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不必悉具”- 名家解读(半翁搜集整理)

 李俊玺书画 2025-05-06

导读:关于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不必悉具”的问题,经“AI智能助手”搜得2篇文章,供需要者参阅。半翁-20250506

提要刘渡舟、陈慎吾等著名医家认为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不必悉具”是指只要患者出现少阳病的主证:胸胁苦满、口苦咽干、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往来寒热,其中之一,就可用小柴胡汤治疗。(有人提出此“一症”中有寒热虚实偏颇问题,非“ 但见之一证”难以为凭,予以为,少阳证既是寒热、虚实错杂,定会有轻重之不同,临证还需根据寒热虚实偏颇程度进行加减调整,使其药证更为相合。半翁-20250506

名医关于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不必悉具”的深度解读

以下是名医对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不必悉具”的深度解读:

刘渡舟

刘渡舟认为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主方,而“但见一证”当以《伤寒论》中少阳病的提纲证“口苦、咽干、目眩”中的“口苦”为先。他指出小柴胡汤能解郁散火,柴胡是方中的主药,具有疏利少阳气机、解少阳之郁的作用。所谓“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就是说只要见到少阳病的某一个主证,如胸胁苦满、口苦、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中的一个,即可使用小柴胡汤,不必等到所有症状都出现。因为抓住了少阳病的关键病机,即气机郁结,邪在半表半里,使用小柴胡汤就能解决少阳之气郁,达到和解少阳、调畅气机的目的

陈慎吾

陈慎吾认为“柴胡证”并不仅指症状,还包括了病机、脉象、舌象等综合信息。在临床实践中,只要患者出现了少阳病的主证之一,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等中的一个,并且结合脉象、舌象等判断符合少阳病的病机,就可以使用小柴胡汤。不必拘泥于所有症状都具备,这种辨证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和对病机的整体把握。

胡希恕

胡希恕强调“但见一证”并不是随意一个症状,而是指少阳病提纲证中的核心症状。例如,患者出现了胸胁苦满这一特征性症状,往往同时伴有口苦、不欲饮食等,此时即使其他症状不全,也可以判断为少阳病,使用小柴胡汤。他还指出,小柴胡汤的适应证不仅局限于外感热病,在内伤杂病中,只要符合少阳病的病机,也可使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体现了胡老对经方应用的灵活和广泛性。

徐景藩

徐景藩认为小柴胡汤的应用应遵循“但见一证,不必悉具”的原则,这一证当指少阳病的主证或特征性证候。在临床中,若患者出现如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心烦口苦等少阳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即可考虑使用小柴胡汤。同时,他还强调要结合患者的体质、病史等综合判断,灵活运用小柴胡汤,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个体化特点。

邹孟城

邹孟城指出,只要病具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四种证候之一,属半表半里热证者,即可用小柴胡汤治之,不必悉具。他在临床应用中,根据这一原则,对小柴胡汤进行了灵活的加减化裁,治疗了多种疾病,如感冒、流感、疟疾、腮腺炎、淋巴结炎等,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进一步验证了“但见一证,不必悉具”这一辨证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关于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不必悉具”的名家解读原文

以下是部分名家对小柴胡汤 “但见一证,不必悉具” 的解读原文:

成无己

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注解《伤寒论》第 101 条时提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此处虽未对 “但见一证,不必悉具” 进行展开阐述,但作为最早对《伤寒论》进行注解的医家之一,其为后世医家对该论的理解和阐述奠定了基础。

方有执

在《伤寒论条辨》中指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不必悉具,具一证便是一证之柴胡汤也。” 明确了只要出现柴胡汤证中的一个症状,就可以使用柴胡汤,不必所有症状都具备。

喻嘉言

于《尚论篇》中提到:“此示人以活法,见一证即是,不必悉具,犹云得其一端,即与表里经络尽通,不必尽见其病状也。” 强调了这种辨证方法的灵活性,即抓住一个症状就能理解其内在的病机和与其他症状的联系,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中对病机的深刻洞察。

胡希恕

在《胡希恕伤寒论讲座》中写道:“《伤寒论》第 101 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为历来医家所讨论的《伤寒论》治疗大法之一。仲景所指'一证’并非随意一个症状,临床上有'胸胁苦满’的患者,往往已有'口苦’和'不欲饮食’,病情加重时必有'喜呕’,此时只是'胸胁苦满’表现突出而已,故'但见一证便是’不应将七个证候孤立分开去看。” 胡老认为 “一证” 应是少阳病提纲证中的核心症状,且需结合病机和其他或然证综合判断。

刘渡舟

在其著作中对《伤寒论》第 101 条进行解析时指出:“本条论述使用小柴胡汤要抓住少阳的主证。少阳病症状很多,临床上不可能在一个患者身上同时全部见到,因而也无需诸证俱备,才可用小柴胡汤或其他柴胡剂。'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一证’ 当活看,不要认为就是一个证,更不能认为是任意一个症状,而是指少阳病的主证或特征性证候之一。” 强调要抓住少阳病的关键证候,而非仅仅依据一个孤立的症状来使用小柴胡汤。

张锡驹

在《伤寒论直解》中称:“此申明首节之义,言无论伤寒中风,凡有柴胡汤症,但见一症即是,不必诸症悉具也,恐人误认伤寒五六日而复中风,又恐人误认诸症之兼备,故于此又复明之。” 认为无论伤寒还是中风,只要有柴胡汤证的一个症状出现,就可以使用柴胡汤,不必所有症状都具备,此番解释是为了避免人们在理解和应用时产生误解。

陈修园

《伤寒论浅注》中云:“且夫柴胡汤之用甚广也,即误下之后而里气不虚者亦可用之。凡柴胡汤如首节所言之病证,病涉于枢,原有欲出之机,一转即出,而知者医者竟下之,下之恐邪气乘下之虚,而入于里阴矣。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小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说明柴胡汤的使用范围很广,即使在误下之后,只要柴胡证还在,就可以继续使用柴胡汤,体现了其对柴胡汤应用的灵活理解和对病机的把握。

叶天士

虽未直接对“但见一证,不必悉具”进行专门解释,但在其《临证指南医案》中,通过对具体医案的记载,体现了其运用小柴胡汤时对证候的灵活把握。如在一些温病夹杂少阳证的治疗中,只要出现少阳的特征性症状之一,如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即配伍小柴胡汤随证加减,彰显了叶天士对小柴胡汤证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徐大椿

在《伤寒论叙》中提到:“仲景之论伤寒,……其于证也,各随其浅深轻重,而立方以应之。……有柴胡证者,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强调了张仲景在论伤寒时,会根据病情的浅深轻重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对于柴胡证,只要出现一个症状就可以使用柴胡汤,无需所有症状都具备,这种辨证施治的方法体现了中医的个体化治疗原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