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互通”写作法十五则 作者:莫眲Mone 初读余光中'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时,忽然觉得喉间泛起冷冽的甜。原来文字能打通感官的壁垒,让视觉的月光变成味觉的霜。这种奇妙的体验,便是'感官互通'写作。人有五种基本感官,却能衍生出千万种交叉体验,听见色彩、看见声音、触摸气味……这些超越常规的感知,正是文字焕发生机的秘密。 感官互通写作的终极心法,用身体记忆写作。曾在呼伦贝尔草原见过这样的场景,牧民说:'风有三种味道——春天是带草芽的清甜,夏天是混着牛粪的暖香,冬天是裹着雪粒的冰涩。'他们用身体记住了风的触感、气味、温度,于是文字自然流淌出通感的诗意。 '感官互通'的写作方式,不是文字游戏,而是对世界的重新感知。当你蹲在巷口,看油锅里的油条滋滋冒响,闻着葱花与面香在热气里跳舞,舌尖不自觉泛起咸香;当你站在海边,听浪潮扑岸的轰鸣,看浪花溅起的银白水珠,脸上能感觉到细密的盐粒在阳光中结晶。这些时刻,你的感官早已在潜意识中互通,剩下的,只是用文字将这份体验如实记录。 愿你带着对世界的好奇,用眼睛倾听,用耳朵触摸,用鼻子品尝,用舌头看见。当写作成为五感全开的沉浸式体验,每一个字都会变成活的细胞,在纸上呼吸、跳动、生长,最终长成读者心中栩栩如生的世界。 一、视听互通:让声音有形状,让画面会唱歌 核心原理:用视觉元素描写声音,或用听觉元素描写画面,构建'可看的音符,可听的光影'。 (一)声音的视觉化 技巧:给声音赋予色彩、形态、动作。 举例:老式座钟的滴答声是锈红色的,像奶奶缝补时穿针引线的动作,一下下把黄昏的布料缝进夜晚的口袋。(将'滴答声'化为'锈红色'(色彩)与'穿针引线'(动作),适配怀旧场景) 仿写建议: 写'婴儿哭声':'那声音像揉皱的粉红纸张,带着湿漉漉的褶皱,在产房的白墙上慢慢摊开。' 写'暴雨砸窗':'雨珠噼里啪啦撞在玻璃上,溅起透明的音符,在昏暗中跳成蓝色的踢踏舞。' 注意事项: 声音的视觉化需符合声音特质:柔和的声音用'丝绸''薄雾'等轻柔意象,尖锐的声音用'玻璃碎裂''金属摩擦'等硬朗形态。 避免过度抽象:'他的歌声是紫色的'需补充(如'像薰衣草田在月光下低吟')。 (二)画面的听觉化 技巧:给视觉元素添加声音属性。 举例:深秋的银杏大道是金色的响板,脚步踩过落叶时,整个秋天都在脚下发出清脆的私语。(将'银杏叶'视觉化为'金色响板',脚步声转化为'清脆私语',激活听觉联想) 仿写建议: 写'燃烧的柴火':'火苗舔着干柴,发出噼里啪啦的笑声,火星子蹦到夜空里,变成不会坠落的流星。' 写'飘动的窗帘':'白色纱帘在风里晃悠,像有人在轻轻摇晃一架透明的竖琴,每个褶皱里都漏出细微的颤音。' 注意事项: 画面的听觉化需贴合动态:静止画面用'沉默的''无声的'等反衬声音(如'凝固的岩浆是大地沉默的怒吼'),动态画面直接嫁接声音(如'瀑布是群山撕开的白色嗓门')。 二、嗅味互通:让气味有味道,让味道有气息 核心原理:嗅觉与味觉同属化学感官,最易产生联动,可通过'气味唤醒味觉记忆,味道触发嗅觉联想'构建通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