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肺痈

 学中医书馆 2014-03-26

肺 痈   

肺痈是由风热邪毒蕴滞于肺,热壅血瘀,血腐化脓而成。以发热、胸痛、咳吐腥臭脓血痰为主要症状的肺化脓症。相当于肺脓疡、化脓性肺炎、肺坏疽,以及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感染化脓等疾病。  诊断依据   
1.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呼吸气粗。   
2.咳吐大量黄绿色脓痰或脓血痰,吐入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气味腥臭。   
3.局部叩诊呈浊音,呼吸音减弱或增强,语颤增强,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或湿性哕音。   
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5.痰培养有致病菌。胸部X线摄片,肺部可见大片浓密炎症阴影,或透亮区及液平面。,  
证治概要   肺痈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其致病原因,有感受风热和肺热素盛两个方面。病理性质为邪盛的实热证候,其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在于热壅血瘀。临床一般多按病程的先后各个阶段,分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以作为分证的依据。辨证多属实热证候。治疗以祛邪为原则,采用清热解毒,化瘀排脓的治法,脓未成应着重清肺消痈,脓已成需排脓解毒,脓已去则以养阴清肺为要。具体处理当根据先后病机演变的各个病期,分别施治。
 分证选方  一、初期   【主症】恶寒发热,咯吐白色粘痰,胸痛,咳时加重。舌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滑数。   
【治法】清肺散邪。   【常用方】翘散加减(《温病条辨》)。   银花、连翘各30g,桔梗、薄荷各18g,竹叶12g,生甘草15g,荆芥穗12g,淡豆豉15g,牛蒡子18g。共为细末,每服18g,鲜芦根汤煎服,每日1剂。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辨证加减】   1.如恶寒较甚,表证重者重用豆豉、薄荷,加桑叶以疏表散邪。   2.如内热转甚,身热,恶寒不显,口渴者,去荆芥、薄荷、豆豉之辛散,加石膏、黄芩、鱼腥草等清肺泄热。   3.如咳甚痰多色黄,为痰热较甚,加浙贝母、桑白皮、黄芩、鱼腥草、冬瓜仁等以清热化痰。   【按语】   1.方中银花、桔梗可重用,以增强清肺化痰之力。   2.根据本病特点,可在方中加重清热解毒之力,如加金养麦、鱼腥草、芦根等。  二、成痈期   【主症】高热寒战,继则壮热不寒,汗出烦渴,咳嗽气急,咯痰黄浊,胸满痛,转侧不利。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治法】清肺化瘀消痈。   【常用方】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   苇茎30g,薏苡仁15g,冬瓜子24g,桃仁9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加银花、连翘、桔梗、鱼腥草、黄芩、黄连,或以如金解毒散加减,以助清热解毒,消痈化痰。   2.如痰多气急,咯痰黄稠,为痰热内盛,酌配桑白皮、瓜蒌、射干、海蛤壳加强清化痰热之效。   3.如咯吐脓浊痰,腥臭味多重,可再加牛黄上清丸或合犀角丸以解毒化瘀。   4.如壮热烦渴,为肺胃气分郁热较盛,可加石膏、知母清气泄热。   5.如咳而喘满,咯痰脓浊量多,不得平卧,为痰浊阻肺,可加桑白皮、葶苈子泻肺泄浊。   【按语】   1.此型属肺痈成痈期,若脓未成,可加清热解毒药,以增强清热解毒作用;若脓已成,可加开肺排脓之品,以利气道通畅。   2.据报道:用苇茎汤加减治疗肺脓疡16例。结果:治愈13例,好转2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3.75%,治愈率为81.2%。   【参用方】   1.如金解毒散(《景岳全书》):桔梗3g,甘草4.5g,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2.1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解毒降火。主治:肺痈发热烦渴,脉洪大者。   2.牛黄上清丸(《中国药典》1995年):黄连、白芷、桔梗、川芎、赤芍、荆芥穗各24g,生石膏、大黄各120g,黄芩、栀子、连翘各75g,薄荷45g,莲子心、菊花各60g,当归75g,黄柏、冰片、甘草各15g,朱砂、雄黄各18g,牛黄3g。