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人总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那就是:休息,就是什么也不做,这样才能让自己得到放松。 可能是睡一觉、打个盹,又或者是看看剧、刷刷信息流,又或者是瘫着不动。总之,就是让自己「忙里偷闲」,把工作推到一边,什么事都不干,慢慢恢复精力。 于是,许多人的生活模式可能是这样的: 下班回到家,总会觉得:今天累了一天,晚上就好好休息吧。于是,心安理得地看剧、玩游戏、刷社交媒体……导致想做的事情被不断拖延; 感觉每天也没干多少事情,但总觉得特别疲惫,哪怕「休息」了也提不起精神,一直处于缺乏精力的状态中; 明明制定了一系列计划,但总是告诉自己,最近太忙了,实在没时间,等闲下来了再开始吧; 觉得生活枯燥无味,找不到什么乐趣,每天都在做着重复的事情,对各种娱乐方式也渐渐开始失去热情…… 如果你也经历过上面这些阶段,那么我想告诉你:其实,只需要调整一个思维方式,就能够极大地缓解这些问题,让精力得到补充。 什么思维方式呢?就是这么一句话: 真正能够恢复精力的休息,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主动积极去做一些需要动脑或动手的事情。 我把它叫做「积极休息」。它足够简单,也没有门槛,但却能够让你从疲惫和无聊的状态中挣脱出来。 ![]() 那么,为什么说它才是真正有效的休息方式呢? 传统「什么也不做」的休息方式,只在身体疲惫的场合下适用。比如睡眠不足,或是消耗了太多体力,又或者肌肉酸痛,等等。 但大多数时候,当我们感到「疲惫」时,其实往往都不是身体疲惫,而是大脑感到了疲惫。 那么,大脑的这种疲惫,来自哪里呢? 可能来自这些地方:
…… 不难发现,这些导致大脑疲惫的源头,总结起来,其实大致就是这么三类要素: 切换:你的注意力被迫不断切换,包括前台和后台的切换,信息之间的切换,任务之间的切换…… 外界:你被迫从外界接收信息,满足外界的期待和需求,做别人需要你去做的事情; 重复:你不得不长时间做一些高度相同的事情,导致大脑产生厌烦和疲劳,失去活力。 所以,要想获得真正有效的休息,其实就是把这三种情况反过来做。 怎样反过来呢?简而言之就是,主动去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必须满足这三个要求: 专注:能够专注地沉浸在其中,需要动脑思考,最好是进入心流状态; 自驱:这件事情必须是你感兴趣的,能够让你从中得到乐趣; 不同:它最好跟工作完全不同,这样才能激活不同的脑区,让大脑疲劳的脑区得到休息。 这就是积极休息的要义:主动地去做一些微小的、不同的事情,从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从全神贯注的「行动」过程中,获得能量和精力的补充。 ![]()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这样能够消除疲劳呢?我已经很疲惫了,还要动脑行动,不会让自己感到更加疲惫吗? 不会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大脑的耗能是稳定的,一直保持在约占全身耗能的20%左右。哪怕你什么也不做,瘫坐着放空,大脑依然在后台不断耗能。只不过这些能量没有被有效利用起来,而变成了「内耗」而已。 当我们什么都不做时,实际上并没有从心理上离开工作的场景 —— 未完成的任务和未解决的问题依然悬在我们心上。于是,大脑后台非常容易反刍起跟工作相关的信息,从而让我们依旧处于压力和烦恼之中。 因此,越是让自己「什么也不干」,越是容易想起各种各样的杂念,越容易让纷乱的思绪堆积在大脑后台,反而更不利于休息。 反之,只有当我们积极地将注意力投入在另外的事情之中,才能将工作从记忆的缓存里清除出去,让大脑得到真正的休息和恢复。 另一方面,当我们疲惫时,从生理的角度来说,其实可以看作什么呢?我们的多巴胺水平不足了。因此整体才会感到状态低落、缺乏动力、无精打采…… 而多巴胺是不会自己产生的。当然,你可以吃点甜食,也可以刷刷手机,但这两者都不是健康的做法,很容易拉高阈值。更健康的做法,是通过动手去做一件事情,并从中得到反馈,来促使多巴胺健康分泌。 尤其是投入在一件事情里的沉浸感,和做完一件事情的成就感,这两者会使得多巴胺大量分泌,为你提供充足的动力和奖赏。 因此,只要你没有超负荷,主动去做一些事情,不但不会让自己更疲劳,反过来还能让自己变得更精神,更有活力。 ![]() 那么,什么事情符合「积极休息」的理念,能够让我们得到休息呢? 这个就因人而异了,每个人的喜好和习惯都是不同的,但大体上,只要符合前文讲的3个条件,并且不要太久、太困难(最好能控制在半小时左右),都能起到作用。 举一些例子。 比如,你可以给自己定一个任务:在网上找别人的提问,选择一个自己了解且感兴趣的,整理一下,写一个回答。不需要很长,几百字就可以,能够把思路讲清楚就行。 写得好,可以发出来,如果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和感谢,就能带来极其有效的反馈;如果觉得不够好,也不要紧,这本身就是一个整理知识体系和锻炼写作能力的方式。既起到了休息的作用,又强化了大脑的思考能力,一举两得。 