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们发起了“痰湿垃圾”打卡挑战,很多小伙伴在之前的文章中都了解了痰湿的危害,都想尽快赶走体内的痰湿。如何祛除痰湿,艾灸、推拿、食疗是一方面,但绝不能忽略了日常产生痰湿的一大来源——饮食。现代生活中很多看似惬意的日常饮食,却是酿痰生湿的主力军。 冰冷寒凉的食物 夏天走进便利店,冷藏柜里五颜六色的冰镇饮料总是格外诱人,仰头一饮而尽,瞬间透心凉。但这冰凉的快感,却让脾胃遭了殃。脾胃就像一个小火炉,需要温暖的环境才能正常工作,冰镇饮料的低温,直接给这个 “小火炉” 泼了一盆冷水,脾胃阳气受损,无法正常运化食物和水液,水湿就会在体内慢慢积聚成痰湿。 除了冰镇饮料,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冰淇淋、冰沙,也是常见的冰冷食物 “陷阱”。在炎炎夏日,一口绵密丝滑的冰淇淋含在嘴里,暑意似乎瞬间消散。然而,这些冰冷的甜品温度极低,大量食用会使胃部血管急剧收缩,影响胃内消化液的分泌,削弱脾胃的消化功能。脾胃运化失常,水液无法正常代谢,便会化为痰湿堆积在体内。 还有不少人喜欢食用从冰箱里直接取出的冷藏凉菜、沙拉。这些食物虽然经过烹饪或加工,但低温的状态同样会刺激脾胃。尤其是一些凉拌菜,本身多以生蔬菜为原料,生冷的属性加上低温,双重 “攻击” 脾胃阳气,让脾胃的运化能力雪上加霜,使得身体内的湿气更难排出,从而加重痰湿症状。 此外,低于 40 度的白水,同样会阻碍脾胃阳气升发,让脾胃 “罢工”,为痰湿的形成创造条件 。 海鲜也是典型的生冷寒凉食物。从中医理论来看,多数海鲜如螃蟹、蛤蜊、生蚝、虾等,皆属寒性或凉性。以螃蟹为例,《本草纲目》记载其性寒,味咸,虽有清热散瘀之效,但多食易损伤脾胃阳气。脾胃阳气一旦受损,运化功能就会减弱,难以正常消化食物和代谢水液。而且海鲜本身富含蛋白质,相对难以消化,脾胃虚弱之人食用后,更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食物在胃肠内停滞,水湿无法及时运化排出,进而在体内凝聚成痰湿。尤其是将海鲜生食,或是搭配冰镇啤酒食用,寒凉之性叠加,对脾胃的伤害更大,更易促使痰湿生成。 高糖高脂的食物 奶茶店里,各种加料的奶茶、香甜的蛋糕,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超市货架上的饼干、薯片,更是追剧、办公时的 “绝佳伴侣”。但这些高糖高脂的食物,吃起来是快乐,却给身体带来了大麻烦。 高糖食物会让血糖快速上升,多余的糖分转化为脂肪,而高脂肪食物又难以消化,脾胃长期超负荷工作,逐渐变得 “力不从心”,不能将食物充分转化为营养,未消化的部分就变成了痰湿。 还有火锅、烧烤、油炸食品这些肥甘厚味,虽然满足了味蕾,却让脾胃负担重重,肠道被过多油脂堵塞,水液代谢不畅,痰湿自然就越来越多。 ![]() 容易酿痰生湿的主食 精米白面:白米饭、白馒头、精制面条,这些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餐桌上的主食,看似平平无奇,实则暗藏隐患。在加工过程中,精米白面去除了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麸皮与胚芽,只剩下大量的淀粉。这些淀粉进入人体后,会迅速被分解为葡萄糖,导致血糖快速升高。血糖波动过大,不仅会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分泌,还会使脾胃的运化功能紊乱。长期食用精米白面,脾胃长期处于 “快节奏” 的工作状态,负担加重,水液代谢失衡,从而滋生痰湿。 糖化粗粮: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一些粗粮在培育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比传统品种更甜。育种专家通过杂交、基因改良等技术,培育出了甜度更高的玉米、红薯、南瓜等粗粮品种。这些经过改良的粗粮,在种植过程中,由于土壤、气候、施肥等条件的优化,也会积累更多的天然糖分。当我们食用这些 “糖化粗粮” 时,虽然它们仍保留着粗粮富含膳食纤维的优点,但过高的糖分摄入会使脾胃负担加重。脾胃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消化这些糖分,长期下来,脾胃的运化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水液代谢失常,多余的糖分无法及时被消耗,就会转化为脂肪和痰湿,在体内堆积起来。 糯米制品:从中医理论来讲,糯米味甘、性温,具有一定的补脾暖胃功效,对于脾胃虚寒导致的泄泻、食欲不佳等症状,适量食用糯米制品能起到一定的调养作用。然而,糯米粘性大、质地紧实,进入人体后很难被彻底消化。