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耕社会,衣食为重,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自古以来,植桑养蚕就是农事中重要的内容。《汉书·地理志卷·第八下》:“男子耕农,种禾稻纻麻,女子桑蚕织绩。” 蜀中养蚕历史悠久。传说古蜀先王蚕丛氏就是养蚕能人,在其教导下,方才有了后世的蚕桑事业。古代文献中对此有很多的记载。唐·杜光庭《仙传拾遗》:“蚕丛氏自立王蜀,教民蚕桑,作金蚕数千头。每岁之首,出金头蚕,以给民一蚕,民所养之蚕必繁孳。罢即归蚕于王。巡境内,所止之处,民则成市。蜀人因其遗事,年年春置蚕市也。” 明·何宇度《益部谈资》:“蚕丛……教民桑蚕,蜀人至今德之。” 嫘祖,也是传说中的蚕神。清《御批资治通鉴纲目》:“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zhú]之患,后世祀为先蚕。” 植桑养蚕之事,各地旧志中也有很多记载。例如,清乾隆《盐亭县志》:当地农人,“无问男女,惟知力穑,勤事蚕桑。” 清道光《安岳县志》:当地“农民各勤稼穑,务蚕桑。” ![]() ▲东汉画像砖(拓图)-桑园 蚕神,还有着“蚕女”“蚕姑”“蚕丝婆”,以及“马头娘”等称谓。清光绪《西充县志·蚕事备要》:“蚕神,俗呼曰蚕姑。” 传说蚕女生于蜀地,后化为蚕,其坟墓就在今什邡境内。宋《新编方舆胜览》:“蚕女冢,在什邡绵竹德阳三县界,每岁祈蚕者云集,蜀之风俗。塑女像,披马皮,谓之马头娘,以祈蚕为初。” 清同治《新繁县志》:“相传马头娘生于蜀,为蚕桑之神。……饲蚕之家祀马头娘,其来旧矣。” 清嘉庆年间昭化县令谢玉珩《游蚕神祠》诗云:“淡荡春晖寄兴长,为民特谒马头娘。胸中美锦凭谁制,从此重添一瓣香。” ![]() ▲清《蚕桑萃编》插图-祈蚕神 因时因地,植桑养蚕成为四川很多地方主要的和经常性的农事,与蚕桑有关的地名因此而产生。例如,营山县铁顶乡的“老蚕房”、盐亭县共和乡的“蚕铺弯”、达州通川区西外镇的“土蚕梁”、井研县高凤镇的“茧子沟”,以及广元朝天区的“蚕坡湾”“蚕坡垭”与“蚕坡头”等。一些地方养蚕业的兴隆,相应地催生出专门的交易场所,即茧市、丝市,或曰蚕市。清乾隆《盐亭县志》:当地人“均以植桑养蚕为业,城乡有丝市、蚕市,远近商贾,云集货买,本地亦有用以织绢者。” 清光绪《西充县志》:“惟蚕桑为充最宜,每入夏丝成,商贩辐辏。”民国《三台县志》:“城镇均有茧市,渝商如肇兴、天福、大有、华康、几江、同孚谦、吉祥等,皆在县境。” 江油县永胜镇的“茧市坝”,就是因为当地旧时曾设有茧市而得名。永胜镇,旧名龙泉场,清光绪《江油县志·龙泉场重建奎星阁记》:“龙泉场,一名茧市坝,去江油县城三十余里,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乃一大村落也。” 另如旧时南充县的“茧市街”,也是旧时专设蚕茧交易的地方。 ![]() ▲清道光《新津县志》插图-花桥蚕市 ![]() ▲清同治《新繁县志》插图-蚕市图 养蚕得织,养蚕致富,蚕被尊奉为神。祭祀蚕神,古有仪轨,上至皇家,下至百姓,概莫能外。《晋书》:“汉仪,皇后亲桑东郊苑中,蚕室祭蚕神。” 旧时,四川城乡各处多建有祭祀蚕神的祠庙,即蚕神庙,俗称为蚕丝庙、蚕丝庵、蚕丝宫、丝公庙等,其中一些祠庙至今还有遗存。旧志中记载了一些相关事项。清雍正《剑州志》:“先蚕祠,旧在汉阳山绝顶,明知州李壁创建,雍正四年知州李梅宾迁建于州治。” 清嘉庆《直隶绵州志》:“罐子岭,治东六十里,自云间寺发脉,上有石庙,祀蚕神,土人称丝公庙。” 清咸丰《阆中县志》:“蚕丝庙,各乡有之,皆乡人祈蚕之所。” ![]() ▲清咸丰《阆中县志》内页 蚕神庙往往成为一个地方人群聚集的热闹之处,清光绪《南部县乡土志》:“丝公山……丝公庙存焉,每春正望日,乡民祈蚕者络绎于道,祷之辄应。” 作为一个显著的地理标志,蚕神庙所在处往往会产生出了与“蚕神”有关的地名。例如,前面《南部县乡土志》中提到的“丝公山”,其名就来自该处的“丝公庙”。丝公,即蚕神,一些地方称之为“丝公菩萨”。西充、梓潼、三台、绵阳等地的“丝公山”、南部县的“丝公洞”“丝公顶”、剑阁县的“丝公梁”“丝公包”,以及三台县的“丝公垭湾”等地名,其来历都是源自当地旧时的“丝公庙”。类似的,今西充县鸣龙镇的丝公山村、南部县石龙镇的丝公山村、三台县塔山镇的丝公村、三台县建平镇的丝公庙村等行政村名,也来源于当地的旧名。经年历久,一些地名发生了变化,例如南部县太霞乡的“丝古咀”,其原名为“丝公咀”。 农乡中,蚕神庙也常被称作“蚕丝庙”,故以“蚕丝”为专名的地名也很普遍。例如,仅阆中与苍溪两地,就留存有不少的“蚕丝庙”地名。距不完全统计,阆中市妙高镇、二龙镇、石滩镇与龙泉镇等地有“蚕丝庙”地名;苍溪县歧坪镇、白驿镇、龙山镇、唤马镇,以及浙水乡等地有“蚕丝庙”地名;其他的如广元、剑阁、射洪等地也有“蚕丝庙”地名。此外,阆中市沙溪街道的“蚕丝观”、望垭镇的“蚕丝寨”、鹤峰乡的“蚕丝山村”等,以及苍溪县岳东镇的“蚕丝包”、五龙乡的“蚕丝坪”、白山乡的“蚕丝庙梁”等,都是因当地旧时建有蚕丝庙而得名。一些地方还有“蚕丝坝”“蚕丝垭”“蚕丝沟”“蚕丝塝”“蚕丝村”等地名,其来历大抵如此。 ![]() 关于蚕桑织绩,植桑、缫丝,当是其中重要的事项。一些地名记载了当地旧时植桑、缫丝的历史。例如,桑树坝(南充)、桑林坝(盐亭)、桑林子(阆中)、桑树湾(梓潼)、桑树窝(南部)、桑树地(剑阁)、肖家桑园(德阳)、丝树垭(平昌)、王丝湾(苍溪)、蚕丝房(眉山)、尹家丝房(什邡)、丝家角(南部),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