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前思考 前几日主要思考“为什么要学习笔算”这个问题,因此想让学生也能体会到笔算的重要性。但是仔细分析教材,加上deepseek的回答,我想明白一件事“有些事情可以提前让学生感悟,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想要深刻感悟笔算的必要性,就需要给他们时间和空间。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就更容易悟出其中的道理。” 比如计算35+37时,学生会想这个算式先算5+7=12,再算30+30=60,最后算60+12=72,就可以算出结果。有的学生口算水平和记忆力比较强,他们完全是可以口算出来的。不用列竖式,口算也能正确算出答案,而且速度也不慢,那为什么还要学笔算呢?如果老师故意设置一个口算障碍,想要体现笔算的优越性,我觉得对于理解能力强的孩子还是有些牵强。学生听了之后还是不服气,毕竟一年级学的笔算加法都是在100以内,数据不大感悟不深。 有了笔算,计算不容易出错,所以老师为了保证每个孩子都掌握这项基本技能,基本上都会要求每个学生计算时要列竖式。可是,有的孩子口算能力真的很强,他们从来不笔算也能保证正确。我觉得笔算是一种基本技能,一定要会,但对于口算能力超群的孩子只要能保证计算正确,不一定要用笔算。当然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学数学总是要计算,完全不笔算的就能做对的孩子毕竟凤毛麟角。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不要强迫孩子一定要怎样,只有让他们感受到必要性时,他们才会领悟到笔算的重要性。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学习笔算重要目标应该放在感悟数与运算的关联性与一致性上。 二、教材分析 ![]() 以上是教师用书上的教材分析,接下来分享一下我的理解。 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运算,最后得到的结果都是数,关于数有两个重要的点“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的个数”。 一定借助小棒呈现口算过程,再将小棒、口算与笔算过程结合起来看,发现三种计算方法其实是一回事“计数单位的累加”。 口算过程是把两个加数都拆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再算一共有几个一和几个十,最后几个十和几个十合起来。笔算过程也是一样的,只是将口算过程用竖式的方式表示出来,让口算过程可视化,更容易检查出计算过程的错误,所以就不容易出错。 为了体现笔算与口算一致性,我把例题1和例题2一起上的,事实上,课上学生可以接受。只是需要课后练习格式规范性和强调进位“小1”的书写。 三、课堂实录 1.不进位笔算加法 ![]() ![]() 上次参与过一次关于“笔算竖式”的投票,很多学生几乎都不会把竖式写成下面这个样子。 ![]() ![]() ![]() 2.进位笔算加法 有了学习例题1的经验,他们很快就会理解笔算加法。但还是需要将小棒图、口算过程与笔算竖式对应起来看。 ![]() |
|
来自: 新用户3892281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