比如,看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读上十几页,不要求急着把它读完,而是跟作者一起「对话」、探讨,去思考和提炼作者的脉络和观点,然后把它做成笔记。 比如,在平时没事的时候积累一些感兴趣的问题,然后等你需要休息时,把它们拿出来,随意找到一个问题去进行主题学习,去查阅资料,动手尝试,争取把它解决掉。 比如,看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视频,以知识点为单位,争取把一个知识点弄懂弄透,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它讲出来,看看能不能讲到让没有基础的人也能听懂。 比如,打开你的笔记本,找到平时记录下来的点子、灵感和想法,随意找一个感兴趣的,进行发散思考和延伸,看看能否对它做进一步的完善补充,想办法让它落地生根。 又或者,继续一个需要长期去耕耘的项目。比如,写一部小说,画一篇漫画,做一个评测、攻略、教程……等等。每天花上一点时间,给它添砖加瓦,看它在自己的努力下一步步变得完善,逐渐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像这样,最好从你日常已有的、喜欢的事情入手,把它们切分成一个个小的、可行的步骤,安排到休息的时候去做,作为一个个「甜点」,为你快速补充能量。 ![]() 再分享一些简单的事情,这些你都可以考虑去尝试: 养几盆植物,休息的时候浇浇水,除除虫,修剪枝叶; 维护一张「成就记录」,记录下自己生活和工作中做得好的小事; 读几篇关于旅行和美食的文章,最好是图文并茂的那种,让自己充分沉浸在想象中; 做一做简单的手工。比如,制作模型,冲泡咖啡,折纸,等等; 给自己看过的小说、电影、电视剧打分,写短评; 写一些简单的故事,把身边的人和经历的事情描绘进去; 写一些令你感到快乐和好笑的段子、事情,等等。 以及,你也可以去做一些更轻度的、能够带来舒适感和放松感的事情。 比如: 主动回忆美好的经历。比如:打开相册,翻出一张照片,问问自己:这张照片是在什么场景下拍摄的?你还能不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受到当时的画面、声音、气味和心情? 做一个「心理旅行」,想象自己未来可能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认识什么样的人,做些什么样的事情,把自己代入进去。 加入几个志同道合的社群,休息的时候在里面发发言、聊聊天,分享一些好玩有趣的东西,开启一些天南地北的讨论。 又或者,看一部纪录片,不要倍速,不要拉进度条,试着让自己沉浸进去,随着镜头去观察,思考,让注意力从你身上转移开来,转移到镜头之下的世界里,去投入地感受和品味。 只要是能够让注意力变得饱和,让大脑充分调动起来,让自己变得「心无旁骛」的事情,都能够起到作用。 ![]() 不少人可能会问:可是,这些事情可能是「没用的」,它们并不能带来什么切实的收获和利益,也不能帮助你自我提升,真的要花时间去做吗? 其实,只要它能够为你带来快乐,让你从疲劳中恢复过来,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收获了。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一个概念「心灵花园」,两者其实是相似的。都是为自己打造一处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一种疗愈和恢复能量的方式。 对抗压力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就是找到能够源源不断为你带来快乐和幸福感的一个活动,从中得到乐趣,用这种正向的力量,去冲淡负向的压力。 同样,对抗疲惫也是一样的。让你从疲惫中摆脱出来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一件你愿意长期不断投入进去的小事,让自己从行动中感受到乐趣,让它源源不断地为自己提供动力和能量。 无论你在工作和生活中遭受到什么挫折,面临什么难题,你都会知道:在你的生命中,还有一个小小的领域,是属于你自己的。你总是能够从中得到反馈和力量,支撑着自己去面对和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它会成为你的「防火墙」,保持着你对生活的控制感和自主性。 一个人最幸福的状态是什么?是无拘无束,投入在自己喜欢的事情里面,不问结果、不求回报,全身心沉浸进去的时候。 动脑、动手去投入自己喜欢的事情,为自己的每一个进步和小小的成绩高兴,为自己又打开了一片「迷雾」而雀跃,为自己又提升了一个台阶而兴奋…… 这种纯粹的、干净的喜悦,就是我们生命中,最真切的幸福感。 在我们童年的时候,这种喜悦和幸福很容易获得。一件非常简单的小事,也能让我们乐上一天;一个新鲜而有趣的玩具,就能让我们充满期待。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们却逐渐遗失这种能力了。 所以,请去抓住它,寻回它,保护它,不要让它丢失。 ![]()
你好,我是李睿秋Lachel |
|
来自: 新用户2417JhhG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