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笔记(天之道)

 磐桓子 2023-02-14 发布于宁夏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天的规律,不就像张弓射箭吗?太高就压低,低了就举高,过了就松,不足就补充。天的规律,减损有余补给不足。常人的规律却不这样,减损不足来奉给有余的人。谁能减少有余补给天下人民?只有有道的圣人。所以圣人有所作为后不依恃,成功后不居功。也不希望展现自己的贤能。

天道“损有余补不足”,忌满忌盈,人道“损不足补有余”,只有圣人能够效法天道,但圣人始终“为而不恃、功成不居”,更不希望展现自己的贤德。

孔子在《论语·季民第十六》中指出:“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从均富来安太平,这也是社会分配体质的观念,老子看到的时代是“食税之多,是以饥”的损不足补有余,这种剥削压榨,人类社会从未消亡过。资本家压榨劳动者,统治者盘剥老百姓,甚至殖民,人民麻木不仁,以至于不畏死;归根效法天道就是“损有余补不足”,让天下人民共享、同享、分享,以此避免“民饥、民不畏死、民难治、民不畏威”。

从“损有余补不足”看人性问题,人做锦上添花的事容易,做雪中送炭的事很难,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常人一旦到了利益面前,很容易动心念,甚至邪念;人处在低下时,越是难以获得帮助,常言“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些不是单用于感叹情绪,而是警示让人自发有为。

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其出游多年,一事无成,没落归家,兄弟嫂妹妻妾都耻笑鄙视他,他“头悬梁锥刺股”发愤读书,最终学有所成,成功纵横游说六国抗秦,再回家时,家人出门远迎,夹道伏地,其“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说“为何以前耻笑我,现在这样恭敬”,家人垂颜回答“你现在位高金多”,苏秦长叹“都是一个人,富贵亲戚畏惧,贫贱遭人轻视”。这个故事把人性表述的非常通透,更是对人道损有余补不足的演绎,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也是人性中“损有余补不足”的现象。所以,一个人要避免这些问题现象在自己身上发生,唯有自强不息,越努力越有人支持帮助,自佑方得天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