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阴符经》,又称《阴符经》,传说为轩辕黄帝所著。此书篇幅虽短,却涵养深厚,分上、中、下三篇,分别阐述“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国安民演法章”、“强兵战胜演术章”,可谓融天道、人道、兵道于一炉,既是修身养性的指南,又是治国安邦的宝典,更是克敌制胜的秘诀。其思想核心在于“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强调顺应自然,把握时机,以道为体,以术为用。历代注家蜂拥,如太公、鬼谷子、张良、诸葛亮等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曾与此经结下不传之缘,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现在,让我们细细品味这九句经典: (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这句话,可以说是《阴符经》的总纲,开篇明义,直指核心。 “观天之道”,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我们仔细观察、体悟宇宙自然的规律。天上的星星怎么动,太阳月亮怎么升起落下,春夏秋冬四季怎么轮换,风雨雷电是怎么回事,万物是怎么生长收藏的。这些都是“天道”,是宇宙运行的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宏大、公正、恒常。 “执天之行”,又是什么呢?就是说,在认识了这些自然规律之后,我们做事情就要顺应它,按照这些规律去行动。比如,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这就是顺应天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也是顺应自然的节奏。 “尽矣”,这两个字,分量极重。意思是说,你能做到观察天道,并且按照天道去行事,那么为人处世、治国安邦、修身养性,所有道理和方法,也就差不多都包含在里面,达到极致了。这是一种大道至简的智慧。它告诉我们,最高明的策略不是人为的奇谋巧计,而是与自然和谐统一,顺势而为。想想看,古人夜观天象,预测风雨,指导农耕;行军打仗,利用天时地利,这不都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具体体现吗? (二)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这句话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又深藏着行动的哲学。 “食其时,百骸理”。“时”指的是时令、季节。吃东西要顺应时节,吃当季的食物。春天吃生发的,夏天吃清淡的,秋天吃滋润的,冬天吃温补的。这样,身体的各个部分(百骸)就能得到很好的调理,自然健康。这不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不时,不食”吗?简单一句话,道出了中医养生的核心秘诀之一:顺应自然。 “动其机,万化安”。这里的“机”字,非常关键。它可以理解为时机、机会,也可以理解为事物运动的关键点、枢纽。行动要抓住恰当的时机,把握住关键环节。如果能在最合适的时机采取行动,就能像拨动机括一样,让复杂万变的事物(万化)都得到妥善安排,归于平稳安定。这讲的是做事的智慧。小到个人决策,大到国家方略,都要懂得审时度势,抓住“机”。错过了时机,可能事倍功半;抓住了时机,则能四两拨千斤。 这句话把养生和处事联系起来,告诉我们,无论是调理身体,还是处理纷繁复杂的事物,都要遵循“时”与“机”的原则。顺天时,应地利,把握人事的关键,才能达到身体健康、万事安顺的理想状态。 (三)天性,人也;人心,机也。 这短短八个字,揭示了天、人、心的微妙关系。 “天性,人也”。“天性”指的是宇宙自然的本性、规律。这种宇宙的本性,在人的身上得到了体现。也就是说,人是小宇宙,天是大人。人的自然本性与天道是相通的,人身上蕴含着天道的特质。比如,天道自然无为,人的本性也喜好清静自然。这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人心,机也”。“人心”指人的思想、意识、念头。“机”还是那个关键的“机”,枢纽、机关、契机。人的心,就像一个枢纽,一个发动器。它可以感应天道,也可以违背天道。它可以发动善念,也可以产生邪念。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心发动的。所以,人心是万事万物变化的关键。这个“机”掌握在人自己手中。 这句话合起来看,意思是人的本性源于天道,与自然相通。而人的心,则是人能否顺应天性、发挥潜能的关键。如果人心能够明了天性,顺应自然,那么就能发挥出巨大的正面力量。如果人心迷失,被欲望所驱动,那么就可能背离天性,导致种种问题。所以,修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认识自己的本性,管好自己的心,是人生的一大课题。 (四)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这句话非常富有哲理,说的是人们对“神”的认知局限。 “人知其神而神”。人们通常认为那些表现得非常神奇、不可思议、超出常规理解的现象或力量,才是“神”。比如,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未卜先知等等。因为这些现象看起来“神”,所以人们才称之为“神”。这是一种表象的认知。 “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但是人们往往不知道,那些看起来不那么神奇,甚至平淡无奇的、符合自然规律的运作,才是真正构成“神”的基础和原因。真正的“神”,可能就隐藏在最朴素的道理之中,隐藏在日常的运行之内。比如,种子发芽生长,看起来很平常,但其中蕴含的生命力与规律,难道不“神”吗?宇宙精确地运行,四季更迭,难道不“神”吗? 这句话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只被表面的神奇所迷惑,要探究事物背后真正的规律和本质。那些看似平凡的“不神”的自然法则,才是宇宙间最大的“神”。老子说“大道至简”,真正的神奇往往蕴含在简单、自然、不易察觉的规律之中。这与《阴符经》中提到的“盗机”(天地、万物、人之间的相互资取、相互作用的隐秘机制)思想也有相通之处。真正的奥秘,往往藏而不露。 (五)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 这句话是对世人如何看待“圣人”的批判,以及作者自己独到的见解。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虞”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揣度、猜测,甚至带有几分欺瞒的意味。普通人常常用自己愚昧的、想当然的方式去揣测圣人,甚至试图用小聪明去糊弄圣人。