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是气血之源!老中医总结5个信号,说明你该养脾胃了(附调理方)

 武宗 2025-05-17 发布于北京

Chinese Medicine

中国·华医方(TCM)

医病更医心·治病治未病

肝与肺分别负责储藏血液和气息,其中气的生成根源在胃,血的生成基础在脾。脾属土且向左运转时,生发功能得以畅通,因此产生温暖特性以滋养肝木;胃属土向右运转时,收敛功能正常发挥作用,因此形成清凉特性以化生肺金。正午时阴气渐生,阴气主导下降趋势,三条阴经循右侧下行形成肺金系统。肺金本质上是心火清降收敛所化,故其气息清凉且具有收敛特性;子夜时阳气渐长,阳气推动上升运动,三条阳经沿左侧上行形成肝木系统。肝木实为肾水温升生发而成,因此其血液温暖且具备生发特性。

肾水温升转化为肝木的过程,依赖于脾土的左旋运动,说明脾是生血的源头;心火清降转化为肺金的过程,则依靠胃土的右转功能,表明胃是化气的根基。从整体气机来看,肺主导全身之气,脏腑经络之气皆由肺气宣发布散,在脏腑中称为“气”,在经络中则称为“卫气”;肝统摄周身之血,脏腑经络之血均赖肝血流注滋养,在脏腑中称为“血”,在经络中则称为“营气”。营卫之气实质是经络中运行的气血体现。

现代医学对胃的研究与中医理论存在契合点。胃液含有强酸性成分,虽能快速消化食物,但其自身组织却能通过多重保护机制免受侵蚀:首先,胃黏膜上皮细胞每三天即可完全再生,每分钟可新生约50万个细胞;其次,胃壁覆盖着由黏液层、糖体层和脂质层构成的三重屏障,有效隔离胃酸;再者,胃黏膜分泌的前列腺素具有细胞保护作用,而胃肠道作为内分泌器官还能分泌多种肽类激素参与调节。

在病理状态下,气机紊乱会导致血行异常。若气分病变导致气行脱离经络,血液亦随之妄行,形成异常出血或瘀血;若气虚无法统摄血液,则出现衄血、便血等症状,如同军队失去统帅般散漫无序。气血两虚者常表现为血中精微物质不足或气机推动无力,需通过补血益气药物调理。典型如气滞患者会出现上热下寒症状,此因脾胃枢机不利致心肾不交;而鼻衄、便血等症多与气不摄血或血不归经相关。

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其左升右降的协调运动至关重要。脾阳左升助肝木生发,胃阴右降促肺金肃降,二者共同维持着人体气机的圆运动。当脾胃功能健旺时,水谷精微得以充分转化,营卫调和则气血充盈,表现为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若中焦失运,则气血化生受阻,引发各类脏腑失调病症。

一、脾胃功能失衡导致的常见病症及其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

脾胃功能失衡是中医中常见的问题,其导致的病症多样,包括消化不良、气血不足、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中医治疗脾胃功能失衡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通过调理脾胃的升降、运化功能,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常见病症】

1.脾虚证:表现为面色萎黄或苍白、气短乏力、不思饮食、腹胀、大便稀溏、肌肉萎缩等。这是由于脾主运化的功能失常,导致气血不足和精血不充。

2.胃失和降证:表现为胃胀、嗳气、早饱、恶心、呕吐等。这是由于胃气上逆,导致胃的和降功能失调。

3.湿滞脾胃证:表现为腹胀、便溏、腹泻等症状,这是由于湿邪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4.脾胃气虚证:表现为疲乏无力、面色苍白、食欲不振等,这是由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

5.脾胃湿热证:表现为口苦、口干、便秘等症状,这是由于湿热阻滞脾胃。

【中医治疗方法】

1.中药调理:

补中益气丸:用于治疗体倦乏力、内脏下垂,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症状。

健脾丸:用于治疗脘腹胀满、食少便溏,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

小泻脾汤、大泻脾汤:用于治疗脾气实、大便不化等症状。

平胃散、藿香正气散:用于治疗湿滞脾胃证和脾胃气虚证。

2.针灸疗法:

背俞指针疗法:通过刺激背俞穴来调整脏腑功能,改善脾胃的升降功能,从而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

3.饮食调理:

强调饮食清淡,避免过食生冷、油腻食物,以减轻脾胃负担。

推荐食用具有健脾和胃作用的食物,如山楂、神曲等。

4.理论指导:

根据“脾胃气化学说”,强调脾胃升降有序、纳化相因、燥湿相宜的原则。

张小萍教授提出“脾胃气化学说”,主张通过调理脾胃的升降功能来恢复其正常生理状态。

5.其他方法:

通过疏通三焦气机,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

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如虚实夹杂者需综合调理。

二、气血两虚在中医治疗中的具体表现和调理方法有哪些?

气血两虚是中医理论中描述的一种常见体质状态,表现为气虚和血虚的综合症状。具体表现包括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疲乏无力、心悸失眠、月经不调等。其成因可能包括饮食不节、过度劳累、情志不畅、慢性疾病消耗等。

在中医治疗气血两虚时,主要遵循“补气养血”的原则,通过药物调理、饮食调理、生活方式改善以及情志调养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1.药物调理

中药治疗是气血两虚调理的重要手段,常用的补气药物包括黄芪、人参、当归、熟地黄等,而补血药物则包括阿胶、白芍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开具个性化的方剂,如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此外,还可以使用中成药如人参养荣丸、驴胶补血冲剂等。

2.饮食调理

饮食调理是气血两虚治疗的基础。建议多食用富含铁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红枣、黑木耳、猪肝、瘦肉、鸡蛋、豆制品等。同时,应多吃具有补气功效的食物,如山药、莲子等。此外,还可以饮用五红汤(红糖、红豆、红枣、枸杞、红皮花生)以增强补血效果。

3.生活方式改善

生活方式的调整对气血两虚的恢复至关重要。首先,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以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其次,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太极拳、瑜伽、散步等,有助于增强体质和促进血液循环。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情绪波动和压力,也有助于改善气血两虚的症状。

4.情志调养

情志调养是气血两虚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会影响气血运行,因此需要通过调节情绪来改善气血状态。可以通过冥想、听音乐等方式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焦虑和生气。

5.其他疗法

中医艾灸也是一种有效的调理方法,常选择脾腧穴、胃输穴、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以温通经络、补气养血。此外,推拿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紧张,改善气血循环。

6.注意事项

在调理气血两虚时,需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脚部和腹部,避免寒冷影响血液循环。同时,饮食要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气血两虚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药物、饮食、生活方式和情志调养等多种方法,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原创推荐


加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