炼蜜为丸,每丸重6g。每服1丸,每日2次。功用:清热散风,泻热通便。主治:头痛眩晕,口舌生疮,牙疼,耳鸣,大便秘结属实热火盛者。   3.犀角丸(《外科证治全生集》):犀角lg,麝香5g,乳香、没药各15g,黄米饭15g。 研末为丸,每日3次,每服9g。功用: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活血祛瘀。主治:乳癌,瘰疬,痰核。流注等。   三、溃脓期   【主症】 咳吐脓血,状如米粥,量多腥臭,胸满,心烦懊侬。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排脓解毒。   【常用方】加味桔梗汤(《医学心悟》)。   桔梗、白及、化橘红、葶苈子各2.4g,甘草、贝母各4.5g,薏苡仁、银花各15g。 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方中桔梗为排脓的主药,用量宜大,一般用6~15g,以增强排脓泄壅之力。   2.方中可酌加鱼腥草、黄芩、金荞麦根等,以增强清肺化痰,排脓解毒之力。   3.如心烦口干,舌红而干,为阴津受损,可加麦冬、南北沙参以养阴生津。   4.如见咯血,或痰中带血,为热伤血络,可加藕节、丹皮、白茅根以清热凉血止血。   5.如见短气,自汗,脓出不爽,为气虚不能排脓,可加生黄芪以补气托毒。   6.如脓液量少难出,为痈脓溃泄不畅,可加穿山甲、皂角刺解毒溃坚,但咯血者禁用。   7.如咯吐腥臭脓痰,胸部胀满,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有力者,可改用桔梗白散以峻下逐脓。   【参用方】   1.桔梗白散(《金匮要略》):桔梗、贝母各22.5g,巴豆7.5g。共为细末,每服1.5g,米汤和服。功用:峻下逐脓散结。主治:寒实结胸证。孕妇及体弱者慎用或忌用。   2.肺脓疡合剂(《千家名老中医妙方秘典》):一号方:黄芩、虎杖、桔梗各12g,金银花、半枝莲各15g,鱼腥草15~30g。二号方以一号方加桃仁9g,薏苡仁18g。三号方以一号方加黄精、白及各15g。均为水煎服,每日1剂。一号方用于发热期,二号方用于溃脓期,三号方用于恢复期。  四、恢复期   【主症】热退咳减,脓血痰减少,胸胁隐痛,气短神疲,自汗盗汗,低热。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   【治法】养阴补肺。   【常用方】沙参清肺汤(《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8):480)   沙参15g、黄芪25g、太子参30g、合欢皮30g、白及12g、生甘草3g、桔梗lOg、生薏苡仁25g、冬瓜子20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如有低热,午后较甚,为阴虚内热,可酌配功劳叶、青蒿、白薇、地骨皮等清虚热。   2.如食纳不振,便溏,为脾气亦虚,健运失司,酌配白术、山药、茯苓健脾益气,培土生金。   3.如咯痰腥臭脓浊,反复迁延日久不净,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为脓毒未尽,阴伤气耗,可酌加鱼腥草、野荞麦、败酱草以清热解毒,或用桔梗、杏仁煎养肺滋阴,清热排脓。   【参用方】   1.桔梗杏仁煎(《景岳全书》):桔梗、杏仁、甘草各3g,阿胶、金银花、麦冬、百合、夏枯草、连翘各6g,贝母9g,枳壳4.5g,红藤9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养阴清肺,解毒排脓。主治:咳嗽吐脓痰,痰中带血,或胸膈隐痛将成肺痈者。   2.黄芪汤(《江苏中医杂志》1982,3(3):22):生黄芪15g,鱼腥草30g,赤芍9g,丹皮6g,桔梗6g,瓜蒌9g,生大黄9g(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热排脓, 益气托毒。主治:肺脓疡。   疗效评定   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2.好转: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肺部病灶部分吸收,或脓腔范围缩小。   3.未愈: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肺痈的初起及成痈阶段,证见恶寒高热,咳嗽气急、咯痰粘稠量多,胸痛。舌红,苔黄腻,脉洪数或滑数,属于热证、实证;溃脓后,大量腥臭脓痰排出,身热随之渐退,咳嗽亦减轻,但常伴有胸胁隐痛,短气自汗,面色不华,消瘦乏力,脉细或细数无力,属于虚实夹杂之证。   2.辨痰浊发热、胸痛、咳嗽气急、咯出浊痰等症,为一般外感咳嗽所共有,辨其是否属于肺痈,除着重从起病急骤、热势亢盛、咯痰量多、气味腥臭等辨证为肺痈外,尚可结合对痰浊的观察,“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现今观察,肺脓肿患者的痰,留置后可分层,上层为泡沫,中层为清淡液体,下层为坏死组织,与前人所见基本一致。