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诊断学(共128讲)-04讲绪论

 幽默的数据线 2025-05-22

Image

Image

接上节课内容:

Image

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01

整体审察

全面收集(采集)资料

面判断状态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们上过中基的课,学过腰为肾之府”、“肾开窍于耳”所以腰酸膝软、耳鸣它是肾虚常见的表现。

一个病人来找你看病,说他最近几天腰酸膝软、疲劳、耳鸣。你就给他诊断为肾虚开补肾药,对不对?

对,确实肾虚补肾,假如这个病人是一个小伙子,身体很强壮二十来岁最近要考试,天天念书,晚上不小心滑倒腰酸,耳朵也嗡嗡叫。你说诊断还是一样是肾虚吗?

所以全面收集资料,全面判断状态,不要只看到局部,不看整体。

既要看到整体

也要看到局部

比如说很多病人微小的变化是对我们诊断是有非常大影响。

比如一个病号,我现在有什么症状,经常到了下午傍晚不舒服,体温偏高,胃口不好,疲劳,大便稀、那么全身的问题,可能或者还存在口腔破、牙龈肿痛。

这些症状对我们判断的部位是很重要的,口腔破可能是湿的润脾牙龈肿痛可能是胃火抗盛。局部对我们的诊断也是重要的。

既然看到整体也要看到局部,相辅相成。

Image

02

★诊法合参

望闻问切

各有侧重

能取代

有些东西没有通过询问是不知道的,比如说我现在觉得有点恶心,打嗝想吐。

如果我不说你也不知道,假如我一般到晚上就口干,不问是不知道的。

比如我昨天刚刚从北京回来,所以各有侧重不能相互取代。

有些人说有些医生很厉害,光摸脉就知道有什么病不用说,有没有这回事?有,确实有,老师你会不会?我说不仅仅是我会,而且你们每一个同学都必须会,这是基本功。

问题是单单脉诊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东西,不能用脉诊去替代其他东西,因此一个好的中医必须要做到四诊合参,而不应该用其中一诊去替代其他三诊。

比如说前几年发生非典的时候,有没有到过非典的地区,有没有接触非典的患者,可能是诊断的一个重要依据,单单靠摸脉去摸索估计水平在高,难度也大。

全面规范、准确获取资料

我们现在随着技术手段不断的提高,过去看不到的东西摸不到的东西现在逐步看到了,现在想办法积极去用作为诊断依据之一,不能简单的去套用,中医套西医的东西就会出现问题。

不管怎么说获取的资料越全面越准确,我们的诊断的可靠性就越大。

这一点永远不变的真理。

在临床不可能一次性把资料全部采集完,因为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作出判断,所以有些医生看病的时候简单问几个问题就能整个病情就有一个把握,因为个人的长期修养。

去见习的时候不是抄方,观察老师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整个思维是什么,会有很好的效果。

Image

03

★病证结合

【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疾病的本质】

病和证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疾病的本质,两者各有它的意义。

病主要是从纵的方面反映疾病的本质,证是从横的方向。

【在诊断过程中,注意病证互补】

怎么互补呢?

在明确病的过程中同时对证的演变规律和愈后有个提示的作用。

比如咳嗽,根据咳嗽相间的很多症状可以辨别是什么证,假如明确病的诊断之后,对证的整个演变规律以愈后我们更了解。

比如咳嗽(感冒、肺痨、非典)等明确病的诊断之后,对证的整个演变规律以及愈后有帮助。

假如是一般感冒咳嗽,可能是风热犯肺、风寒束肺或者加湿之类,它的发展经过两三天就会治疗好。

假设是肺痨的咳嗽,肺痨的基本特点是:肺燥、阴虚、劳从矽肺,病程发展过程比较长。

所以知道病之后对证的诊断有好处,知道了证以后对病名的诊断有好处能够提供依据。

辨病论治有些时候实际上也是辨证论治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病证结合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病证结合使得中医理论体系更加完整。

