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蒯祥:十八岁的天安门设计师

 苏迷 2025-05-23

       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也是明代大运河疏通工作完成的次年,南北漕运既通,一项自永乐元年就开始准备的计划终于被明成祖朱棣提上了议程:迁都北京。这一决议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参议陈祚与布政使周文褒、王文振联名上疏反对,旋即被朱棣贬谪去均州太和山做了佃户,这个行事风格素来强硬的皇帝杀鸡儆猴,就此敲定了迁都一案。

       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多人的命运就此发生转折。江浙一带的官员、权贵、富户们在国策和皇权的驱使下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而在这经由大运河北上的漕运官船中,还有一批特殊的百姓——他们都是具备某种技艺的能工巧匠,被挑选前往新都进行营建作业。

《大明宫殿图》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以南京紫禁城为模板的北京紫禁城正式动工,那批北上工匠之中的一个年轻人被委以了设计承天门(即后来的天安门)的重任,这个年轻的木工来自南直隶吴县香山,名叫蒯祥,这一年,他才十八岁。

承庭训

       有些文献记录蒯祥出身木工世家,这实际上存在一定谬误。俗话说:“三代承风,方称世家”,根据蒯祥墓出土的奉天诰命碑文及碑后《明嘉议大夫工部右侍郎蒯公合葬墓表》文字来看,蒯祥的祖父并未从事木工行业,到蒯祥时方才两代,称“世家”并不妥当。

蒯祥像 图源网络

       墓表中记载,蒯姓先祖并非苏州土著,是在明朝洪武年初才迁到了吴县。按照这个时间计算,很有可能就是蒯祥的祖父蒯明思这一代才搬的家。蒯明思娶妻顾氏,得贤妻之助能“心而得优游以畎亩间”,这里说的就是蒯明思是赖农耕以养家,属于士农工商中的“农”。

       不过,蒯祥受到家庭熏陶这点倒是不假,因为蒯明思之子蒯福能(即蒯祥之父)是明确记载过“有奇艺”之人,到蒯祥父辈这一代,身份就成了“工”。蒯福能天赋异禀的同时也不失勤勉,墓表碑文中说:“永乐乙酉(公元1405年),朝廷大营建,特命有司凡长于艺者征至京师,福能在举首,夙夜经营,茂著贤劳”

崇祯《吴县志·蒯祥传》图源:吴中区公共文化中心

       正如前文所述,朱棣的迁都大计其实早在永乐年初就已经开始布置,蒯福能正是永乐三年被挑选到京师的第一批工匠人选(永乐元年时,朱棣改北平为北京,称“行在”,永乐三年的京师仍在南京,但结合历史来看,朱棣于永乐四年在北京大兴土木进行未来的皇城建设,那么这里的“京师”其实指的应该是北京)。《双槐岁钞》中也曾记载过:“父福能主大营缮,为木工首”。蒯福能在木工方面的技艺是独占鳌头的,作为“木工首”带领其他工匠主持规模较大的营缮工作,对于在北京的皇城建设也是颇有功劳。此二处记载互相印证,亦可纠正一些书面材料中将“蒯福能”误称作“蒯福”的断句。

       有一位“木工首”的父亲作为榜样,蒯祥自幼聪颖,又耳濡目染,也练就了一手好木工,他在做工时能够事先计划,对于如何建构有自己的想法,小小年纪就已经被称赞有公输之风(公输即鲁班),都是来自父亲蒯福能的言传身教。在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追随朱棣来到北京后,“营建宫殿以及有司庶府,悉预其事,深于巧思,比公输子,佥以为庭训所致。”在蒯福能年岁渐高而告老后,蒯祥理所当然地接替了父亲的事业,成为了新一代的“木工首”。

颖而出

       能随皇帝前往新都进行皇宫和有司官衙建设的工匠,都是百里挑一的人才,如果仅仅是子承父业而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一个十八岁的毛头小子怎可能轻易服众?蒯祥当然有自己的两把刷子。眼下,便是要面对设计承天门的任务,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吴县志》卷之五十三 明 牛若麟 著

崇祯15年刊本

       作为一名木工,蒯祥在测算方面有着惊人的准确度。据《吴县志》记载,其“用尺准度,若不经意,既造成,以置原所,不差毫厘”。这是说,他在营造宫殿楼宇之时,看似很随意地测量计算之后,造出来的实物安装到需要放置的地方却能不差一毫一厘,颇有大宗师举重若轻之风。除了测量计算之外,蒯祥的绘图水平也是一流。他能够双手握笔画龙,合之如一,别无二致;设计建筑时,随手就能画出精妙的设计图,此后历代皇帝都对他的图样表达过赞许之意:“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称上意者”

