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达到5级寒湿,危在旦夕!5个穴位去寒去湿,用好了就是救命!

 又一村240 2025-05-08

古人有言:“千寒易除,一湿难去”,在当下,湿邪俨然成了威胁现代人健康的“头号大敌”。

在中医理论里,导致人体生病的“六淫邪气”分别是风、寒、暑、湿、燥、火,而在这六种邪气中,中医对湿邪最为忌惮。

图片

寒邪、热邪相对好处理,寒邪侵袭就采用温热之法祛除,热邪入侵则用寒凉之法化解;有风邪就驱散风邪,有燥邪就滋润燥邪,有暑邪就清解暑邪。然而湿邪却十分棘手,它最擅长渗透,还常常与其他邪气相互勾结、狼狈为奸。

  • 当湿气与寒邪相遇,就会形成寒湿之症;

  • 当湿气与热邪相遇,就会化为湿热之疾;

  • 当湿气与风邪相遇,就会演变成风湿之病;

  • 要是湿气积聚在皮下,还可能导致肥胖……

那为何现代人的病症如此复杂、如此难治呢?主要就在于他们体内本身就有湿气,而外界的邪气又与体内的湿气相互呼应、彼此纠缠,让病情变得更加复杂难辨。

判断体内是否存在湿气,有个简单办法——伸出舌头瞧一瞧。要是舌头呈现黄中带腻的状态,这便是体内有湿的信号,而且黄色越深、腻感越重,就意味着湿邪越严重。

人体寒湿程度若达到5级,那情况就十分危急了!

  • 一级寒湿:位于表皮,症状表现为皮肤瘙痒,还容易长湿疹。

  • 二级寒湿:侵入肌肉,症状有酸、困、累、乏等不适感,比如肩颈部位肥厚且酸困,腰部酸软、浑身乏力,关节也酸困不适。

  • 三级寒湿:深入骨骼(即骨寒湿)症状包括肩周炎、颈椎病,肩部疼痛、僵硬,腰部疼痛,以及风湿性关节炎,天气一变关节就疼痛难忍。

  • 四级寒湿:侵袭脏腑,症状体现在子宫、卵巢、脾胃、肺等脏腑出现问题。

  • 五级寒湿:遍布全身,症状是出现肿瘤,即便切除了也容易再次生长,如此反复。

当体内“寒湿气”存留时间过长,身体就容易出现“凝”的现象。“凝”意味着身体的循环和代谢变慢,进而容易引发身体酸痛。

接着,就会发生淤堵的情况。淤堵时间一长,又会怎样呢?

会形成瘤体,长瘤本身或许不可怕,可怕的是恶性肿瘤,它容易发生变异进而形成癌症,这可是非常恐怖的事情,所以不能坐视不管。

人体一旦达到五级寒湿,生命就岌岌可危了!因此,学会祛除寒湿,真的至关重要!

寒湿之气常常会通过人体5个关键穴位侵入体内,大家只需对这些穴位进行按摩,就能起到祛湿的作用,方法简单又便捷,在家自己动手就能轻松祛湿。

人体从头到脚分布着五大重要的祛湿穴位,分别是:百会穴、大椎穴、神阙穴、阴陵泉穴、涌泉穴。

1. 头部的百会穴
寒湿气从“百会穴”进入体内,容易引发头痛头胀、头晕目眩,脑袋还会有像戴了帽子一样沉重的感受。刺激这个穴位有助于理顺气机、消除积滞,还能起到健脑宁神的效果。
位置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大致就在头顶的正中央。
图片
按摩方法可以将手握成拳状,轻轻敲打或者来回揉搓百会穴3 - 5分钟,最好能让穴位有发热的感觉。另外,还可以点燃艾柱,对该穴位进行灸熏。
2. 肩颈部位的大椎穴
寒湿气从“大椎穴”进入体内,会导致肩颈酸痛,还可能引发肩周炎、颈椎病,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等症状。刺激此穴位能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位置在颈后正中间,处于颈部和背部交接处突出的骨头,也就是第七颈椎棘突的下缘。取穴时可以活动颈部,那个不动的骨节上方就是大椎穴。
图片
按摩方法先低头,然后将双手十指交叉放在大椎穴的部位,用双手大拇指同时用力来回揉擦大椎穴,直到穴位发热为止。
3. 肚脐部位的神阙穴
寒湿气从“神阙穴”进入体内,会使人出现脾胃不适、腹胀、大便粘腻的情况,女性还容易引发妇科炎症,如白带增多、经血不畅等。腹部本身就需要着重保暖,刺激神阙穴有助于健脾祛湿、增强体质。
位置就在脐中部,也就是肚脐眼的位置。
按摩方法可以顺时针揉动腹部,也能点燃艾炷来灸熏这个穴位;或者先在腹部涂抹艾草精油,然后用热水袋进行温敷。
4. 腿部的阴陵泉穴
寒湿气从“阴陵泉穴”进入体内,会让人感觉膝盖疼痛、双脚沉重、行走不便。刺激这个穴位能够达到清利湿热、通经活络的效果,帮助缓解腹胀、膝痛等不适症状。
位置阴陵泉穴是祛湿的重要穴位,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的凹陷处。采用正坐或者仰卧的姿势,从膝盖下方往膝盖方向摸索,在膝盖内侧碰到大骨的部分就是。
图片
按摩方法以点按为主,每次按摩100 - 160下,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也可以用艾柱熏灸此处3 - 5分钟。
5. 脚底的涌泉穴
寒湿气从“涌泉穴”进入体内后容易向上流动,从而引发膝关节酸痛、风湿关节炎等症状。按摩这个穴位可以缓解这些症状。
位置在足底,位于足前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在足底掌心前面正中的凹陷处也能找到这个穴位。
图片
按摩方法每天早晚各点按1次,每次点揉3 - 5分钟,以有酸痛感为宜,两侧交替进行。也可以用温热水泡脚后进行艾灸,双足的穴位各灸15 - 20分钟。
所以,排寒祛湿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护好这五大穴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