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故宫(五) ![]() ![]() 进到殿内,可见金砖铺地,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正中设有宝座,宝座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只金质四腿独角异兽,它是想像中的一种神兽,传说日行18000里,懂得四方语言,通晓远方之事。放在皇帝宝座两旁,寓意君主圣明,同时也为烧檀香之用。放在地平台两侧的铜薰炉,是用来生炭火取暖的。清代宫中烧用的是上好木炭,叫“红萝炭”,这种木炭耐烧而且暖和。宝座两侧还放着两乘肩舆,也就是轿子,是清代皇帝在宫廷内部使用的交通工具。皇帝在什么场合乘坐什么轿子都有严格规定。宝座上方悬有“允执厥中”匾额,意为坚持中庸之道。匾额两侧柱上悬挂“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的楹联,其意为:太阳驾着六龙永恒地在天空中运行,圣王的所在没有安逸的时候;君主因广布五福才得到民众的拥戴,彰显君王的德泽要持之以恒。匾额与对联均为黄底黑字,乾隆帝御笔。 ![]() 中和殿是皇帝有事去太和殿小憩的地方,也是接受内阁、礼部及侍卫执事人员等朝拜的地方。每逢加封皇太后徽号和各种大礼前一天,皇帝也在此阅览奏章和祝辞。另外在每年春季的先农坛祭典时,皇帝都会先到中和殿阅读写有祭文的祝版,查验亲耕用的农具和种子。在参与天坛、地坛、社稷坛、太庙的类似活动前,皇帝也会在这里阅读祭文。清代每七年纂修一次皇家家谱,纂修工作完毕后就会在中和殿举行仪式,送呈皇帝审阅。有时候皇帝也会在这里召见官员或赐食。 ![]() ![]() ![]() ![]()
![]() 殿试是封建科举制度最高一级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皇帝亲自命题,指定大臣问卷,皇帝还要亲自阅看前十名的卷子。考取第一名的为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称探花,高中者均被赐予进士及第并委以高官。殿试的仪式十分隆重,当日,捧题官及内阁官由内阁经中左门至保和殿,将皇帝钦命之题陈于殿内东旁黄案上。所有参加殿试的贡士由鸿胪寺官引导至丹陛两旁排列,按会试中所得名次,单数者列东,双数者列西,皇帝御殿,作乐鸣鞭,众贡士和王公大臣皆向皇帝行三叩九拜礼。礼毕,皇帝回宫,礼部官员散题,贡士跪受,然后入殿,在殿内两旁试桌答卷。殿试日供给两餐,早餐每人馒头四个、汤一碗;午餐每人饼四张、梨二个、茶一巡。答卷用的是白宣纸,每份考卷第一页填写姓名、年龄、籍贯及三代履历。交卷之后,首页由弥封官卷成筒,密封后加盖关防,其余卷面、卷背及骑缝之处,则加盖礼部章。考卷由皇帝任命的八名读卷官评阅,读卷大臣认为答得好的卷子就在上面画一个圈,最佳试卷就画八个圈。试卷以画圈多少排名次,然后将前十名进呈皇帝,由皇帝钦定名次。进士甲第的选定也并非全都出于真才实学,有时是凭皇帝一时兴起。如明嘉靖二十七年殿试,一个叫吴情的中了状元,因“吴”与“无”同音,嘉靖帝便说,“无情”岂能得第一。当天夜间,嘉靖帝听到雷声轰鸣,不假思索,便决定让秦鸣雷做状元。再如光绪二十九年殿试,前十名中有个叫王寿彭的,读卷官对寿彭两字大加赞赏,传说中的彭祖活了七、八百岁,为了博得西太后的欢心,并且庆祝她十月初十的寿辰,认为“寿彭”两字富有吉祥喜庆之意,便破例把王寿彭提拔为状元,这真是会写文章不如有个好名字。考试结果公布后,新科进士们由午门进入太和殿广场向皇帝行礼,然后出宫。这时,顺天府尹已为状元准备好了伞盖仪仗,府尹给状元披上红带,戴上大红花,并向状元、榜眼、探花各敬酒一杯,扶状元上马,送状元回府第。第二天,礼部设宴款待新科进士们,称为“恩荣宴”或“鹿鸣宴”。最后一次殿试是光绪三十年,共取进士150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中国推行了一千余年的封建科举制度被废除了。 ![]() ![]() 来到保和殿后面,可见台阶中间也是嵌有巨大的丹陛石,其中最下边一块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重有二百五十吨,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块石雕,俗称大石雕,原为明朝雕刻,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时又重新雕刻。大石雕上部雕刻有象征皇帝“九五至尊”的九条蟠龙图案,下部为海水江崖图案,九条龙显得活灵活现。这块云龙石雕的石料产自京西房山大石窝,当时拖运这样重的巨石到北京城是极为不易的。 ![]() 沿台阶走下来,便来到了一个方形广场上广场西边是隆宗门,东面是景运门,北边为“乾清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