以上就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Image

Image

医诊断的学习方法


理论★实践★思维

我讲的过程中更注重思维。

第一点从大到小(纲举目张

包括其他学科,是很重要的方法,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实的本质,从学习上从整体上去把握课程的主要内容。

比如学习中基,脾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①运化水谷精微;②运化水湿

考试的时候也会考脾主运化内容,有的同学可以把运化水谷精微记的很详细,路线是怎么走的,但是他漏了脾能运化水湿。

那么同学很奇怪为什么隔壁同学他才写两条,我写了半页多纸,他7分,我才5分。

整个问题他有两个要点,虽然你回答的很详细但是你只答了一个点,另外一个同学虽然论述问题不够具体但是把主要的两个点答出来得了7分。

学习上面的一个细节从中反映什么问题呢?

{从我们学习来说,怎么去把握一个学习的知识点,养成一个从大到小的习惯,这本书目录认认真真地看一遍,分几章分几节,上一堂课有几个问题,一个问题有几点。不管考试也好,学习复习看病也好,不要把大方向丢掉}

Image

第二点举一反三

要能够触类旁通,学习是一个全面的,不仅仅是这一本书,有同学也问我看什么参考书,没有固定的东西。

我们要意识到一个问题,通过问题的学习能够触类旁通,要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因为中医整个理论就是我们整个思维形成一个源泉(基础),所以理论学习非常重要。

中医诊断学这门课,由几个组成:①中医诊断的理论基础(气学说、阴阳五行、五运六气、易经)这些属于理论基础。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③中医诊断的基本思维。④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理论是思维形成的基础,比如中医基础里面学到“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在诊断上有什么意义呢?诊断上就是个体化诊断。

个体化考虑不同患者的差别,考虑所在地区,不同时间得的疾病。就好比同样是感冒,张三和李四感冒、老年人和年轻人感冒肯定是不一样的。

Image

地区不同比如前几年的非典,北京地区非典和广州地区非典是不同的,治疗方法也不一样。

同样感冒不同的季节也不一样,预防甲流,一样喝板蓝根不对,熬生姜红糖汤出汗不就好了吗?

比如五行相生相克在诊断上要有意义,假如黄疸(皮肤黄、巩膜黄、小便黄)从西医跟胆红素代谢障碍有关系,跟肝胆疾病有关系:急性肝炎(皮肤黄、巩膜黄、小便黄)。

从中医角度来说,黄是什么问题?黄是土色,跟脾有密切的关系,叫作正病正色。

如果黄色渐到黄色带青,青就是木,木是肝色,这里就是肝和脾的问题。

如果脾病见到青色,那病是属土,色是属于木,所以就是病色相克,那就叫作如果是肝病见到黄色,那叫作病克色。

这就是病色的相生相克。

Image

第三点注重实践

实践对我们很重要的,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

王叔和是《脉经》的作者,《脉经》是我们脉学的第一本专著。

《脉经》读的很熟还不如去临床上多实践,实践还要回过头理论学习。

从实践中去学习(掌握)很重要,其实实践可以从临床实践来也生活实践中来。

比如说诊断从实践中来,假设口渴,什么原因引起口渴,简单来说就是没水,那么没水想象一下可能的原因是同学住在七楼,没水的原因:①干旱;②水管堵;③水泵坏了。

干旱中医叫作津液亏虚,津液不足(生津液

水管堵中医可能瘀血、湿阻、寒凝有可能是各种原因导致水管变窄堵住了这种原因就是因为血液,这种病人虽然口渴但不太想喝水。因为他本身没有缺水,只是因为堵住了而已。

③水泵坏了中医角度就是气虚、阳虚,阳气不能把水泵送到上面去所以坏了。

因此在生活实践中就可以为我们出现口渴病因病机。

再比如说望诊,怎么望呢?

你们这些同学就是29个观察对象,可以从同学中去望。诊脉也是。

所以要注重实践。

希望大家回去可以结合课堂内容去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