此外,肺痈患者如验口味:初起疑似未真,可以生大豆绞汁饮之,不觉腥味,或用黄豆1粒予病人口嚼,不觉豆之气味,即是肺痈。   3.特异性病征   舌下生细粒《外科全生集·肺痈肺疽》载:“舌下生一粒如细豆者……且此一粒,患未成脓,定然色淡,患愈亦消,患笃其色紫黑。”   爪甲紫而带弯肺痈溃后迁延之慢性病变,可见“指甲紫而带弯”,指端形如鼓槌(发绀、杵状指)。   验指螺 近有验指螺法。肺痈者指螺部分膨胀,称为蛾腹指,与杵状指不同。其程度随病情而消长,可供诊断及预后之参考。   二、治疗原则   肺痈为实热证,宗“热者寒之”、“实者攻之”的治疗原则,确立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为其基本治疗大法,但病变后期则以扶正为主,或标本兼治。   1.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法适用于肺痈之全过程,可根据不同阶段及证候表现,分别配合解表、化瘀、排脓及益气养阴等法。   2.化瘀排脓所谓化瘀,是针对肺痈成痈期及溃脓期瘀血征象明显,而化瘀法是作为辅助治法,促进血流通畅和脓液排出,但对出血量多者,化瘀一法不宜用。所谓排脓, 是针对成痈、溃脓阶段而设,有透脓、清脓和托脓三法。透脓方法用于脓毒壅盛,而排脓不畅者;清脓方法即清除脓液;托脓方法主要用于溃脓期,气虚而无力排脓外出者。清代余听鸿《外科医案汇编》强调:“治痈之法,如始萌之时,将一通字著力,通则壅去,壅去可消,肺叶虽坏无几,元气未伤,愈之亦速,故仲戒后学,即速通之”。今人张伯臾指出:“肺痈是热毒,演变常迅速,关键在排脓,痊愈亦较速。”   3.扶正即扶助正气,用于恢复期或病情迁延,邪恋正虚阶段,一般多以补气、补血和养阴为主。但也有用阳和汤之类温阳散寒法取效的,其辨证着眼点,除了阳虚证候外,其脓血痰由臭变腥,由稠变稀,由红紫变暗淡为关键。   三、分证论治   1.初期   证候恶寒或寒战,发热,咳嗽,胸痛,咳则痛甚,胸闷气短,痰白而粘,痰量日渐增多,舌苔薄黄,脉浮数而滑。   证候分析风热初客,卫表不和,故见恶寒或寒战发热;邪热蕴肺,清肃不行,络脉痹阻,故见咳嗽胸痛,咳则痛甚,胸闷气短;热蒸津液为痰,则见痰白而粘,痰量日渐增多;舌苔薄黄、脉浮数而滑为风热表证之象。   治法 疏风宣肺,清热解毒。   方药运用   (1)常用方银翘散加减。药用连翘15-30克  银花30-50克  苦桔梗6克  薄荷6克  竹叶4克  生甘草5克  荆芥穗4克  淡豆豉5克  牛蒡子6克 芦根10克 1.如内热转甚,身热,恶寒不显,咯痰稠黄,口渴,去荆芥、薄荷、豆豉之辛散,加石膏30-50克、黄芩10克、鱼腥草20 克以泄肺热; 2.痰热蕴肺,咳甚痰多,配杏仁10克、浙贝母10克、桑白皮10克、冬瓜仁10克、枇杷叶10克肃肺化痰; 3.肺气不利,胸痛,呼吸不畅,配瓜蒌皮10克,郁金10克宽胸理气。 。   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辛凉透表为君;臣以薄荷、牛蒡子、淡豆豉、荆芥助君药解表散邪;佐以桔梗、杏仁宣肺利咽化痰,竹叶、芦根清热生津除烦;使以甘草调和诸药。   (2)加减热势较甚者,加鱼腥草、黄芩清热解毒;头痛者,可加菊花清利头目;咳甚痰多者,加瓜蒌仁、浙贝母化痰止咳;胸痛甚者,加郁金、桃仁化瘀通络。   (3)临证参考本证应注意宣畅肺气及清热解毒。银花、连翘用量宜大,银花可用30~50g,连翘可用15~30g。若初期仅见身热不重、微恶风寒、咳嗽微渴、舌苔薄白、脉浮数等表热轻证,可用桑菊饮治疗。若气分热甚,高热大汗,大烦渴,咯黄稠脓痰,舌苔黄燥,脉洪大有力,可用白虎汤加蒲公英、鱼腥草、金荞麦根、芦根、冬瓜仁、薏苡仁以清热解毒,顿挫病势。   2.成痈期   证候壮热不退,咳嗽气急,咯吐黄稠脓痰且气味腥臭,胸胁疼痛而难以转侧,烦躁不安,口干咽燥,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洪数。   证候分析邪热入里,热毒内盛,正邪交争,故见壮热不退,烦躁不安;热毒壅肺,肺气膹郁,肺络不和,则咳嗽气急,胸胁疼痛而难以转侧;痰浊瘀热,郁蒸成痈,故咯吐黄稠脓痰且气味腥臭;内热壅盛,津液耗伤,则口干咽燥;舌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内盛之象。   治法 化瘀散结,清热解毒。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千金苇茎汤合如意金黄散加减。药用苇茎60-90克  薏苡仁12克  桃仁50粒(打碎) 冬瓜仁30-60克 黄芩9克 黄连9克 黄柏9克 山栀子9克 桔梗9克 甘草3克 银花15克 鱼腥草20克 红藤15克 蒲公英20克 紫花地丁15克  1.肺热壅盛,壮热,心烦口渴,汗多,尿赤,脉洪数有力,苔黄腻,配石膏30-60克、知母9克以清热; 2.