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家庭,就是一个“中医院”,一个“中医学院” | 刘力红:略谈《伤寒论》的学与用(清华大学专场三)

 老鹰666 2025-05-23

同有三和 同有健康

编者按:本文根据2024年10月9日,刘力红老师在清华大学中医学社所作“《伤寒论》的学与用”主题分享编辑整理。

五、家家自学,人人自晓,每个家庭就是一个“中医院”,一个“中医学院”

基于上面的这些问题,我提出来人人都该学点中医。现在我们同有三和对于中医的认识是“医为通业”,像清华做的这个中医学社,就是体现出中医为通业的特点。所谓的“通业”,按照唐代大医孙思邈的观点,就是要“家家自学,人人自晓”。像清华、北大这样顶级的学府,更加是这样。过去讲文人通医,到了清华、北大就是文人的天花板,实际上是应该由你们来给我们讲的。我希望,咱们清华的中医学社要认识到医为通业的重要性。

作为每个生命体,我们需要认识自身,认识生命。其他东西虽然重要,但是跟生命比又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学点医。当然,很坦率来讲,西医的专业性确实太强,西医离开医院是寸步难行,但中医离开医院却是海阔天空。对于中医来说,我们哪一样的东西都可以不在医院里面,中医五术,哪一术不可以在家庭里完成?所以我们同有三和现在提出了“在家中医”,中医学院、中医院、研究院可以设在大学或医院里面,但是更重要的中医院、中医学院是设置在每个家庭里,每个家庭就是一个中医院,一个中医学院。我们同有三和就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同有三和的全称是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我们是一个公益基金会,主要是做教育。目前有两大教育版块:一个是公益教育,主要落地在三和书院;另一个是三和生命学堂,这是一个收费项目,但费用不高,两千多,一百天,也称“百日筑基”。三和生命学堂,实际上就朝着“家家自学,人人自晓”这个方向,朝着“每个家庭就是个中医院”这个方向去努力探索。实际上中医是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中医不是没有专业、专家,它是有的,这种专业是在“家家自学、人人自晓”的这个基础上,有一些人因为特殊的因缘、兴趣爱好或天分,往更精深的方向去钻,最后成为医家。那么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是不需要成为医家的,因为中医的原理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难,实际上从某种层面上讲很简单。当我们把原理弄清楚,就知道为什么说中医是通业,为什么家家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医学院、一个中医院。

从《伤寒论》来讲,为什么要从太阳开始?因为所有的病都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轻到重,没有例外。既然所有的病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那么在表的阶段,它的共通性是很强的,那么所用的“招儿”,或者讲方法,也都具有共通性。当它慢慢往里走,往深走之后,差异性就会变大,个性就会变得很大。你要在此时去应对它,自己必须很高明,必须变成专家,才能识别,才能区分对待,但是在表的阶段则不需要。所以在《黄帝内经》里有非常重要的一句话:“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为什么讲善治者治皮毛?因为在皮毛的阶段,也就是在表的阶段,有很大的共通性,我们能够通过很多共通的方法把问题轻易解决掉,这是大家都可以操作的。大家学习不长的时间,就可以解决皮毛的问题。但是如果想解决五脏的问题,那对不起,我自己学医、行医四十多年,都很难说能解决五脏的问题,或者说有些能解决,有些未必能解决,太难了。但是对于“皮毛”的问题,我们在座的所有人都能解决。《黄帝内经》讲的“善治”,便有这方面的含义,太了不起了。

“治皮毛”的方法、招数很多,不知大家是否看过电视剧《后浪》,这部剧就是讲一群年轻人怎么去学中医。《后浪》当年在卫视的收视率排名第一,我有幸担任了这部剧的医学总顾问。这部剧中有一幕就是女主角孙头头去治疗小孩发烧,使用了火锅调料熬汤。如果这个病还是在皮毛的阶段,我们到厨房里用姜、葱等熬个汤,放点红糖等等;或者没有刮痧板的话,拿个碗来代替;另外也可以艾灸……总之,这些方法都可以把皮毛的问题解决掉,把烧退下来。也就是说刚刚进入太阳的阶段,这个解决的方案是非常多样的,而且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既然所有的问题都是由表入里,那么在皮毛的阶段能够不慌张,能够清楚认识到它,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举手之劳。当把大部分的皮毛问题都解决了,剩下的那些进入到肌肤、筋脉、六腑、五脏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而这才是医的根本意义所在。为什么说上医治国?因为只有在皮毛的阶段,是所有人都可以操作的,全国人民都可以操作。