对于脾胃运化能力正常的人来说,过量食用糯米制品,也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消化时间延长,食物在胃肠内停留过久,影响脾胃对水液的正常运化。而脾胃运化能力本就较弱的人群,食用糯米制品更是 “雪上加霜”,脾胃难以将其充分消化吸收,使得水湿无法及时代谢排出,最终积聚成痰湿,加重身体的痰湿症状。像软糯香甜的粽子、年糕、糯米糍,虽美味诱人,但更要把控好食用量与频率。 高甜水果 很多人认为水果富含维生素,多多益善,却不知部分水果是痰湿的 “帮凶”。荔枝、龙眼、榴莲等高糖水果,味道甜美,却含有大量的果糖。适量食用时,身体能够正常代谢这些糖分;但一旦过量,身体无法及时将其转化为能量消耗掉,多余的果糖就会在肝脏中转化为脂肪,并促进痰湿的形成。 此外,一些人喜欢吃刚从冰箱拿出来的水果,冰冷的水果进一步损伤脾胃阳气,使得脾胃运化功能雪上加霜,更易导致水湿内停,加重痰湿症状。 反式脂肪酸含量高的油 在生活中,部分加工食品和油炸食品常用到含有反式脂肪酸的油脂,如一些植物奶油、起酥油等。这类油脂多通过对植物油进行氢化处理制成,常见于油炸薯条、炸鸡、夹心饼干、泡芙等食品中。反式脂肪酸不仅难以被人体消化吸收,还会干扰正常的脂质代谢。当摄入过多时,它会在体内堆积,影响脾胃对食物的运化功能,使得水液代谢紊乱。脾胃无法正常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多余的物质就会逐渐转化为痰湿,滞留在体内。 其他隐藏 “陷阱” 牛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富含蛋白质和钙,常被认为是健康饮品。但从中医角度,乳制品性滋腻,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长期大量饮用,会让脾胃 “不堪重负”,影响水湿运化,滋生痰湿。 ![]() 现在的加工食品五花八门,火腿肠、罐头、方便面等,虽然方便快捷,但含有大量添加剂、防腐剂,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都需要脾胃去消化代谢,长期食用,脾胃功能受损,水液代谢出现问题,痰湿也就不请自来了。 想要远离痰湿,饮食调整是关键。中医讲究 “药食同源”,欲祛湿化痰,当从健脾入手,因脾主运化水湿,脾气健旺,则水湿得化。 下面介绍几种具有健脾祛湿效果的食材: 薏米,甘、淡,微寒,入脾、胃、肺经,功善利水渗湿,《本草纲目》赞其 “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煮粥常食,可使湿邪从小便而去; 芡实,甘、涩,平,归脾、肾经,既能健脾除湿,又能固肾涩精,与薏米同煮,健脾祛湿之力更著;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为培补中焦之良药,《医学衷中参西录》称其 “能滋脾胃之阴,又能培脾胃之阳”,无论是煲汤、煮粥还是清炒,均可健脾益胃,助运化而祛痰湿。 赤小豆,甘、酸,平,归心、小肠经,擅长利水消肿,与薏米搭配,可增强祛湿之效; 茯苓,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其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为祛湿要药; 白豆蔻,辛,温,归肺、脾、胃经,芳香化湿,温中止呕,可化解中焦湿浊,恢复脾胃气机升降; 佩兰,辛,平,归脾、胃、肺经,气味芳香,善化湿醒脾,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等症。 冬瓜,性甘、淡,凉,归肺、大小肠、膀胱经,能清热利水、消肿解毒; 玉米须,甘,平,归膀胱、肝、胆经,有利尿消肿之功,可助水湿排出; 陈皮,辛、苦,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常用于调理脾胃气滞、痰湿壅肺之证。 日常饮食中,可将这些食材合理搭配,或煮粥、或煲汤、或泡水,顺应脾胃喜燥恶湿之性,以达健脾祛湿、化痰消滞之效。 同时,减少精米白面、糖化粗粮、高糖水果的摄入,多吃全谷物、杂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主食,选择低糖水果如苹果、柚子等。 烹饪食物时,尽量避免生冷做法,少吃凉拌菜、生鱼片,将食物做熟、做温热再吃,减轻脾胃负担。多采用蒸煮炖等健康烹饪方式,清蒸鱼保留鲜味和营养,清淡好消化;炖煮羊肉汤暖身又滋养脾胃。减少油炸、油煎等方式,避免食物过于油腻,烹饪时也要控制盐、糖、油的用量,让饮食更健康。 痰湿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想要摆脱它,也需要我们从日常饮食的点滴做起。从现在开始,远离那些生痰湿的食物,用健康的饮食方式呵护自己的身体。别再让痰湿悄悄侵蚀我们的健康,一起行动起来,拥抱轻盈、健康的生活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