       这两种技能一结合,就导致蒯祥负责的工程作业每每在完成之后,尺寸、距离、位置都能与设计图一一对应,不会浪费一点原材料——要知道,那时新修的皇宫所用石材木材都无比珍贵,用以建设紫禁城的苏州御窑金砖甚至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蒯祥的这项本领,无疑会让雇主(皇帝)和领导(工部尚书宋礼、紫禁城总设计师蔡信)刮目相看,从一个普普通通的营缮匠被提拔为工部下属营缮所的所丞,虽然才是正九品的官职,却正儿八经踏出了从“民”到“官”的第一步。

御窑金砖 图源: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官微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顺天府新皇宫、承天门和城垣相继落成,雄壮巍峨的建筑引来文武百官交口称赞,朱棣亦是龙颜大悦,蒯祥交出了这份满分答卷,就此一战成名。不仅如此,当时负责总设计的蔡信、杨青等老工匠年事已高,又颇为赏识蒯祥这个聪明沉稳的年轻人,很有可能在建设后期让蒯祥参与了不少重大工程,老匠人不留私心地着意提携,因此才有了后世称蒯祥是故宫设计师的传言。

班再世

       承天门建成后的蒯祥愈发受到重用,尤其是在老一辈工匠逐渐退休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蒯祥从营缮所丞、营缮所副、营缮所正一直升到工部营缮司员外郎,统领了被焚毁的三大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即后来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原址)重修工程。

《万国来朝图轴》佚名 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重修三大殿的过程中,还发生过一个脍炙人口的小故事。在建造奉天殿的金门槛时,原材料是缅甸进贡的一根巨木,就在交付前夕,蒯祥手下一个木工不慎将它多锯掉了一尺,这根巨木独一无二,没有其他材料可以替代,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总归是无法按照原设计图复刻了。在众人焦头烂额、一筹莫展之际,蒯祥却不疾不徐,令手下索性将门槛再锯一尺,然后亲自动手,在门槛两端雕刻出两个龙头,镶以宝珠,做成二龙吐珠的造型,那两颗宝珠的位置就是他的拿手好戏活络榫卯,这样一来,这个原本是固定在地基上的金门槛就变成了可以随意安装拆卸的“活门槛”,走人时装上,走轿时卸下,反而比之前的设计还要方便美观。

网师园轿厅高门槛

狮子林门槛做斜面金刚腿

图源:苏州园林官微

       这个可以随意装卸的活门槛不但获得了皇帝的肯定,被授予了“金刚腿”的美名,更因为它的实用性而得以广泛流传到了民间,寻常百姓人家的大门也会装上金刚腿,这样老人和小孩在进出时就不会被绊倒,搬运东西时也更安全便利。如今的苏式建筑中金刚腿门槛往往与将军门相适配,这样轿子和车马都可以随意进出大门,现存网师园门厅尚留旧时金刚腿的凹槽。

《明无款北京宫城图轴》南京市博物馆 藏

       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重新建成的三大殿又一次耸立于紫禁城的中轴线上,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明宫城图》中,大明门(今无)、承天门(即后来的天安门)、端门、午门、奉天门(即后来的太和门)、奉天殿(即后来的太和殿)、华盖殿(即后来的中和殿)、谨身殿(即后来的保和殿)等建筑外,以及中轴线两侧的文楼(即后来的体仁阁)、武楼(即后来的弘义阁)、东华门、西华门等清晰可见,雄伟壮观,承天门旁还绘有一名身着红袍的官员,正是三大殿的总设计师蒯祥。

作不衰

       从担任工部主事起,“自正统以来,凡百营造,祥无不预积劳累。”只要是正统年间的宫殿建筑,无论大小,蒯祥都不惮劳累过问,担任主持工作。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蒯祥奉旨营建隆福寺,隆福寺建成后,其堂皇精美令人咂舌,皆称“壮丽甲于京都内外数百寺”。蒯祥的这份敬业之心也被皇帝看在眼里,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蒯祥又一次被擢升,任工部右侍郎。