而“我”(作者)则不同,我不用那些愚蠢的方式去揣测圣人,而是用清醒的、合乎理智的方式去理解圣人。 “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期”是期望、期待。普通人总是期望圣人能够做出惊天动地的奇迹,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奇异之处。他们期待圣人有三头六臂,能点石成金。而“我”不这样期望圣人。“不奇”就是不追求那些怪诞不经的奇事。 这两句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对“圣人”的深刻理解。真正的圣人,不是靠装神弄鬼、故弄玄虚来哗众取宠的。圣人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能行“奇事”,而在于他们深刻理解并践行那些朴素而根本的“道理”。他们的智慧体现在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在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和对规律的把握上。所以,看待圣人,不能用世俗的愚见和猎奇的心态,而要用智慧去理解他们平凡中的不凡。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圣人观。 (六)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这又是一句充满辩证法思想的警句,揭示了事物相互转化的规律。 “恩生于害”,恩惠、好处,有时候是从祸害、困境中产生的。所谓“祸兮福之所倚”,一场灾难之后,人们可能会吸取教训,从而获得长远的平安;经历磨难,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长人的才干。逆境可以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害生于恩”,祸害、坏处,有时候也从恩惠、顺境中滋生。所谓“福兮祸之所伏”,过度的恩宠可能导致骄横和堕落;长期的安逸可能消磨人的斗志,让人失去警惕。顺境中往往潜藏着危机。 这句话告诉我们,好事和坏事不是绝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身处顺境时要保持警惕,不要得意忘形,要看到可能潜伏的危机(“生于恩”的“害”)。身处逆境时也不要灰心丧气,要积极应对,从中吸取教训,寻求转机(“生于害”的“恩”)。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为人处世,保持清醒的头脑,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让我们明白,世事无常,唯有洞察其间的转化规律,才能处变不惊,趋利避害。 (七)至乐性馀,至静性廉。 这句话阐述了情绪、心境与本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了“静”的重要性。 “至乐性馀”。“至乐”就是极度的快乐、放纵的享乐。“馀”可以理解为多余、放纵、逾越。当一个人沉溺于极度的感官享乐时,他的本性就容易变得放纵不羁,失去约束,甚至走向堕落。乐极生悲,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至静性廉”。“至静”是达到极度的宁静、沉静的状态。“廉”在这里指品性的清廉、纯洁、正直。当内心达到高度的宁静时,人的本性就会变得清明廉洁,不被外物所干扰,不被私欲所蒙蔽。在宁静中,人更容易看清事物的本质,保持内心的纯净。 这句话通过对比,指出了心境对品性的影响。过度追求享乐,会损害人的纯良本性;而保持内心的宁静,则有助于涵养高尚的品德。这与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一脉相承。“静能生慧”,在宁静中,我们能更好地反思自己,明辨是非,从而达到一种品性上的廉明。这对于个人修养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指引。 (八)瞽者善听,聋者善视。 这句话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揭示了一种深刻的道理:感官的缺陷有时反而能强化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暗喻了专注的重要性。 “瞽者善听”,瞎子因为看不见,所以他们的听觉往往会变得异常敏锐。他们能听到常人忽略的细微声音,能通过声音来辨别环境和事物。 “聋者善视”,聋子因为听不见,所以他们的视觉观察力往往会特别强。他们能从人的表情、口型、动作中捕捉到丰富的信息,目光也更为专注和细致。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生理上的补偿现象。但其更深层的含义在于,当某一方面受到限制或舍弃时,人的精力会更集中于其他方面,从而使这些方面的能力得到超常发展。这启示我们,在学习、工作或处理事务时,要懂得“绝利一源”,排除干扰,专注一点。当你把所有的心神都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时,你对这个目标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行动力都会大大增强。这与兵法中集中优势兵力、攻敌弱点的思想也是相通的。减少不必要的欲望和干扰,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九)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这句话直接谈及了战略和方法,强调专注与深思的重要性。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绝利一源”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断绝敌人赖以生存或取利的某个重要源头,比如粮道、水源或关键据点,这样我方用兵的效能就能增加十倍。另一种理解是指自己做事时,要断绝其他杂念和利益诱惑,专注于一个目标,这样投入的力量也能收到十倍的功效。“用师”可以指用兵,也可以泛指运用力量、发挥作用。 “三返昼夜,用师万倍”。“三返昼夜”指的是日夜反复思考、周密谋划。“三”是虚指,表示多次。如果能够对一个计划或行动进行多次、深入、日夜不停的思考和完善,那么其成功的把握和产生的效能,就能增加到万倍。这强调了深思熟虑、精益求精的重要性。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成功,一是要懂得抓住要害,集中力量(绝利一源);二是要进行深入持久的思考和筹划(三返昼夜)。这不仅是军事上的原则,也是一切事业成功的秘诀。它提醒我们,不要被表面的利益所迷惑,要找到问题的根本;不要满足于浅尝辄止的思考,要反复推敲,力求万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