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山赏水/北京篇/参观故宫(五)

 竹翠兰馨 2025-05-18

                         参观故宫(五)

图片
从太和殿往北走就到了“中和殿”。殿名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和”二字是说凡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才能使各方关系得到和顺,其意在于宣扬“中庸之道”。这是一座亭子形方殿,坐落于三层台基之上,高19米,单檐四角攒尖,铜胎鎏金宝顶,屋面覆黄色琉璃瓦,轮廓非常优美。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建筑面积580平方米。殿四面开门,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门12扇,东、北、西三面槅扇门各4扇,门前石阶东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间为浮雕云龙纹御路,踏跺、垂带浅刻卷草纹。门两边为青砖槛墙,上置琐窗。
图片

进到殿内,可见金砖铺地,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正中设有宝座,宝座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只金质四腿独角异兽,它是想像中的一种神兽,传说日行18000里,懂得四方语言,通晓远方之事。放在皇帝宝座两旁,寓意君主圣明,同时也为烧檀香之用。放在地平台两侧的铜薰炉,是用来生炭火取暖的。清代宫中烧用的是上好木炭,叫“红萝炭”,这种木炭耐烧而且暖和。宝座两侧还放着两乘肩舆,也就是轿子,是清代皇帝在宫廷内部使用的交通工具。皇帝在什么场合乘坐什么轿子都有严格规定。宝座上方悬有“允执厥中”匾额,意为坚持中庸之道。匾额两侧柱上悬挂“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的楹联,其意为:太阳驾着六龙永恒地在天空中运行,圣王的所在没有安逸的时候;君主因广布五福才得到民众的拥戴,彰显君王的德泽要持之以恒。匾额与对联均为黄底黑字,乾隆帝御笔。

图片

中和殿是皇帝有事去太和殿小憩的地方,也是接受内阁、礼部及侍卫执事人员等朝拜的地方。每逢加封皇太后徽号和各种大礼前一天,皇帝也在此阅览奏章和祝辞。另外在每年春季的先农坛祭典时,皇帝都会先到中和殿阅读写有祭文的祝版,查验亲耕用的农具和种子。在参与天坛、地坛、社稷坛、太庙的类似活动前,皇帝也会在这里阅读祭文。清代每七年纂修一次皇家家谱,纂修工作完毕后就会在中和殿举行仪式,送呈皇帝审阅。有时候皇帝也会在这里召见官员或赐食。

图片
图片
离开中和殿再往北,来到了“保和殿”。大殿亦坐落在三层汉白玉石台基上,台基长49.68米,宽24.97米,四周雕有上千个螭首。保和殿高29.5米,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屋面,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檐饰金龙和玺彩画。殿内金砖铺地,沥粉贴金正面龙天花,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宝座上方高悬“皇建有极”楷书牌匾,为乾隆御笔,典出《尚书·周书·洪范》中“皇建其有极”,意思是讲人君建立天下最高准则。两侧金柱悬挂“ 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天心降鉴惟万方臣庶当思容保无疆”的楹联,亦为乾隆御笔,其意是祖宗的训诫昭明永垂,我后嗣的子孙们还能够敬奉继承一直到永远;皇天的仁心向下照临,应当知道容护抚育天下臣民的使命没有止境。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安板门两扇,上加木质浮雕如意云龙浑金毗卢帽。建筑上采用了减柱造做法,将殿内前檐金柱减去六根,使空间宽敞舒适。保和殿东西两侧有庑房,现已辟为陈列馆。
图片
图片
保和殿与中和殿、太和殿被称为故宫三大殿,共建在一个“土”字形的三层须弥座台基上。最前面太和殿的台基前边向前凸出,两侧向东、西延伸,后面向北与中和殿台基连为一体,像“土”字上部分的“十”字;往后中和殿就坐落在“十”字“|”的下部;再后面是保和殿的台基,呈方形,相当于一横,整个台基从空中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大大的“土”字形。三座大殿均位于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整个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图片保和殿在明清两代用途是不同的,明朝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皇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到了清朝,后三宫修复前,顺治帝曾在此居住10年,时称“位育宫”,其大婚时的洞房也在保和殿;康熙即位后也在此殿居住了8年,时称“清宁宫”。自乾隆开始,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赐额驸(清代特有的称谓,专指皇室及贵族家庭的女婿)之父、有官职家属宴等均于保和殿举行;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这里还成为了殿试的固定场所。