       英宗复辟后,不少景泰旧臣被降职,但蒯祥的建筑才华不会被埋没,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蒯祥营造南内竣工,又一次受到褒奖;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蒯祥设计营建西苑,即后来的北海、中海、南海等殿;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蒯祥负责英宗裕陵建设;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蒯祥被擢升为工部左侍郎,已然是正三品官员。至此,那个永乐年间来到北京的小木匠不仅自己在身份上完成了一个质的飞跃,还因功勋卓著,为自己的祖父母和父母挣得了诰命(“推恩以其官赠公,顾为淑人;考福能亦赠以己官,妣陆累赠淑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光宗耀祖”。

《明实录》卷之二百十三 明 胡广 张居正 温体仁 撰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时,蒯祥已经到了致仕的年纪,但其过硬的营建技术无人能及,明宪宗朱见深特命将他复职,成化八年、成化十一年时,又多次下旨“返聘”,升正二品俸,每见蒯祥时皆以“蒯鲁班”呼之,后因考满,又升俸一级,食一品俸,可称高官厚禄。

       难能可贵的是,年迈的蒯祥即使已经到了如此高位,依旧不改匠心本色:“祥为人恭谨详实,虽处贵位,俭朴不改。常出入,未尝乘肩舆,既老,犹自执,寻引指使,工作不衰。”他生活简朴,出入从不乘车坐轿,宫中有工程建设时,也会亲自到场指导,向后辈传授技艺时不遗余力,就像当年蔡信、杨青对他一般,一直到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三月去世时,蒯祥仍然在工作岗位上奋斗不衰。

辅相成

        蒯祥的职业生涯历经六代皇帝,终能福禄双全、身名俱泰,从一个木工到二品大员,又以一人之力扬名一个建筑帮派,成为苏作“香山派”的代表人物,纵观华夏历史,都不可不谓一个奇迹。

香山帮营造木结构 图源:方志江苏

        这自然不乏时代造就。事实上,从营缮匠到工部侍郎,蒯祥并非唯一一人。他的前辈木匠蔡信、泥瓦匠杨青,以及与蒯祥同辈好友石工陆祥(值得一提的是,除去木工在主持建设方面的工作外,陆祥的经历几乎与蒯祥完全雷同,蒯善攻木,陆善攻石,同为工部营缮所副丞、同日升主事、同日升员外郎、同日升太仆寺少卿、同日升工部右侍郎、同日升工部左侍郎)都先后得以跨阶级升迁,这是独属于明朝前期的一份异数。固然,因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白衣,对于农工的好感影响到了后代,但若非朱棣在提拔蔡信时开了由工匠到官员的先例,只怕也不会有后来的蒯祥。当初那场声势浩大、力排众议的永乐迁都,就如同郑和下西洋一样,都是这位眼界广阔、气魄恢弘的成祖皇帝着眼于未来的手笔,蒯祥一生兢兢业业、勤工不辍,又何尝不是千里驹对伯乐的知遇报答?

       而蒯祥本人祖籍并非出自香山,却能于半路“杀出重围”,成为帮派领袖,使得香山帮自明初盛名远扬,赓续绵长,至今仍是江南建筑业的个中翘楚,除了从父亲蒯福能处继承了高超的木工技术外,更是代代延续,他的三子蒯刚踏上了与其父一样的征程,从营缮所丞一步步走到了工部右侍郎的位置,接过了香山帮的薪火,蔡信和陆祥的后人都未能为之。

蒯祥墓 图源:苏州发布

       今日的故宫已几经修缮重建,但有些宫殿仍然保留着一部分蒯祥当日留下的印记。作为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宫殿建筑群之一,紫禁城无疑是国人的骄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瑰宝。举首望向那一间间金瓦红墙,我们看到的是蒯祥等工匠将心血凝筑于此,并借由这一造物跨越时空与后人的对话。今人常说,很难想象在科技匮乏的古代如何能在中轴线上建造这样完美的建筑,但蒯祥他们用双手创造了这个奇迹,或许是想告诉后人,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高官也曾是木工,故宫也曾是砖瓦,梦想的起始,就在脚下。

参考文献:

1.《吴县志》

2.《宪宗实录》

3.《武进阳湖县志》

4.《松江府志》

5.《国朝献徵录》

6.《双槐岁钞》

7.《香山小志》

8.《大明宪宗纯皇帝实录》

9.《明嘉议大夫工部右侍郎蒯公合葬墓表》

原创:纳兰竹潇

吴文化博物馆公众号  25.5.2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