几付巩固效果。 芍药甘草汤,用来治腿部的静脉曲张,但必须要重用,芍药可能得用到30-40克,才见效,因为在《伤寒论》的30条讲过。 有时候剂量轻效果不明显,如果你确定就是这个证,就是这个方,可以加重剂量再试一下,有可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方子是死的,人是活的,不同体格,不同情况的人,当然用药时剂量是要有所加减。 如果平时气血不是很足,会怕风怕冷,可以加炮附子温阳。如果平时脾胃比较弱,可以加重炙甘草的用量。 |
|
来自: 新用户9362OW5Z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