肺伤络痹,胸痛,配乳香9克、没药9克、赤芍9克、郁金9克,以通瘀和络; 3.痰热郁肺,咯痰黄稠,配桑白皮9克、瓜蒌9克、射干9克、海蛤壳9克,以清化痰热; 4.痰浊阻肺,咳痰脓浊量多,不得平卧,配葶苈子9克,大黄9克以泻肺通俯泄浊; 5.热毒瘀结,咯脓浊痰,有腥味,合用犀黄丸,空腹服3-5克,日2次,以解毒化瘀。 加减: 1. 热毒内盛者,加金银花、连翘、鱼腥草、蒲公英、鹿衔草等以清热解毒; 2. 痰热郁肺,咯痰黄稠,可加桑白皮、山栀子等以清化痰; 3. 肺伤络痹胸痛者,配乳香、没药、赤芍、郁金以通瘀和络; 4. 便秘者,加大黄、枳实以荡涤积热。。   方中苇茎性甘寒轻浮,善清肺热,其茎中空专利肺窍,善治肺痈,为君药;臣以冬瓜仁清热化痰,利湿排脓,能清上撤下,肃降肺气;佐以薏苡仁上清肺热而排脓,下利膀胱而渗湿,桔梗宣肺祛痰,黄连、黄芩清热解毒,桃仁祛瘀散结。   (2)加减热毒内盛者,加金银花、连翘、鱼腥草、蒲公英、鹿衔草等以清热解毒;痰热郁肺,咯痰黄稠,可加桑白皮、山栀子等以清热化痰;热毒瘀结,痰味异臭者,可加服西黄丸,每日2次,每次3~69吞服,以解毒化瘀;肺伤络痹胸痛者,配乳香、没药、赤芍、郁金以通瘀和络;便秘者,加大黄、枳实以荡涤积热。   (3)临证参考本期必须用攻其壅塞、清肺消痈之品,剂量宜大,苇茎用量为60~90g,冬瓜仁为30~60g。不宜补益,以免助邪留寇。   3.溃脓期   证候咯吐脓痰,或如米粥,或脓血相兼,量多,腥臭异常,胸中烦闷而痛,伴有身热、面赤、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血败肉腐,痈脓内溃外泄,故咯吐大量脓痰,或如米粥、腥臭;热毒瘀结,肺络损伤,故有时咯血,或脓血相兼;脓毒蕴肺,肺气不利,故胸中烦闷而痛;热毒内蒸,则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脓毒内蕴,热瘀营血,则见舌红或绛,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排脓。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加味桔梗汤。药用桔梗10克  甘草6克  薏苡仁9克 贝母9克 橘红9克 葶苈子9克  金银花15克 黄芩9克 鱼腥草30克(后下) 金荞麦根30克 败酱草10克 芦根30克 1.络伤血溢,咯血,配丹皮、黑山栀子、藕节、白茅根、另服三七粉、白芨粉以凉血止血; 2.痰热内盛,烦渴,痰黄稠,配花粉、知母以清热化痰; 3.津伤明显,口干,舌质红,配沙参、麦冬以养阴生津; 4.气虚不能化脓,气短,自汗,脓出不爽,配生黄芪以益气托毒排脓; 5.痈脓溃泄不畅,脓液量少难出,配甲片、皂剌以溃痈排脓,但咯血者禁用。 加减2: 1.脓出不畅者,加皂角以透脓,亦可口服竹沥; 2.气虚无力排脓者,加生黄芪以扶正托脓; 3.咯血者,加白茅根、藕节、丹皮、生地、侧柏叶以凉血止血。 4.同时还可以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以增强清热解毒排脓之功; 5.便秘者,可加大黄,以泄热通腑; 6.津伤口渴甚者,加麦冬、沙参、百合以养阴生津。 。   方中桔梗为君药,用量宜大,可消痈排脓;辅以金银花、生甘草清热解毒;佐以贝母、薏苡仁、橘红、葶苈子清肺化痰;白及敛肺止血;甘草又可和药调中而为使药。   (2)加减脓出不畅者,加皂角以透脓,亦可口服竹沥;气虚无力排脓者,加生黄芪以扶正托脓;咯血者,加白茅根、藕节、丹皮、生地黄、侧柏叶以凉血止血,同时还可以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以增强清热解毒排脓之功;便秘者,可加大黄,以泄热通腑;津伤口渴甚者,加麦冬、沙参、百合以养阴生津。   (3)临证参考 此期治疗除应继续清热解毒之外,排脓是否得当,成为治疗成败的关键,不论中西医都十分强调“有脓必排”的原则。由于此期正虚而病情重笃,应注意按脓肿部位,采取适当的体位引流,多做侧身动作,并可轻拍背部,以帮助脓液的排出。若脓毒壅盛,脉症俱实,咯吐腥臭脓痰,胸部胀满难忍,喘不得卧,大便秘结不通,脉滑数有力,此时宜峻下排脓,用桔梗白散(巴豆霜、桔梗、浙贝母),剂量应严格按1:3:3掌握,散剂每服0.6g。药后其脓可吐下而出,中病即止。如果过用下利不止,饮冷水一大杯即可。汤剂用两粒巴豆,去内外壳,纱布裹,置入100ml冷开水中揉汁成乳白色,去渣,桔梗、浙贝母各10g,煎水与巴豆汁混和,分2~3次口服,如作直肠点滴给药,更为稳妥。本方药性峻烈。体弱者当禁。   4.恢复期   证候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日渐减少,或有胸胁隐痛,气短,自汗盗汗,心烦,口燥咽干,舌质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证候分析脓毒渐净,故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日渐减少;肺络受伤,溃处未敛,则胸胁隐痛;肺气耗伤,故见自汗、气短;阴虚内热,则见盗汗、低热、心烦、口燥咽干;舌质红,苔黄,脉细数无力,为气阴两伤之象。   