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数学情境题的内涵、设计与课堂实践(之一)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5-05-22 发布于江苏
在当今注重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情境题的设计与实践成为其中的关键一环。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侧重于抽象的概念灌输和机械的计算训练,导致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难以真正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情境题的出现,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小学数学情境题的设计与实践,正是落实这一理念的重要举措。

真实、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情境题,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真实生活,让学生在熟悉场景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它贴合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思考和表达现实世界的能力。

一、内涵解析:情境题的育人旨归

(一)内涵

情境题是以真实生活为土壤、以数学思维为内核的探究载体,通过四维融合构建学习意义:

计算思维:在购物、测量等场景中培养问题建模能力。比如在购物场景里,学生面对不同价格的商品,要考虑如何搭配购买才能在预算内实现最大价值,这就需要把实际购物问题转化为数学计算模型,分析商品价格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计算来做出最优选择。

程序思维:通过步骤分解理解逻辑关系(如制作时间规划表)。以组织一次学校活动为例,学生需要先将活动分解成各个环节,像开幕式、比赛项目、闭幕式等,然后为每个环节安排合理的时间,确定先后顺序,通过这样的步骤分解来理解活动流程中的逻辑关系。

实践思维:在校园改造、活动策划中应用数学工具。例如在校园改造时,学生要测量校园的面积、计算需要多少建筑材料,运用数学知识规划校园布局;在活动策划中,要通过统计参与人数来确定场地大小、物资数量,这些都是将数学工具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实践思维体现。

故事思维:用探险、探案等叙事串联知识链条。可以设计一个探险情境,比如寻找隐藏在数学王国里的宝藏,在这个过程中设置重重关卡,每个关卡都需要运用特定的数学知识才能通过,像解开谜题需要运用四则运算、辨别方向需要运用角度计算等,用这样的故事将数学知识串联起来。

(二)核心目标

其核心目标是培养三感共生的学习生态:

兴趣感:让数学从抽象符号变为可触摸的生活图景。比如在学习百分数的时候,以商场打折促销为情境,让学生计算不同商品打折后的价格,感受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不再觉得数学是枯燥的符号。

参与感:通过角色扮演、任务挑战实现深度学习。可以设计一个校园超市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收银员、顾客、进货员等角色。收银员要进行商品价格的计算和收银操作,顾客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选择商品,进货员要根据销售数据来决定进货的数量和种类,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和任务挑战,让学生深度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成就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建立学科自信。当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成功解决了校园运动会的分组问题,或者合理规划了班级的春游路线等问题时,他们会感受到自己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建立学科自信。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情境题,充分挖掘情境题的内涵和价值,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核心素养,实现三感共生的学习目标。

二、设计原则:构建有生命力的数学情境

课堂情境题的设计需要遵循生活化、思维递进、开放探究的原则,在学科知识点与真实生活之间建立精准连接,让学生通过情境中具体问题的解决获得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生活化锚点设计

设计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微型情境,将具体数学知识点融入其中。每个情境聚焦一个核心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熟悉场景中激活已有认知经验。

1:《家庭早餐配餐》(四则运算)

【情境描述】妈妈准备做早餐,需要买3个包子(1.5/)2盒牛奶(5/),收银员找回了2元,妈妈付了多少钱?

【设计要点】将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融入生活采买场景,学生需要先分别计算包子总价(3×1.5)和牛奶总价(2×5),再逆向计算付出的钱数。

【预期效果】突破运算顺序的认知障碍,理解实际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测量书桌尺寸》(长度单位换算)

【情境描述】新买的书桌说明书说长120厘米,小红用米尺实际测量结果是12分米,这两个数据一致吗?

【设计要点】通过测量操作建立厘米与分米、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感知进率联系。

【预期效果】突破单位换算的抽象感,理解测量中的实际应用。

(二)思维导向性进阶

按数学思维发展层次设计问题链,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维发展,每个层级设计对应可操作的课堂活动。

1:《比较果汁浓度》(分数比较)

基础层:观察两杯果汁,一杯浓缩液200毫升+300毫升,另一杯浓缩液300毫升+500毫升,哪杯浓度更高?(分数比较,感知意义)

进阶层:自制一杯果汁,要求浓缩液和水按1:2比例混合,50毫升浓缩液需要加多少水?(建立数学模型,列式计算)

创新层:现有浓度30%的果汁200毫升,加水稀释到20%,需要加多少水?(优化解决浓度调整问题)

2:《设计班级座位图》(图形与空间)

基础层:用方格纸画出教室平面图,每个方格代表1平方米,标出桌椅摆放位置(图形认知与比例表达)

进阶层:为视力不好的小王设计前排靠过道的座位,计算需要让出多少座位(位置关系与计算)

创新层:设计不规则排列方案使每排都能看到黑板,同时座位数量最大化(优化空间与几何思维)

(三)开放性探索空间

设计具有探究可能性的开放式情境,允许不同策略解决问题,鼓励创新思考,同时保留可评价的锚点。

1:《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

基础锚点:提供水槽、量杯、记号笔和小石块,要求测量石头体积

开放要素:学生可选择"排水法""溢水法",允许误差范围内的不同测量结果

课堂组织:小组讨论最优方法,总结测量注意事项,形成测量报告

2:《合理分配活动时间》

基础锚点:学校社团活动时间分配问题,总时长60分钟,舞蹈、乐器、唱歌三个社团

开放要素:不同社团成员提出不同时间需求,需考虑公平性、总时长限制和活动优先级

课堂组织:角色扮演不同角色表达需求,小组协商形成可行方案,数学表达分配方案

应用说明

1.学科精准性:每个情境聚焦单一数学知识点,确保情境服务于知识点突破与思维发展

2.课堂可行性:设计活动可在40分钟课堂内完成,包含讲解、操作、讨论环节

3.作业探究性:设计课后延伸任务,如记录家庭用水量分析用水习惯(小数运算),或规划文具采购方案(四则运算)

4.评价多样性:既评估结果正确性,也关注思维过程、解题策略和自我反思质量

这种设计理念使情境题既保持数学学科本质,又贴近学生认知水平,通过可控的开放度引导数学思维发展,符合新课标强调的做中学理念。

这种设计理念使情境题既保持数学学科本质,又贴近学生认知水平,通过可控的开放度引导数学思维发展,符合新课标强调的做中学理念。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