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昌邑结缘的作家峻青 ![]() 峻青,原名孙俊卿,1922年3月生于山东海阳,当代著名作家、画家。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胶东《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昌潍地区武工队小队长、《中原日报》编辑组长、中南人民广播电台编委兼宣传科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代理党组书记,《文学报》主编。离休后现居上海。主要著作有长、短篇小说《黎明的河边》、《海燕》、《最后的报告》、《海啸》和散文集《欧行书简》、《秋色赋》等。其中《老水牛爷爷》、《第一场雪》、《海滨仲夏夜》、《秋色赋》等多篇小说、散文入选中小学和大学《语文》课本,有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海内外出版发行,有的作品被改编成戏剧、电视剧、电影。其作品可概括为“红色经典”,紧跟时代,贴近生活,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精神,深受读者欢迎,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人。 峻青曾于新中国成立前(1946——1948年)后(1953——1954年)两度在昌邑战斗和生活。其成名作和代表作《老水牛爷爷》、《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等均在昌邑创作,描写和反映昌邑人民火热的革命斗争和生活。他自称昌邑人民曾经三次救过他的命,并由此结下了深厚的血肉之情,一直把昌邑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1946年9月间,在国民党第八军李弥部队进攻到潍河西岸的那天夜里,峻青正在潍河东岸的北孟李家埠村暂住老乡的房屋里披灯创作长篇小说《海阳前线》。此时,这篇反映胶东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战斗的小说已断断续续写了半年多,完成了十万多字。 突然,大股武装匪徒由叛徒带路,包围了李家埠村。听到屋外枪声响起,峻青赶紧摸出手枪跑出屋外。此时,外面的枪声已响成一片越来越近,显然,敌人有备而来,目标明确。危急时刻,房东李元兴老人把峻青一把推入院角的玉米垛中。敌人破门而入,看见屋里没人,又在院子里搜查,用刺刀捅了好几下峻青躲藏的草垛。然后严刑拷打逼问李元兴老人,但老人始终一字不说。此刻,武工队带领群众开展了反击,敌人无奈,只好收缴了峻青的小说手稿悻悻而去。在这次战斗中,武装部长李成万同志壮烈牺牲。第二天,敌人的报纸上刊登了一条题为《昨晚国军发动清剿,缴获共匪手稿一部》的消息。 对昌邑人民不顾自身危亡的救命之恩,峻青先生始终念念不忘,至今记忆犹新,提起这事就热泪横流。他说:“是昌邑人民养育和救了我,没有昌邑人民,就没有我的今天”。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峻青担负的新闻和行政领导工作日益繁重。但他念念不忘在昌邑潍河岸边战斗和生活的日子,他无时无刻都想再次回到昌邑精心写作,把那段战斗的历史和涌现出的英雄人物用手中的笔生动地再现出来。 1953年春天,峻青争取到全国文协组织的作家下乡、下厂、下部队活动机会,再次回到昌邑大地。他在文章里写道:“那是一个晴朗的三月的早晨,一列由济南开往青岛的列车,在初升的阳光中隆隆地向东飞驰。我伏在车窗上,望着东方那即将到来的潍河,心中充满了激动。啊!潍河,这阔别了多年的潍河。现在我又看到她了。她象一条灰白色的带子,在灿烂的阳光下闪着宝石似的金光。”“……在岞山下了车,我沿着蓝色的潍河,向北,一直向北,踏进了昌潍平原的中心。一路上,旧地重游,每一个村庄,每一处果林,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引起我的强烈的激动。我的心长久地不能平静下去。”(以上引语摘自《峻青谈创作》) 如果提供素材线索请私聊或留言 (原创图文,谢绝抄袭) 本文内容如若引用转载请告知我 如果提供素材线索请私聊或留言 作者简介:潍坊五好青年(wf5good),山东老潍县人。动若跑男,静若宅男,爱好跑步,健身,骑行,户外,写作,摄影,足球和旅游,特别喜欢家乡文化和地方文史。最大梦想是世界那么大,好想去看看。广交各位志同道合朋友。请关注我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