治法 养阴补肺,兼清余热。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沙参清肺汤加减。药用北沙参10克 白芨10克(粉服) 生黄芪10克 太子参10克 桔梗10克 甘草3克 薏苡仁15克 冬瓜仁30克 合欢皮10克 1.阴伤,口干,舌红,少苔,酌加麦冬10克、百合10克、玉竹10克滋阴润肺; 2.阴虚发热,低烧不退,酌加功劳叶10克、青蒿10克、地骨皮10克以清虚热; 3.脾虚,食纳不振,便溏,酌加白术10克、山药10克、茯苓10克,以培土生金; 4.肺络损伤,咳吐血痰,酌加阿胶10克、藕节10克,以补肺止血。加减2: 1. 气虚甚者,加太子参,重用黄芪以补气生肌; 2. 血虚者,加当归养血和络; 3. 阴虚重者,加麦冬、玉竹养阴生津; 4. 溃处不敛者,可加阿胶、白蔹以敛补疮口; 5. 脾虚食少,便溏者,可配白术、山药、茯苓以健脾; 6. 若邪恋正虚,脓毒不尽,咳唾脓血迁延不已,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者,伋应重视脓毒的消除,可配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桔梗等解毒排脓之品,以扶正祛邪。。   方中黄芪、沙参益气养阴,托脓生肌为君药;白及敛肺生肌,桔梗、薏苡仁、冬瓜子、生甘草清余热而祛痰排脓,共为佐药,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兼使药之功。全方扶正祛邪,共奏养阴补肺,清热消痈等功。   (2)加减气虚甚者,加太子参,重用黄芪以补气生肌;血虚者,加当归养血和络;阴虚重者,加麦冬、玉竹养阴生津;溃处不敛者,可加阿胶、白蔹以敛补疮口;脾虚食少,便溏者,可配白术、山药、茯苓以健脾;若邪恋正虚,脓毒不尽,咳唾脓血迁延不已,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者,仍应重视脓毒的消除,可配伍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桔梗等解毒排脓之品,以扶正祛邪。   (3)临证参考 患者正虚邪衰,治疗当以养阴益气为主,但应用时不忘清除余邪,以防热毒复萌。对迁延日久,病程在百日以上的慢性患者,经中西医内科治疗,脓腔仍不缩小,纤维组织大量增生,脓腔壁已上皮化或支气管扩张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4.邪恋正虚证:咳嗽,咯吐脓血浊痰虽减,然日久不净,胸痛不除,身热缠绵;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面色不华,形瘦神萎,气短,自汗,盗汗,心烦口渴;舌红、苔少或黄,脉细数;用桔梗杏仁煎加减;百合10克 麦冬10克 阿胶10克 桔梗10克 甘草3克 杏仁6克 川贝10克 枳壳6克 金银花9克 红藤9克 连翘9克 夏枯草9克 1.气虚,神疲,肢倦,气短,自汗,加黄芪益气托毒; 2.脓毒不净,咳吐腥臭脓痰量多,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虎杖、漏芦,清热解毒,排脓消痈; 3.热毒较盛,身热较著,心烦,口干口苦,苔黄,酌加黄芩、知母,清热泻火; 4.疮溃不敛,咳吐脓血不净,酌加川槿皮、白蔹、合欢皮、白芨。   四、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银翘解毒片(江西牌,江西国药厂;中州牌,郑州市中药制药厂;郯南牌,山东郯南制药厂):每次99,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肺痈初期。   (2)感冒退热冲剂(灵芝牌、黄浦牌,上海中药制药厂):每次1~2袋,每日3次,开水冲服。适用于肺痈初起,恶寒、壮热、咳嗽咽痛等。   (3)鱼腥草注射液(999牌,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每次2~4ml,每日4~6ml,肌内注射;或每次20--100ml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肺脓疡、痰热咳嗽等症。   (4)清开灵注射液(地坛牌,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药厂):每次20~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高热以及热病神昏、中风等。   2.单验方   对成痈、溃脓期肺痈患者可选用:   (1)鲜薏苡仁根适量,捣汁,炖热。每日3次,每次30~50ml,以祛痰排脓。   (2)金荞麦根茎,洗净晒干,去根须,切碎,以瓦罐盛干药250g,加清水或黄酒1250ml,罐口用竹篾密封,隔水文火蒸煮3小时,最后得净汁约1000ml,加防腐剂备用。