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托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属于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 (HMG-Co A) 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HMG-Co A还原酶,减少肝细胞合成及储存胆固醇,加快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代谢清除,从而降低血中总胆固醇、LDL-C水平。并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水平。阿托伐他汀除调脂作用外,还能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S)斑块、减少炎症、抗血栓形成等,从而发挥抗AS的作用。阿托伐他汀口服后吸收迅速,1~2h内血浆浓度达峰。因经肝内、肠道广泛首过效应,口服10mg阿托伐他汀后,其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14%。其首步代谢主要是由肝脏的细胞色素P4503A4代谢成邻羟基阿托伐他汀酸和对羟基阿托伐他汀酸 (均是其活性成分) 及其他氧化产物 (包括母药在内的3个相对应的非活性内酯衍生物) 。 阿托伐他汀在预防粥样硬化,改善预后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一致的临床研究证据。目前尚无证据提示本药增加癌症风险,其新增糖尿病的绝对风险远低于其心血管保护作用。引起肝转氨酶 (主要是谷氨酸转氨酶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升高发生率约为0.5%~2.0%,而且绝大多数是轻度、无症状性肝转氨酶升高, 无需调整他汀剂量,也不能认为是药物的肝毒性作用。临床报道中本药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多是因合并用药,如环孢素A、地高辛等所致,但尚无特效办法完全避免相关肌病的发生,重在预防和早期发现。总体来看,阿托伐他汀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毋庸置疑,治疗是安全的。 2、瑞舒伐他汀: 临床中,多采用瑞舒伐他汀来控制老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瑞舒伐他汀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降血脂药,已被广泛应用于高血脂症的治疗中。本药是一种抑制剂,可以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 (HMG-CoA) 还原酶的活性,能与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 (HMG-CoA) 还原酶发生竞争性抑制作用,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的代谢途径,减少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从而反馈性刺激细胞,增加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的活性和数量,增加胆固醇(TC)的清除速率,降低其浓度,从而达到降低血脂水平的目的。除此之外,本药还可以减少载脂蛋白B-100的合成,从而使富含脂蛋白、甘油三酯(TG)的分泌和合成减少,使患者内皮细胞得以稳定,具有显著的抗血栓、消炎、稳定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 研究证实,瑞舒伐他汀是一种亲水型他汀类药物,与其他他汀类药物相比,其对肝脏HMG-Co A还原酶选择性和竞争性抑制作用更强,因而具有更强大的调脂作用。还有学者亦发现在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方面,瑞舒伐他汀每天5mg或10mg剂量的降血脂疗效优于阿托伐他汀每天10mg剂量,且安全性相当。在代谢方面,瑞舒伐他汀大部分以原型经肾和肠道代谢,少部分经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2C9和2C19途径代谢,因此在与其他常用心血管药物联用时,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亦是最小的。在安全性和耐受性方面,瑞舒伐他汀与目前上市的其他他汀类药物相似。除强效调脂作用外,瑞舒伐他汀尚具有抗炎、抗氧化、逆转斑块等功能。 3、匹伐他汀: 匹伐他汀是新型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 A)还原酶抑制剂,适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和混合型血脂紊乱。本品通过阻断HMG-Co A转化成甲羟戊酸,降低肝细胞内胆固醇的含量,增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受体的表达,提高LDL-C微粒的摄取,降低血浆总胆固醇浓度。 他汀类结构中的侧链部分与HMG-Co A有相似的结构,与HMG-Co A还原酶产生竞争性结合而抑制其活性。以环丙基为侧链的匹伐他汀的药理作用优于其他他汀类药物,如体外研究表明匹伐他汀对HMG-Co A还原酶亲和力分别是辛伐他汀1.6倍、普伐他汀3.5倍,而抑制HMG-Co A还原酶的效力是辛伐他汀2.4倍、普伐他汀6.8倍。而且,与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比较,匹伐他汀能显著增加LDL-C受体mRNA的表达。此外,本品还能增强LDL-C受体的结合力,有效降低LDL-C水平所需的剂量低于其他他汀类药物。此外,Ⅲ和Ⅳ期临床试验显示匹伐他汀耐受性好,改善血脂效果同于或优于其他他汀类药物。此外,匹伐他汀的多效性有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本品能改善内皮功能,减少单核细胞活化和迁移,抑制单核-内皮细胞黏附,减少泡沫细胞形成和胆固醇积累,改善斑块稳定性,抑制血栓形成,降低炎症标记物水平和减少氧化反应。 Ⅳ期临床研究表明,匹伐他汀有很好的安全性和疗效,能改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脂,特别是HDL-C水平。与阿托伐他汀相比,匹伐他汀对伴有肥胖患者或低HDL-C患者有疗效优势。 ![]() ![]() ![]() |
|
来自: 我爱看金匮伤寒 > 《七类他汀特点、柚肌肉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