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书为伍,开卷有益

 济宁文学 2025-05-15 发布于山东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我的读书故事

作者:刘书伟
                                                                 
                                           

初二年级的课堂上,正在讲课的代数老师嘴里讲着话,从讲台上下来走到一个学生课桌旁,一手揪住他的衣领,一手在抽屉洞里拽出一本书,把他拉到讲台上,又把书狠狠的甩在讲桌上,呵斥道:“你给我讲讲这道题怎么做,你以为你都学会了?考试能考好?”学生囧的脸通红,低垂着头。

那个学生就是我,那本书是《窗外》。

孩子上学走进学校学习,老家人统称为去读书,人生开始与书打交道。我直到读初中,识字多了,才喜欢看课外书,我和书的故事就此拉开序幕。

那时,学生们除了课本,就是有作文选,其他课外书籍少之又少。而此时,社会上流行着琼瑶的情感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吸引着中学生年轻躁动的心,我的许多男孩子同学都曾有过在课堂上偷看小说的着迷阶段。我不喜欢看武侠小说,但对文学作品甚至作文选都爱不释手,读书多了,作文写的比较好,几乎每次老师批语都是优秀,因此文科成绩优异,很受语文老师喜爱。语文老师还经常拿我的作文当作范文,在全班读给同学们听,有时我的作文还张贴到学校的宣传栏上,让全校人阅读,令我觉得十分光荣,也给我了很大鼓舞。从此养成了我喜欢读书的习惯。

上大专时,学校有图书馆,才让我真正有了读书的机会,业余时间大多是“泡”在图书馆,如鱼得水般在书海里遨游。读的书籍内容没有什么目的性,只要是喜欢,只要与文学沾边的,什么书都读,许多中外名著,包括《读者》《辽宁青年》《青年文摘》杂志,都是这段时期读的。在学校,我学的财会专业,十二门课程,公共课、偏文科类的课程我的成绩全班名列前茅,专业课就恰恰相反,几乎都是倒过来数的“第一”,常呼“60分万岁”。清楚的记得有一次期末《大学语文》考试,作文题目是写一篇“过犹不及”的论述文,看座位前面同学有的抬着头像思考什么,有的左顾右盼像寻找什么,我却不慌不忙答题,填空、文言文翻译、现代文阅读,写作文,有条不紊一气呵成。很快我第一个交卷,前脚刚迈出教室的门,就听轮换抽调的监考老师看了我答满的试卷,说了一声“这样的就是好学生”的话。此时的读书,奠定了我的文学基础。

九十年代初参加工作在一个小镇派出所上班,当时汪国真的诗风靡全国,我作为喜欢读书和爱好文学的文艺青年,迅速成为汪国真的“铁粉”,买他的书,读他的诗,摘抄他的诗。“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诗多了,也因此开始学写诗歌。我的“处女作”《月明是故乡》诗歌于1992年12月3日发表在省级报纸上,从此开始走上了业余写作之路。

喜欢读书,就要买书。我时而在新华书店买本书,每年还通过邮局订阅了《读者》《诗刊》《星星诗刊》等杂志,那时我每月领一百元左右的工资,买书占用了大部分,令我手头常捉襟见肘成为“月光族”。后来,我就躖旧书摊买书,价格便宜。摆地摊卖书的很少,其中有个姓魏的旧书摊,是我常去关顾的地方,一来二去也算熟悉起来。我追随他从烟厂门口的“跳蚤市场”,到新星电影院路西侧,换了多个地方,一直辗转多年买它的旧书读。转机出现在90年末期,居住的小城成立“读书协会”,我便加入成为了第一批会员,可以随时借阅协会的书籍。有了协会组织,会员们常聚在一起读书、讨论读书心得,顺便互相交换自己手中的书阅读,互通有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成为我们共同尊奉的信条,只有多读书才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不二法门。如今,30多年过去,坚持读书仍然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的诗歌、散文相继在省、市级报纸、杂志发表,加入了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市作家协会。2018年“全市第二届城市书展”举办时,我被评为全市“100篇优秀读书心得”获奖人、“全市100名优秀阅读人”。周边熟识的人很多都称呼我是作家,其实,我只是个文学爱好者,业余写作者,但我敢保证自己是个爱读书的人。

一位书法家给我写了一幅“藏书为贵,读书不贫”的书法作品,我装裱好挂在家中书房里,当作了自己的“座右铭”。与书为伍,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真实不虚,我坚信不疑。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