成人每服30,-一40ml,每日3次,儿童酌减,如发热、臭痰排而不畅,经久不愈,可采用酒剂。亦可用该药60g煎服,每日1~2次。   (3)鲜鱼腥草lOOg,捣烂取汁,用热豆浆冲服,每日2次。   (4)丝瓜藤尖(rg夏秋间正在生长的),折去--d'段,以小瓶在断处接汁,一夜得汁若干,饮服。   (5)白菜30g,生蛤壳45g,怀山药30g,共研细末,每日2次,每次3-5g,开水送下,常服。   (6)白及末120g,浙贝母末30g,百合30g,共研细末,早晚各服6g。   (7)荷叶适量,煎浓汁,稍加白蜜服之。   (8)陈荞菜卤,每服半杯或数匙,每日2"-'3次,炖热服,亦可用沸豆浆冲服,脓尽为度。   (9)活鲤鱼1尾,去肠,入贝母末9g,扎好另用童便半碗,将鱼浸入,隔水炖熟,和汁服之,日1次。   (10)鱼腥草30g,蒲公英30g,水煎服。   3.针灸   壮热不退者,可针刺大椎、曲池、合谷、太冲等穴,用泻法以透邪泄热。 .   【转归与预后】   本病为实热证,病情演变迅速。如能早期确诊和及时治疗,在初期即可阻断病情发展不致成痈,或在成痈期得到部分消散,则病情较轻,病程亦较短。当痈成溃破后,多数患者随着脓痰的排出,病情渐趋好转,逐渐恢复直至痊愈,预后良好。但在恢复期亦可出现热毒复萌,转为正虚邪恋之证,病情往往迁延难愈。   在溃脓期,如热毒炽盛,脓痰排出不畅,病情亦可逐渐恶化,预后多不良。因此把握好溃脓期治疗是掌握住病情顺逆的转折点。若痈脓溃后,声音清朗,脓痰大量排出,脓血逐渐减少而转为稀薄,臭味变淡,壮热渐退,胃纳增加,脉象平缓,则为顺证;若痈脓溃后,音嗄无力,排脓腥臭不畅,壮热不退,气喘胸痛,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或见爪甲青紫带弯,脉象弦急等,则为逆证。   极少数患者,由于痈脓溃破后大量脓血一时难以排出,阻塞气道,或体虚无力排痰,脓痰窒塞气道,可导致突然窒息,病情险恶。或溃后流入胸腔,持续壮热,形成脓胸,如不及时抢救,预后亦多凶险;或溃后脓毒栓子随血脉入脑,出现高热持续,呼吸困难,气促胸痛,面色苍白或青紫,甚则神志昏迷,脉细数,预后较差。   【护理与调摄】   患者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及有润肺生津化痰作用的水果,如橘子、生梨、枇杷、萝卜等。忌油腻厚味及一切辛辣刺激海腥之物,如辣椒、韭菜、海虾等,并戒烟酒。壮热者,可予半流质饮食。 、   对壮热不退者,可以物理法降温,头部可放置冰袋,或予酒精擦浴。每天观察并记录体温、脉象及咯痰的色、质、量、味。痈脓溃后,应予体位引流,将痈肿部位处于高位,多作侧身动作,同时在患处的背部轻拍,每日2~3次,以防脓痰阻塞气道。   【预防与康复】   一、预防   平素体质虚弱或有慢性疾病患者,易感受外邪,应特别注意寒温适度,起居有时。肺有蕴热或平素肺虚者,应避免食用辛辣炙煿食物,严禁烟酒,以免燥热伤肺。根治口腔、上呼吸道疾病;口腔手术和腹腔部手术做好术前术后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引流顺利;及时取出吸入支气管的异物,防止呼吸道感染;积极治疗皮肤疖痈等肺外化脓性病灶,不对疖痈挤压,可以防止肺痈的发生。   二、康复   1.药物康复 本病患者康复阶段多表现为气阴两虚,应辨证选用益气养阴之剂,如沙参麦冬汤、生脉散等。胃纳不佳者,可选用香砂六君子丸、香砂枳术丸等。   2.食疗康复   (1)薏苡仁粥:以薏苡仁50g,糯米适量,煮粥食用。   (2)沙参麦冬粥:以南北沙参各15g,麦门冬15g,加糯米若干,煮粥食用。   (3)百合粥:以百合50~lOOg,加少量糯米煮粥食用。   【医论提要】   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列“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专篇始,后世医家大抵沿用“肺痈”之病名,唯有元代齐德之《外科精义·论诊候肺痈肺痿法》曾以“肺疮”名“肺痈”。   对肺痈病因病机的认识,《金匮要略》主要从外因立论,而后世则进一步认识到内因的重要作用。《金匮要略》认为其发病原因是“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津,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畜结痈脓”。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痈疽病诸候下·肺痈候》则强调正虚感邪的致病原因,认为“肺痈者,由风寒伤于肺,其气结聚所成也。肺主气,候皮毛,劳伤血气,腠理则开而受风寒;其气虚者,寒乘虚伤肺,寒搏于血,蕴结成痈;热又加之,积热不散,血败为脓。”清代张璐《张氏医通·诸气门下·肺痈》进一步认识到本病“盖由感受风寒,未经发越,停留肺中,蕴发为热,成夹湿热痰涎垢腻,蒸淫肺窍,皆能致此”,概括了风热、痰热两方面的原因。