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脚后跟长骨刺痛到哭?!6个中西用药方案 辅助治疗方法让您不用手术也能好!

 mxb08 2025-05-06

足跟骨刺(跟骨骨质增生)是跟骨底部因长期受力或慢性劳损形成的骨性突起,常伴随足底筋膜炎,引发行走时足跟疼痛。通俗地说,骨刺是脚后跟骨头为了“自我保护”长出的“老茧”,就像手磨出茧子一样。因此,骨刺本身不疼,真正痛的是它周围发炎的组织,就像茧子旁边的皮肤发红肿胀才会疼。

图片

哪些人群容易得足跟骨刺?

足跟骨刺(跟骨骨质增生)并非突然形成,而是长期慢性劳损或生物力学异常导致的骨骼适应性改变。以下7类人群风险较高,药店人在日常咨询中可重点关注:


1. 中老年人(50岁以上)


原因:随年龄增长,足底筋膜弹性下降、跟骨脂肪垫萎缩,缓冲能力减弱,长期摩擦易形成骨刺。

特点:疼痛晨起或久坐后第一步最明显,活动后稍缓解。


2. 长期站立或行走的职业人群


职业举例:教师、售货员、医护人员、快递员等。

原因:足底筋膜持续受牵拉,跟骨受力过度,导致慢性炎症和钙盐沉积。


3. 肥胖(BMI≥28)或短期内体重骤增者


原因:体重超标增加足跟负荷,加速足底筋膜劳损和骨质增生。

数据参考:研究显示,肥胖者足跟骨刺发生率是正常体重者的2-3倍。


4. 运动方式不当的锻炼者


高风险行为:

长期跑步、登山、跳跃(如篮球、羽毛球)且未穿缓冲鞋;

突然增加运动量,足跟承受冲击过大。


5. 足部结构异常者


常见问题:

扁平足/高弓足:足弓缓冲能力差,力线异常增加跟骨压力;

跟腱过紧:牵拉跟骨附着点,诱发炎症和骨刺。


6. 女性(尤其更年期后)


原因:

雌激素水平下降加速骨质疏松,跟骨代偿性增生;

常穿高跟鞋(前掌压力后移,增加跟骨负担)。


7. 合并慢性疾病者


相关疾病:

糖尿病:微循环障碍易致足跟软组织退化;

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炎症反应可能累及跟骨;

腰椎问题:神经压迫改变步态,间接影响足跟受力。

图片

病因解析

1. 西医观点

机械性劳损:长期行走、站立或体重过大,导致跟骨受力过度。

足底筋膜炎症:筋膜反复牵拉刺激跟骨,诱发钙盐沉积。

退行性病变:年龄增长导致关节软骨退化,代偿性骨质增生。

其他因素:扁平足、高弓足、鞋子不合适等。

2. 中医观点

中医认为足跟骨刺属“骨痹”“跟痛症”,病因包括:

肝肾不足:年老体弱,肝肾亏虚,筋骨失养。

气血瘀滞:长期劳损或外伤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

寒湿侵袭:受凉或潮湿环境加重气血凝滞。

图片

中西医结合用药方案

1. 西药治疗(对症缓解)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代表药物:布洛芬、塞来昔布、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轻中度疼痛)。

作用: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缓解疼痛和炎症。

用法:口服,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长期使用需警惕胃黏膜损伤,建议搭配护胃药(如奥美拉唑)。

(2)外用镇痛药

代表药物:双氯芬酸钠凝胶、氟比洛芬凝胶贴膏。

作用:局部抗炎镇痛,减少全身副作用。

用法:涂抹于足跟疼痛处,每日2-3次,皮肤破损处禁用。

(3)局部封闭治疗

适用情况:疼痛剧烈且保守治疗无效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药物组合: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局麻药(如利多卡因)。

注意:不宜频繁注射,以免导致肌腱或韧带损伤。

2. 中成药及外用疗法

(1)肝肾不足型

症状:足跟隐痛,腰膝酸软,乏力,多见于中老年人。

推荐药物:仙灵骨葆胶囊、壮骨关节丸。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需长期服用(1-3个月)。

(2)气血瘀滞型

症状:足跟刺痛,活动后加重,局部可能有压痛。

推荐药物:活血止痛胶囊、云南白药气雾剂。

功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可配合热敷或按摩增强效果。

(3)寒湿痹阻型

症状:足跟冷痛,遇寒加重,喜温喜按。

推荐药物:伤湿止痛膏、艾叶+红花泡脚。

功效:散寒除湿、通络止痛,适合冬季或受凉后使用。

3. 辅助治疗

矫形鞋垫:减轻足底筋膜张力,缓解疼痛。

物理疗法:如超声波、冲击波治疗(需在医疗机构进行)。

康复锻炼:

-足底筋膜拉伸:坐位,用手扳脚趾向背侧牵拉。

-踩毛巾训练:赤脚用脚趾抓取毛巾,增强足底肌肉力量。

(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参考;药品请按药品说明书或者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