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三届国展作品重现秦汉简牍风骨

 青木森森 2025-05-13

文◎赵磊

小知识

篆书为汉字书体的重要源头。商周金文的庄重雄浑、秦代小篆的规范整饬、汉代简牍的率性恣意,共同构建了篆书的庞大资源体系。

然自明清以降,篆书创作逐渐陷入两大困境。其一是对金石碑版的过度摹仿导致程式化倾向,其二是简牍书风的误读造成形式主义泛滥。

第十三届国展篆书,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重塑了当代篆书创作范式。

十三届展览篆书入展作品在取法路径上展现出以下几点特征。

首先是溯源体系的完整性,创作者不再局限于某家某帖的单一摹写,而是构建起从商周金文到秦汉简牍的全维度参照系。

如部分获奖作品对秦骃玉版文字的创造性转化,既保留了篆书特有的婉转笔势,又融入汉金文的方折意味,形成刚柔相济的独特语汇。

笔法体系的革新重构。创作者将简牍书写的“急就”特性转化为可控的创作,通过调节运笔速度与力度,使篆书线条既具金文的凝重厚实,又兼简牍的灵动率意。

本届展览篆书创作对秦汉简牍的继承并非表象化移植,而是遵循“形-势-神”的三重转化机制。

在字形处理上,创作者突破篆书对称结构的固有范式,借鉴简牍文字因势赋形的构造原理,通过部件移位、笔画增减等手法增强造型趣味性。

在审美上,作品成功调和金石气与书卷气的矛盾。通过笔法的控制,使刀刻的峻利与笔写的温润达成平衡。这种融合,拓展了篆书的表现力,更为当代书法如何继承传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