今天我们的宣传口号有“全民健康”“健康中国建设”等等,那么我要问大家,怎么实现全民健康,实现健康中国建设?如果还是按照建更多的大学、医院、研究院这种模式,有没有可能实现全民健康?我们做医生的很清楚,现在的病人是越治越少,还是越治越多?如果病人越治越多,那么这个医的方向一定是错误的,不用说了,这是一个太简单的逻辑。至少这个方向是有问题的。如果越治病人越少,这个医的方向才有可能是正确的。我们现在是越治越多,全球范围内都是这样,所以这个方向一定是有问题的。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实现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我们的文明也好,文化也好,它的精华又在哪里?如果我们认识不到,上面这些就是一句句口号,没有什么意义。我个人认为,孙思邈提出来的、中医讲的三医和合,这是我们文化的精华。所以我们提出来,要想实现全民健康,要想真正获得健康中国建设这个战役的胜利,只有一条路——“全民皆医”。也只有实现了“全民皆医”,才有可能达成全民健康,因为即使有再多的医生,也治不完这些病。对于“全民皆医”,我很坦率讲,这样的一种属性,这样一个命题提出来,它的主体责任人不在西医,而是在中医,因为中医是可以完成的。如果我们有了充分认识,能把在“皮毛阶段”的问题都一网打尽,后面的事情就很轻松了,就能集中优势兵力去打歼灭战,对漏网的、深入到六腑的,甚至是五脏的问题去攻克它。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国家战略,所以中医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个上面,同样《伤寒论》的意义也是在这上面。

六、衣为大药,味中有道

当上面这些我们认识到了,具体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就知道该如何去穿衣,为什么要保暖。今天在座有些人穿得还比较少,尤其是再过一个节气,进入到冬天的时候,阳气进入收藏。你穿得少,阳气就要调动出来御寒,这个藏就被破坏掉,你是以这样的代价穿得少。在我们的生命学堂里有一门课,叫“衣为大药”。我经常和大家分享对文字的看法,文字大家一定要关注它的音,“医”、“一”、“衣”都是同样的音,在它们的背后,有很深的内在联系,所以我们生命学堂的这门课程就叫“衣为大药”,也就是强调要把衣服穿好。

大家要把衣服穿好,尤其在秋冬之后要把棉裤穿好。“衣”更重要的是“裤”,因为藏是往内藏、往下藏,人的根在身体的下部。而现在我们往往上面穿得很多,下面却穿得很少,也就是没有去关照根本。当根本裸露了,那么这个藏和体就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现在很多人长痘,很多人很容易“上火”,动不动吃点什么东西就“上火”。我们就教大家把下肢穿暖,穿上棉裤。后来发现,很多问题就自然解决了。所以很多学习了这个方法的人很感慨,不穿不知道,一穿吓一跳。吃了很多抗过敏和“去火”的药,都没有把衣服穿好的效果明显。而这个原理,就是来自伤寒。古人立这个标杆,把书名定为《伤寒论》,太重要了。把衣服穿好是不是全国人民都可以做的事情?需不需要一定去医院才能把衣服穿好?不需要,这才是中医的价值。我们不是要开个什么方,有什么秘方,这是个真正的“大秘方”,希望大家能重视起来。现在很多事情都是匪夷所思,流行穿船袜,脚踝、三阴交全部露出来……把衣穿好,太重要了,胜过你吃多少药,尤其要做好下肢的保暖。

说完衣,再谈食。民以食为天,我们一定要把饭吃好。同有三和有一门线上课程是我亲自讲的——《南山饮食理法入门》,费用不高,拼团六百多。我今天在这里不是自吹或做广告,而是觉得大家真是值得去听这门课程。因为我们对于饮食太缺乏认识了,孔子在《系辞》里讲“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我觉得就“百姓日用而不知”而言,饮食是最“不知”的一件事情。我们现在对于饮食的“不知”,超乎想象。以我自身为例,至少在两年多以前,我作为一个中医人,对于饮食的认识是一塌糊涂的,可以说了解十分有限。最多就是知道让病人不要吃生冷寒凉,仅此而已。其实饮食之道真的很深很深,厨道甚深。跟上面穿衣一样,当我们把饭吃好,很多问题也就解决了。

从临床来说,现在消化系统的问题很突出,或者因为饮食引起的消化系统问题太多太多,就是因为不明。我们经常讲“味道”,“味”中有“道”,但这个道很多人都不清楚,所以我们要去学习。在民间有句话讲“病从口入”,这是真实不虚的,如果我们对饮食有认识,病从口入这条路我们就能把它封死,很多病也就不会出现,或者讲能减少。家家户户都有厨房,每个人都要吃饭。如果这个关能把好,是不是就达成了“全民皆医”?所以对于中医要从这些层面去认识,不要只守在一方一药上面,按照古人讲的,那只是下医。我们要去达到“中医”,乃至“上医”的层面。最后,我想还是留些时间与大家互动一下,回答一些问题,感谢大家。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