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内容到取法:解读全国第三届老年展入展作品(选刊)

 杨柳-晓风-残月 2025-05-13
从内容到取法:解读全国第三届老年展入展作品(选刊)
从内容到取法:解读全国第三届老年展入展作品(选刊)
内容出处:《静观独览联》
作者整体取法《张迁碑》、《华山庙碑》等汉碑 。展大书写,把整体的气势凸显出来,笔笔中锋。同时,在字体结构上加以自己的理解,比如“观”字,左大右小,形成大小对比。但有些字还是稍有欠缺,例如“静”字和“独”字,“静”字过于的紧凑,“独”字稍显松弛,没有协调好呼应关系。
从内容到取法:解读全国第三届老年展入展作品(选刊)
内容出处:《宣和书谱篆书叙论》
作者取法清代吴昌硕的大篆风格,整体的线条凝练且饱满,没有刻意的写的特别厚重,整体表达比较清新,形式突出。 作者采用的是四条拼的形式,右上角有仿古色的小字隶书题头,右边为小楷题跋,左边为大篆题跋。作者在对于使转的地方的处理上,会适当的把笔画提起来,对于笔锋进行一个调控和把握,这点做得非常好。
从内容到取法:解读全国第三届老年展入展作品(选刊)
内容出处:吴伟业《过吴江有感》
作者取法明代张瑞图的行书,整张红色纸书写。 作者对于线条的节奏把握和提按把握都做的比较到位,且线条的状态不错,书写节奏律动分明,在 转折处,习惯性以折为主,并且向内凹,形成独有的风格特征。 同时, 偶有字与字的连带,多数以虚连为主,且上下之间收的特别紧凑。
从内容到取法:解读全国第三届老年展入展作品(选刊)
内容出处:苏轼《前赤壁赋》
作者整体取法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争座位稿》,以圆厚饱满的线条书写为主,字形结构极力外拓开张,表现出雄浑的字形姿态。 在形式上采用横向五条拼,中间为白色拼条。略微不足的是,整体表现的过于均匀了,上下左右之间的间距均等,适当的加强一下疏密关系的对比,会使得整体的节奏起伏更加明显。
从内容到取法:解读全国第三届老年展入展作品(选刊)
内容出处:倪瓒《三月一日自松陵过华亭》
作者整体取法唐代李阳冰篆书《三坟记》,对线条的把握笔笔中锋,这对于笔的控制能力要求极高,同时,作者对空间的把握也相当的不错。 整体的形式上做的采用的是四条拼深色仿古的形式,中间拼条为咖啡色,左边有小楷题跋落款。略有不足的是,一些字形可以稍微再舒展开,比如第二列“水”字,下面部分两个点画完全可以在书展打开一点,让线延伸到留白处。
从内容到取法:解读全国第三届老年展入展作品(选刊)
内容出处:苏轼《定风波》
作品取法明清一路大草,整篇用笔中侧并用,既有遒劲沉稳又有飘逸之感。 点和线是草书基本的构成要素,线更易于彰显效果,但点在快速的书写中很容易被忽略,通过行笔速度的徐疾和点线的穿插收放来体现,此作的有些点画就稍显零碎,它与线条的铺张舒展有些出入,让空间聚合又撕裂,彼此的呼应失联。 但作者整体墨色的处理燥润参差相间,使得整篇轻重对比上视觉效果较为强烈,整体章法上部分疏朗,下部分紧密压缩,第二三行下部分字形大小穿插的极其有趣, 整体作品形成了一种气势连绵之感。
从内容到取法:解读全国第三届老年展入展作品(选刊)
内容出处:《古诗十九首》
作品取法汉隶汉简牍一路,整体用笔凝重苍厚,以中锋行笔为主,点画起收饱满扎实,竖钩和撇的融入简牍的用笔,故在古拙之中又多了一丝飘逸自然。 整篇作品结字茂密紧凑,正如孙过庭书谱云“ 隶欲精而密 ”,单个字形也出现了上大下小的处理方式,古拙之气扑面而来,整体给人一种方严广博之态。作品章法采用界格的书写方式,规整中正,左侧加以三行小字题跋,稳重而不失形式。
从内容到取法:解读全国第三届老年展入展作品(选刊)
内容出处:《屈原庙湘妃长联》
作品取法苏东坡,整体丰腴饱满,遒劲姿媚,单个字型偏扁,取欹侧之势。 其中穿插单个较重的用笔,形成一个个较为厚重的块面。字形大小均匀无过多夸张异形,整体章法上字字独立,行距自然排列,字与字之间大小轻重、长短斜正、开合收放等关系因势而生;行与行之间,或左轻右重,或左收而右放,左右相映成趣; 整体字势偏扁的态势下,偶用坚挺的长悬针竖以舒其气; 营造了章法的字眼,舒缓了扁平字形带来的压抑感,这种小的设计还是很让观众惊喜的。形式上采取了龙门对联的形式,在小字形式中更为新颖突出。
从内容到取法:解读全国第三届老年展入展作品(选刊)
内容出处:周成村《正宫 塞鸿秋》
作品取法二王颜真卿一路,整体用笔娴熟,提按有度。 线条质量有待加强,但整体的虚实相间和结体的处理上还是相当不错,观感极佳。在结字上有横势加纵势的安排,字形变化丰富。第二行和第三行下面形成一个枯墨的对比,让人眼前一亮。
从内容到取法:解读全国第三届老年展入展作品(选刊)
内容出处:《梅月兰风联》
作品取法二王米芾一路 ,整体观感较好,无论是对线条的控制还是字形的把握都做得比较完善,“月”字的空间分布,整个重心靠近上部分,下部分大片留白,体现出作者对于字形的理解还是十分到位;虽是对联但依然可以感受到整体的顾盼呼应,略显厚重的墨色配上偶有的飞白,妙趣横生。