肺痈之发病机理,诚如清代柳宝诒《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咳喘门》所云:“肺痈之病,皆因邪瘀阻于肺络,久蕴生热,蒸化成脓”,明确了“瘀热”是肺痈病机之关键。    对肺痈病的诊断,古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用验痰法者,如明代李梃《医学入门·痈疽点论》:“肺痈……咳唾脓血腥臭,置之水中则沉”,王绍隆《医灯续焰·肺痈脉证》也日:“凡人觉胸中隐隐痛,咳嗽有臭痰,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有用试验口味法以协助诊断的,如《张氏医通·诸气门下·肺痈》“肺痈初起,疑似未真,以生大豆绞浆饮之,不觉腥味,便是真候”,明代龚居中《红炉点雪·肺痿肺痈》亦有“口啖生豆不腥”的记载。这些方法,简便易行,足资临床借鉴。   历代医家对于肺痈一病的辨证论治,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金匮要略》认为肺痈的治疗“始萌可救,脓成则死”,强调早期治疗,以葶苈大枣泻肺汤用于脓尚未成,肺气壅塞,咳嗽喘逆者;以桔梗汤治疗脓已成,浊唾腥臭,吐脓如米粥者,创立了成脓者排脓,未成者泻肺的治疗原则。唐代出现了一批治疗肺痈的方剂,尤以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肺痈》之“苇茎汤”和王焘《外台秘要·卷十》“肺痈方九首”之“桔梗汤”为代表。前者用以清热排脓,后者“疗肺痈经时不瘥”,当今临床,仍多采用。到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肺痈论》,分初起、已成、溃后三阶段,初期、成脓期、溃脓期、恢复期四期辨证论治肺痈,提出肺痈初起宜解散风邪或实表清肺,继则滋阴养肺,或降火抑阴,脓成则平肺排脓,最后以补肺健脾收功。至此,肺痈辨证论治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 清代诸多医家,结合临床心得,多方面充实了本病的辨证论治。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肺痈》认为··肺痈皆缘土虚金弱,不能生水,阴火炼金之败症。故补脾亦是要着。而其调治之法,……勿论已成未成,总当清热涤痰,使无留壅,自然易愈”,倡“补脾”、“清热 涤痰,,之原则。喻昌《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认为“肺痈由五脏蕴祟之火,与胃中停蓄之热,上乘乎肺,肺受火热熏灼,即血为之凝,血凝即痰为之裹,遂成小痈”,据此,喻氏倡议治疗肺痈以“清肺热,救肺气”为要着,并强调“清一分肺热,即存一分肺气”。汪蕴谷《杂症会心录》亦认为“诚以清肺之热,救肺之气,则肺不致焦腐,其生乃全”,并进一步指出:“盖清一分肺热,则存一分肺气,而清热必须散其火结,涤其壅遏,以分散其势于大肠,令脓血浊沫日渐下移,因势利导,乃为不易之良法也。”汪氏还从肺的生理和肺脾肾的相互关系出发,认为“夫肺为娇脏,属太阴而体燥,必被火热之毒内攻,致脏伤而脓血外泄。医者不知益肺之虚,救肺之燥,生肺之液,反恣胆妄投燥热之药,其能堪此虚虚之祸?……脾土亏损,不能生肺金,肺金不能生肾水,故始成则可救,脓成则多死,苟能补脾肺,滋肾水,庶有生者,若专攻其疮,则脾胃益虚,鲜有不误者矣”,接着又提出了“升提补元”的治法,“夫火热为害,肺气壅塞,须用升提之品,俾清虚之脏,毋致瘀滞而不通,或气血暴丧,辛金受困;更宜补元之法,俾坚刚之体,全赖血液而润枯。……肺痈之症,初起难于辨别,既成拘于清热解毒,千人一类。用升提补元,可为万世之良法”,确实别开生面。《折肱漫录》记载,用陈年腌芥菜卤治肺痈有神效,认为“芥辛温,得盐水久害之气变为辛寒,辛寒能散痰热,芥菜主通肺气,所以治肺痈有神效也”,现代名中医夏少农在介绍肺痈治疗经验时,亦提及每年用芥菜卤贮存在大缸中备用。   民国以降,特别在建国以后,对西医学的肺脓肿,用中医的理、法、方、药进行治疗,取得了不少进展。在单味药治疗方面,南通市中医院将民间验方金荞麦制成肺痈药水,疗效卓著。陶志达治疗肺痈及大热大毒之证,认为不可套用一般的清热解毒常法处理,必须趁正气未衰之机,速战速决,用势专力猛之药,攻下泻热,使邪有出路,病可速愈,故常在清热解毒方剂基础上加用大承气之类,或合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泻白散,攻逐痰热,起釜底抽薪、急下存阴的作用,即使大便不干硬,也可借用。攻下应“衰其大半而止”,继之以大剂清热解毒,对于正气虚弱之人,采取间歇应用法,与其它治法交替运用。陶氏亦认为,瘀热郁结血脉为本病病机之重要环节,故在处方中多加用桃仁、赤芍、三棱、莪术、王不留行、大黄等祛瘀散结之品,疗效颇佳。夏少农对于肺痈的诊断和治疗颇有见地。夏氏在临床中,以指螺是否形成“蛾腹指”来诊断肺痈及病情的进退。蛾腹指是指每个手指螺部胖实(螺纹全部消失)。形如蚕蛾之腹,见此形态之指螺,再结合l临床症状,则可诊断为肺痈,如指螺螺纹重见则肺痈痊愈,蛾腹指越高实则肺痈病情越重,反之则减轻。