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导读:目前,医界存在着用药剂量偏大之趋向,其实是对中药的不自信。除了毒性等必须以小剂量用药保证医疗安全,其他还有很多情况,只有小剂量用药方是正道。譬如文中提到反佐、疏肝解郁、升提阳气、引火归元、芳香开窍等场景时,只有小剂量用药才能四两拨千斤,过犹不及,文中详细解释了个中道理,有助于大家理解。 ![]() 浅谈小剂量用药 近年来中医杂志的不少临床报道,对大剂量用药颇有体会,每每指出重予某药而获良效。相对而言,对小剂量用药的讨论似嫌简少。其实,历代医家对于小剂量施药甚为重视。 如:张仲景的不少经方,可屡见小量配伍的妙用。李东垣治劳倦内伤,方药小量而频投,使慢性病患者徐徐恢复生机。已故名老中医蒲辅周善施“轻舟速行”法,以药量小巧、收效又佳而著称。 那么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适宜小剂量用药呢?笔者初步归纳了十类情况,分述如下: 一、剧毒药物剂量宜小 使用具有剧毒性质的中药时,须严格掌握剂量。 如:具有活络止痛功效的马钱子,其“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力,远胜于它药”(《衷中参西录》)。但本品毒性剧烈,除需注意炮制外,成人内服一日量应限制在0.3~0.9克以下,且不可持续久服。若过量则易中毒,表现为肢体颤动、惊厥、牙关紧闭、呼吸困难,甚则窒息而亡。 笔者曾亲眼目睹湖北黄冈县一患者因服马钱子过量,于2小时后死亡。此外,象斑蝥、砒石等剧毒药,均须度量再三以极小量使用,避免发生严重中毒现象。 二、性味峻猛者剂量宜小 对性味峻猛的药物应处以轻量,否则将损伤气血,引起不良的副作用。 如峻下逐水的甘遂,治疗胸腹积水,作用峻捷。一般用量吞服每次限于0.5~1克,“不可多服,但中病则止可也”(《本草纲目》)。 此外,象巴豆、大戟、芫花之类药物,性猛而力宏,且多具某种程度的毒性,故皆应小剂量审慎用之。 三、治体衰老幼者剂量宜小 久病而致体质虚衰者,治疗时宜小心行事,若病情确需攻下者,只能在扶正的前提下给予小剂量的攻药,徐徐图之,不可重量蛮攻。若病情果应补益,也只能缓缓地给予小剂量补药,勿令大量峻补,谨防虚不受补之弊。 老年人脏腑机能衰退,阴阳常亏;婴幼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他们的服药剂量均比壮年成人要轻。一般老人和10岁以上儿童用量约为成年人的2/3~3/4;5~9岁小儿用量约为成年人的1/2;2~4岁小儿用量约为成年人的1/4~1/3;1岁以内婴儿用量则应更少。 四、治次要兼证者剂量宜小 临床所遇患者,除主证外常可见到一些兼证。若兼证较为次要,在不妨碍主证治疗的前提下,少少给予一点治标药兼顾即可。 如阴虚咳嗽的病人,出现了脘腹胀满,此时只宜在润肺止咳的基础上,酌添小量调气之品。若滥投大量,有耗肺阴,则本末倒置,效与愿违。 五、多味药相须配伍者剂量宜小 有人认为,多种性能相类似的药物相须配伍,可增强疗效;比单味药大剂量单刀直入要稳妥和全面一些。此种看法,虽非绝对,但也不无道理。既然是多味药品相须配伍,共奏功效,则每一味药物的用量自然不宜偏大,以恐有病轻药重之虞。 六、反佐配伍者剂量宜小 如黄土汤,功效为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主药是灶心土与附子、白术等。方中的黄芩系反佐药,有制约全方温燥太过的作用,故尤在泾称之为“有制之师”。但因其主治毕竟是脾阳不足所致的虚寒证,故黄芩药量无使过当,否则喧宾夺主,有碍温补摄血之功。 七、疏肝解郁者剂量宜小 肝气郁结为临床常见,可诱发多种病症,如胁痛、胃痛、月经不调等,应施以疏肝解郁法治之。因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屡易引起阴虚阳亢的病理变化,而疏肝解郁药又都属辛散伤阴之品,故运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斟酌剂量,使其恰到好处,勿令伤阴化火。 如用于疏肝解郁的柴胡,自以轻量为当。又如逍遥散中的薄荷,痛泻要方中的防风,可助发郁遏之气,符合《内经》“木郁达之”之旨,用量均宜偏小,适可而止。 八、引火归原者剂量宜小 阴寒盛结于下,迫使无根之阳浮越于上,呈现上热下寒(真寒假热)之证:面色浮红、齿痛、腰酸膝软、两足发冷等。 其实质非真火有余,不可错投苦寒直折泻火。宜予小量桂、附(酌伍滋肾之品),使沉寒得散,阴阳协调,则虚浮之阳潜回,诸证随之消除,此即引火归原。若桂、附剂量偏过,常易耗损肾阴,致阳无所依附,反有弊病。 九、升提的风药剂量宜小 治疗脾虚中气下陷所致的内脏下垂、脱肛及久泻者,常在补益中气的基础上,酌加具有升腾鼓舞作用的风药。如李东垣的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诸方,含有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升麻之类风药。 一是因其下陷的机理系脾气虚弱,治当以补益脾气药物为主,升提鼓舞药物为辅;二是因风药性味偏于燥散,易耗气伤正,反于病情不利。故临证运用时,应仅予小量,无使过犹不及。 十、芳香开窍者剂量宜小 凡气味芳香浓厚,性善走窜,以开窍通闭醒神为主要功用的药物,施用时需细心权衡,予以极小之量,以免耗散元气。 如麝香芳香辛烈,开窍且可散瘀,内服每次以0.1~0.15克为宜。又如冰片芳香走窜,开窍且可清热,内服每次0.03~0.1克为宜。此类药物大多配入丸剂或散剂中使用,不宜入煎剂。 目前,医界存在着用药剂量偏大之趋向。故重温先贤“用药如用兵”之教诲,需要切实把握药量大小,注重小剂量用药的问题。为此,不揣谫陋,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祈望指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