从内容到取法:解读全国第三届老年展入展作品(选刊)
内容出处:张岱《陶菴梦忆禊泉篇》
作者整体取法颜真卿楷书, 书写篇幅较大,采用了拼贴的形式,正文用浅粉色纸张搭配奶白色纸张,用不平均拼贴的效果展现,全文书写线条相对厚重,古朴之气扑面而来,在整体重心居于中间靠下部分,轻重有序,观感强烈。
从内容到取法:解读全国第三届老年展入展作品(选刊)
内容出处:《醉翁亭记》
作者整体在形式章法上采用的四条拼接的形式,书写较为开张, 作者取法上主要取法宋人的笔意,以二王为基调,穿插有米芾,黄庭坚和少部分苏轼的表现 ,所以整体线条看起来比较厚实而内敛,旁边搭配两列落款,如把落款书写单字能再小一点,整体的观感会更突出。
从内容到取法:解读全国第三届老年展入展作品(选刊)
内容出处: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整体采用矩阵式拼贴的效果,整体共拼贴九条,主要取法 二王一类的小行草作品, 用笔相对劲道,字形规整,整体行数较多,正文不做太多的轴线把握,以内部空间和轻重来做视觉效果,如能在印章的形状和位置做设计,将会更有新意。
从内容到取法:解读全国第三届老年展入展作品(选刊)
内容出处:《山谷题跋》
整体采用浅绿色进行纸张的选择并采用四条进行搭配,上下字略比左右字间距较大,凸显对比,中间采用拼贴的形式加以浅仿古色锯条搭配,整体用印简洁,尾部盖了一白文一朱文两方印章,饶有情趣。
从内容到取法:解读全国第三届老年展入展作品(选刊)
内容出处:王国维《人间词话》
整体共书写五条,作者将黑色锯条进行左右的拼接, 大篆取法相对工稳一路的作品如《毛公鼎》 ,整体章法处理上,上下字距较紧,左右距离相对较远,作者有意的做出了上下字紧凑与疏密的表现,并没有完全的等距处理,这种字与字承接的组合表现显示作者对于作品有着自己的设计与想法。
从内容到取法:解读全国第三届老年展入展作品(选刊)
内容出处:《康乐·清贫联》
作品整体采用了对联的形式,简洁大方,并且落款采用穷款 。纸张的颜色采用了偏橘色的红色。浓墨加上红色蜡染纸。更加突出墨色的厚重。 在取法方面基本采用了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与《颜家庙碑》, 刻意的去省略了笔画中间轻重的变化,使得整个的风格更加古朴、字体满格表现增加了视觉张力。
从内容到取法:解读全国第三届老年展入展作品(选刊)
内容出处: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整体作品采用了整张的形式,布的颜色形式简单大方且富有表现力。在取法方面采用了诏版以及简牍风格的杂糅。 在章法上面并没有整整齐齐的去表现整个作品,而是采用了横不成行,竖成列的方式、使得整个作品活力十足,并且在大小方面,进行空间处理,做到乱中有序;线条方面采用了比较细但是有质感的摩崖线条,金石味极其强烈。
从内容到取法:解读全国第三届老年展入展作品(选刊)
内容出处: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作品的形式采用了白色的生宣一整张作品来表现。在取法方面采用了大字隶书的标准取法,《张迁碑》以及《鲜于璜碑》。结构上的空间变化丰富;在线条方面,以方笔为主,方圆兼备;章法方面,字形的长扁大小对比强烈且丰富。墨法运用娴熟,在生宣衬托下,生动自然。
从内容到取法:解读全国第三届老年展入展作品(选刊)
内容出处:孟浩然《春夜喜雨》
作品的形式采用了浅仿古的作品纸。 字体的风格为大篆,取法为《毛公鼎碑》等,且杂糅了其他的笔意。 作者墨色的运用丰富,线条的枯润显得尤为明显。整体的章法活泼,方起方收的起笔与收笔,增强了作品雄强的质感。
从内容到取法:解读全国第三届老年展入展作品(选刊)
内容出处: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作者整体取法于米芾和王铎,其中王铎笔意明显。 从章法上来看,吸取了王铎比较强烈的画面感的变化,尤其在轻重以及疏密的方面,做到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轴线的摆动较为强烈,而字形根据轴线产生摇摆,更加使整个作品活泼; 其次,在墨色方面用墨较为大胆,采用了宿墨更加增强了画面感的变化;在形式和章法上面,纸张的颜色采用了比较传统的仿古色、两条平的形式,简单大方。
以上就是小编选出来的几张比较有意思的入展作品供大家赏析、交流,各位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说说你对某幅作品的看法与见解,欢迎探讨!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