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长思考:提前一分钟进教室,到底改变了什么?

 新用户9913Bpb0 2025-05-15 发布于浙江

校长思考:提前一分钟进教室,到底改变了什么?

曾经有位老师习惯铃声响过许久才进教室。我建议她提前一分钟到,她反问:“上课不就该铃声响了再进的吗?”哈哈哈! 那一刻,我无语了!

周一给班主任分享“课堂管理三步骤”,我自认为讲清楚了,不管是逻辑还是操作系统。可是,我在板书时忽然意识到:再好的管理逻辑与步骤,落到实处最难的是什么?是执行者自己是否真正 “在场”。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我们要求学生集会时安静,可往往讲话的是谁?是老师。当我们在台下与同事闲聊时,学生自然跟着躁动。等班级被批评,老师回教室发泄情绪,师生关系只会更僵。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老师学了管理方法却无效——管理系统失效的根源,往往是管理者自己先打破了规则

回想起那些总能把班级管得井井有条的老师,她们有个共同习惯:每节课提前几分钟候课。站在教室门口,看着学生陆续走进来,无需多言,神态与气场已传递出信号:此刻该安静了。

季信心老师就是典型。每一次站在办公室门口,自然就看到三楼音乐教室,我每一次总见她早早站在门口,远远注视着学生从“立根楼”排队向音乐室走来。我们都知道音乐教室本是最易吵闹的场所,可她的课堂永远秩序井然。偶尔有学生喧哗,她只需一个眼神或轻声提醒,便能迅速安静 —— 因为学生早已从她提前候课的姿态中,读懂了规则的分量。

当然,关键不止于“早到”,更在于早到后的状态。若老师提前到教室却只顾着和同事闲聊、开玩笑,学生即便路过也会视若无睹。真正的“在场”,是身心合一地进入管理者角色:眼神专注、姿态庄重,让学生感受到你对课堂的敬畏

就像我们平时参加活动:现场喧闹,人们自然放松;全场寂静,连耳语都会下意识压低声音。老师的“气场” 就是课堂的 “场域”—— 你提前营造什么氛围,学生就会回应什么状态。

所以后来我常说:管理的第一步,是管理者先成为管理后的那个样子。提前一分钟进教室,不是为了卡时间,而是用身体语言告诉学生:这节课,我已准备好全情投入,你们呢?

当老师真正“在场”,无需声嘶力竭,教育的力量自会在静默中生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