蛾腹指与杵状指不同,后者是指头肿大,常见于肺胀,且不可消退。在肺痈的治疗中,分初、中、后三期并注意肺痈大吐血和外肺痈。初期清肺为主,清解为辅,中期润肺化痰、清热解毒为主,后期扶正退虚热为主。肺痈后期出现大吐血,须用大剂量独参汤以救亡补脱。外肺痈是肺内上吐脓血,外向胸肋膜穿孔,脓血由穿孔部流出,成为外肺痈,与《冯氏绵囊》中“胸膺间一窍,口中所吐脓血与窍相通而出”之义同。夏氏认为脓血向胸肋穿孔外出,容易排脓,加速愈合,是好的现象。王文鼎认为,对西医学的肺脓肿,不能一概视为肺痈,属肺疽者间亦有之。肺脓肿在治疗上不充分或者支气管引流不畅,坏死组织留在脓腔内,炎症持续存在,转为慢性,此阶段有相当一部分,似中医肺疽。肺痈多表现为阳热之证,肺疽多表现为阴寒之证,临证治病,必须掌握辨证论治的原则。   历代医家在肺痈病情顺逆的判别和预后方面,认识亦颇为深刻,尤以清代张璐《张氏医通·诸气门下·肺痈》为代表。张氏认为:“……若溃后大热不止,时时恶寒,胸中隐痛,而喘汗面赤,坐卧不安,饮食无味,脓痰腥秽不已者,难治,若喘鸣不休,唇反,咯吐脓血,色如败卤,滃臭异常,正气大败,而不知痛,坐不得卧,饮食难进,爪甲紫而带弯,手掌如枯树皮,面艳颧红,声哑鼻煽者,不治”,从脉象而言,“肺痈初起,脉不宜数大,溃后最忌短涩,脉缓滑面白者生,脉弦急面赤者死”,溃脓期是病情顺和逆的转折点,张氏还指出,肺痈排脓之后,病邪仍有反复之可能:“肺痈溃后,脓痰渐稀,气息渐减,忽然臭痰变甚,此余毒未尽,内气复发,必然之理,不可归咎于调理服食失宜也。但虽屡发,而势渐轻可,可许收功;若屡发而痰秽转甚,脉形转疾者,终成不起也。”   【医案选粹】 案一   张右,40岁。   主诉:咳吐脓痰,其味臭秽,且带血液,精神萎疲,动则气急,入暮升火颧红。   诊查:舌苔薄白,脉濡数。   辨证:良由肺气虚弱,津液亦损,痰热壅蕴化脓,症属肺痈。   治法:益气润肺,清热排脓法。   处方:   太子参12克天将壳12克桑白皮9克南、北沙参各12克丹皮9克败酱草12克赤苓12克杏、米仁各12克冬瓜子15克生甘草5克藕节9克 白茅根30克 黛蛤散12克(包)   二诊:服药之后,脓痰减少,精神略振,咳嗽减而未除,痰红亦止。苔薄纳少,脉象濡而有力。邪热尚盛,素体肺虚,还守原法加减。原方去太子参、桑白皮、黛蛤散,加党参15克、仙鹤草30克、功劳叶15克。   (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二)》) 案二    程其相兄令誊,咳嗽二旬。先医作伤风治不效,又医作肺寒,以桂枝、干姜、细辛治之,益甚,又一医作痰火治颇安。最后延余,诊其脉三部皆涩,不浮弦,非风也;不细紧,非寒也;不滑数,非火也;每日寒热汗出,鼻有清涕,咳暾不能卧,右身不能着席,痰涎甚多,又非虚损。初诊未得病情,即前医痰火颇安之药,姑以应之。及出门后,追思前症,应属肺痈。令人取回前药,问所吐痰涎,气味腥甜否,彼令侄追至黄师古兄宅中,答以腥甜。余日:“几误矣!此肺痈将溃也。”易用苡仁、贝母、甘桔、桑、杏、麦冬、白及、银花、防风。服后臭脓大出,间吐鲜血,脉方现数。因前痈未溃,肺胀大,脉反涩而不出,故不数也。病人素阴虚,臭脓去后,便有发热、盗汗等症,易用熟地黄、山药、茯苓、丹皮、紫菀,兼补肾阴,时当酷月,少加人参、五味、合欢皮以救肺金,迨秋气清凉,方获1:3完咳止。隔年因多食椒姜,其痈复溃,亦如前法治之而愈。     (选自《素圃医案》) 案三   某,肾水久亏,肝阳上扰,肺金受克,呛咳痰腥,已成肺痈。宜壮水柔肝,清养肺气为治。   天麦冬(去心)各一钱半鲜百部三钱橘红一钱女贞子二钱生石决打六钱南沙参四钱合欢花三钱生苡仁四钱象贝母三钱甜杏仁(去皮尖)三钱瓜蒌皮三钱川郁金二钱炙桑皮三钱金丝荷叶(去背上白毛)兰张     复诊:肝火犯肺,致成肺痈重症。拟壮水柔肝,清养肺气。 原方加牡蛎、淮药、北沙参、川贝、蜜炙百部、怀牛膝、梨、莲子、旱莲。   (选自《费伯雄医案》) 案四 ‘   辛未七月中旬,余治一陈姓疾。初发时,咳嗽,胸中隐隐作痛,痛连缺盆。其所吐者,浊痰腥臭,与悬饮内痈之吐涎沫,固自不同,决为肺痈之始萌。遂以桔梗汤,乘其未集而先排之。进五剂,痛稍止,诸证依然,脉滑实。因思是证确为肺痈之正病,必其肺脏壅阻不通而腐,腐久乃吐脓,所谓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治以桔梗汤。今当壅塞之时,不去其壅,反排其腐,何怪其不效也。《淮南子》云:葶苈愈胀,胀者,壅极不通之谓。 《金.匮》日:肺痈,喘而不得眠,即胀也。《千金》重申其义曰:肺痈胸满胀,故知葶苈泻肺汤非泻肺也,泻肺中壅胀。今有此证,必用此方,乃以葶苈子五钱大黑枣十二枚   凡五进,痛渐止,咳亦爽。其腥臭夹有米粥状之痰,即腐脓也。后乃以《千金》苇茎汤。并以大小蓟、海藻、桔梗、甘草、杜赤豆出入加减成方。至八月朔日,先后凡十五日有奇,用药凡十余剂,始告金瘥。九月底其人偶受寒凉,宿恙又发,乃嘱兼服犀黄醒消丸,以一两五钱分作五服。服后,腥臭全去。但尚有绿色之痰,复制一料服之,乃愈,而不复来诊矣。     (选自《经方实验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