图片

殿试是封建科举制度最高一级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皇帝亲自命题,指定大臣问卷,皇帝还要亲自阅看前十名的卷子。考取第一名的为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称探花,高中者均被赐予进士及第并委以高官。殿试的仪式十分隆重,当日,捧题官及内阁官由内阁经中左门至保和殿,将皇帝钦命之题陈于殿内东旁黄案上。所有参加殿试的贡士由鸿胪寺官引导至丹陛两旁排列,按会试中所得名次,单数者列东,双数者列西,皇帝御殿,作乐鸣鞭,众贡士和王公大臣皆向皇帝行三叩九拜礼。礼毕,皇帝回宫,礼部官员散题,贡士跪受,然后入殿,在殿内两旁试桌答卷。殿试日供给两餐,早餐每人馒头四个、汤一碗;午餐每人饼四张、梨二个、茶一巡。答卷用的是白宣纸,每份考卷第一页填写姓名、年龄、籍贯及三代履历。交卷之后,首页由弥封官卷成筒,密封后加盖关防,其余卷面、卷背及骑缝之处,则加盖礼部章。考卷由皇帝任命的八名读卷官评阅,读卷大臣认为答得好的卷子就在上面画一个圈,最佳试卷就画八个圈。试卷以画圈多少排名次,然后将前十名进呈皇帝,由皇帝钦定名次。进士甲第的选定也并非全都出于真才实学,有时是凭皇帝一时兴起。如明嘉靖二十七年殿试,一个叫吴情的中了状元,因“吴”与“无”同音,嘉靖帝便说,“无情”岂能得第一。当天夜间,嘉靖帝听到雷声轰鸣,不假思索,便决定让秦鸣雷做状元。再如光绪二十九年殿试,前十名中有个叫王寿彭的,读卷官对寿彭两字大加赞赏,传说中的彭祖活了七、八百岁,为了博得西太后的欢心,并且庆祝她十月初十的寿辰,认为“寿彭”两字富有吉祥喜庆之意,便破例把王寿彭提拔为状元,这真是会写文章不如有个好名字。考试结果公布后,新科进士们由午门进入太和殿广场向皇帝行礼,然后出宫。这时,顺天府尹已为状元准备好了伞盖仪仗,府尹给状元披上红带,戴上大红花,并向状元、榜眼、探花各敬酒一杯,扶状元上马,送状元回府第。第二天,礼部设宴款待新科进士们,称为“恩荣宴”或“鹿鸣宴”。最后一次殿试是光绪三十年,共取进士150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中国推行了一千余年的封建科举制度被废除了。

图片
图片

来到保和殿后面,可见台阶中间也是嵌有巨大的丹陛石,其中最下边一块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重有二百五十吨,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块石雕,俗称大石雕,原为明朝雕刻,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时又重新雕刻。大石雕上部雕刻有象征皇帝“九五至尊”的九条蟠龙图案,下部为海水江崖图案,九条龙显得活灵活现。这块云龙石雕的石料产自京西房山大石窝,当时拖运这样重的巨石到北京城是极为不易的。

图片

沿台阶走下来,便来到了一个方形广场上广场西边是隆宗门,东面是景运门,北边为“乾清门”。乾清门是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它明确地将故宫划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乾清门以南的区域被称为外朝,是皇帝举行朝会、行使权力的地方;乾清门以北的区域则是内廷,是帝后寝宫及嫔妃、皇子等居住生活的区域。

图片
图片
图片
乾清门面阔5间,进深3间,高有16米,单檐歇山屋顶,坐落在1.5米高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周围环以雕石栏杆。门前两侧为八字形琉璃影壁,高8米,长9.7米,正中心及四角为琉璃花装饰,花形自然逼真,色彩绚丽,在阳光照射下流光溢彩,将乾清门映衬得华贵富丽。门前三出三阶,中为丹陛石,两侧汉白玉石座上各蹲坐一只铜鎏金狮子,两只狮子耳朵下垂,警示“非礼勿视听言动”。中开三门,门扉安设在后檐部位,门厅敞亮。两梢间为青砖槛墙,方格窗。檐下施单昂三踩斗栱,绘金龙和玺彩画。清代康熙至咸丰年间,皇帝常于辰时(7-9点)在此听政,各部官员奏事并领受谕旨。听政时设宝座于门内,冬春季节还会放置铜火盆取暖。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也在此举行。东侧为内左门及九卿值房,西侧为内右门及军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