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 芍药 干姜 五味子(炙) 甘草 桂枝半夏 细辛各9g 上8味,以水20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再 下诸药,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主治) 主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干呕,咳嗽,喘息,痰多 稀白,苔薄白或水滑,脉浮或弦紧。 副证: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脉弦 细、细滑。 (临证加减) 1.重剂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药用蜜炙麻黄15g,桂 枝9g,干姜9g,制半夏30g,细辛6-9g,白芍30g,甘草9— 15g。寒痰黏稠者,加旋覆花(包煎)、苏子、白芥子各9g,莱 菔子30女;痰热壅肺者,加鱼腥草、开金锁、生石膏各30g,淡 鲜竹沥30ml,象贝9g。上方每日1剂,水煎2次,白天服2次,
临睡前服前1次,必要时两煎并工次顿服。服完2、3剂病情趋 向稳定,逐渐减本方剂量,加入益气固体,补肾纳气之品,以资 调理,巩固疗效。有关细辛用量,历代文献有“单味服用不过 钱,过量有气闭致死”之说。但余用到9g无此弊,认为这可能 与配适量甘草制之而缓毒。 2.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咳喘:药用麻黄、干姜各3—9g,桂枝 3~12g,细辛2—6g,五味子、半夏各4—9g,白芍、炙甘草各3 —6g。随症加减,每日工剂,水煎服。治疗期间禁酒;出现呕吐、 腹泻、眩晕者停药;孕妇及肝功能不良者禁服;高血压、心脏病、 过敏体质、年老体弱者慎用麻黄。 3。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治喘:30例均属肺寒伏饮型。病 程最短6年,最长40余年。[四川中医,1996,《12,:3s] 4.肺寒饮重,背部冷甚如掌大者,加重干姜之用量;口渴 烦躁,咳剧面赤,舌苔黄,痰黏稠而色转黄者,邪从里化热,当 轻用姜、辛,加生石膏、黄芩、前胡等清热之品。 5。黄昏咳喘阵作,宜加盐水炒知母、黄柏;五更咳喘频作, 可加黛蛤散、桑叶、菊花,寒温并用,标本兼顾,使寒从外解, 火得内平;大便秘结者,酌加郁李仁,火麻仁、瓜蒌仁。 6.顽痰堕喘,历久不愈者,加白附子;久病痰饮慢性者, 加茯苓、白术以健脾利水,并研细末散服,取久病缓治之意。 7.新病咳不畅,痰稀薄咳出者,加重干姜、细辛而减轻五 味子、芍药之用量;旧病咳久肺虚者,轻用干姜、细辛而重用芍 药、五味子。 8.表实无汗,恶寒咳喘较重者,可重用麻黄,再加杏仁、 厚朴、苏子,以宣肺定喘;表虚有汗者,应以桂枝、芍药为主, 改用水炙或蜜炙麻黄,或者不用麻黄。 9。小青龙汤加味治疗变应性哮喘:给予小青龙汤加金银花、 杏仁煎剂治疗。处方:麻黄、五味子、白芍、半夏各6g,甘草、 细辛、干姜、桂枝各4g,金银花12g,杏仁8g。水煎服,1日2 剂,分3次于饭后1小时服用,观察不同治疗时间的治愈率。[国 外医学。中医药分册,1997,(2):32~33] lO。小青龙汤加味治疗小儿喘息型支气管炎:本方麻黄、桂 枝、僵蚕各3g,白芍、五味子、法半夏、苏子、黄芩各4g,石 膏8g,干姜、甘草各2g,细辛、全蝎各1g。以上为2岁用量, 按年龄增减。体温39℃以上重用石膏;痰多黄稠加全瓜蒌、胆 南星、竹茹。每日1剂.水煎,小量多次服,7日为1个疗程。 [国医论坛,1994,(4);12] 11.加减小青龙汤治疗老年慢性支管炎急性发作:药用麻 黄、细辛、五味子、杏仁、法半夏、黄芩各lOg,白芍、佛耳 草、黛蛤散各15g,干姜5g,紫石英20g。风寒表证去紫石英, 加川桂枝、桔梗;发热去干姜,加生石膏、银花、连翘;痰少, 咽痒咳甚,去紫石英,加旋覆花(包),前胡、大力子;气喘明 显去佛耳草,白芍加量,加射干、川厚朴;舌红,苔黄腻,痰黄 白而稠去干姜、白芍,加胆南星、鱼腥草。每日工剂,水煎服。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5,(3):27-2s3 12。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咳喘:药用桂枝、白芍、炙甘草、麻 黄、五味子、苏子、浙贝母、法半夏各lOg,干姜、细辛各4g。 兼外感去苏子,加苏叶、防风各log,薄荷(后下)6g;兼肾虚 加枸杞子、菟丝子各工5g;兼咽炎加射干lOg,麦冬12g,玄参 30g;兼气血两虚加党参、黄芪各30g,当归lOg。每日工剂,水 煎服,一般服药3一工2剂。[新中医,1992,cll,:41~42] 13.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老年人肺气肿等,属外寒 内饮者,如无发热恶寒等外感症状,或外寒已解,而咳喘未除 者,当改炙麻黄,减去桂枝;如发热恶寒,自汗者,当以桂芍、 芍药为主,去麻黄,加姜、枣;如寒热轻微,表实不甚者,亦当 减麻黄,或以豆豉代麻黄,苏叶代桂枝;如内饮较重,咳喘痰 稀,胸胁支满,喘息不得卧,苔滑不燥者,当需重用干姜、细 辛、五味子、半夏;如寒人肺底,邪从热化,烦躁口渴,舌苔黄 黏者,当减细辛、干姜,加生石膏,桑白皮。[经方临证集要] 14.加味小青龙汤治疗顿咳:患者年龄1.5—7岁,病程工 一60天,均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并带有吼声,阵咳后吐出大 量食物及清稀泡沫痰涎。均治以小青龙汤为基本方,久咳偏虚者 加兰花草、野棉花根。[江西中医药,1990,《l,:39-] 15.小青龙汤加味治疗百日咳:用小青龙汤加沙参、乌梅、天 花粉、茯苓。每日1剂,3剂为1个疗程.[山东医刊,1966,c9,:31-] 16.小青龙汤加味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药用桂枝、白 芍、麻黄、干姜、细辛、甘草、法半夏、五味子各lOg,葶苈子 20g。胸痛加栝楼仁、薤白、延胡索;胸闷气促加杏仁、桑白皮、 厚朴;持续低热加银柴胡、地骨皮;中等热或高热者干姜减至5g, 加桑白皮、生石膏、食欲减退加厚朴、莱菔子、麦芽。每日工剂, 水煎服。服药期间仍用西药抗痨治疗。旷西中医药,1992,c3,:13] 17.小青龙汤治疗过敏性鼻炎:药用炙麻黄6~lOg,白芍6 ~lOg,细辛L 5—3g,干姜3—6g,炙甘草6一lOg,桂枝6— 10g,五味子3—6g,半夏6~10g,每日工剂,水煎2次,早晚 分温服。每15天为工个疗程。伴有细菌感染、鼻涕黄稠者酌选 抗生素治之。[国医论坛,1996,cs,:17-] 18.小青龙汤治疗卡他性中耳炎:临床表现为耳内有堵塞或 发胀感,听力下降,传导性耳聋,低音调耳鸣,常于手擤鼻,改 变头位或牵拉耳廓时听力暂有改善。药用麻黄、白芍、细辛、干 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各7g,半夏10g。水煎服,每日l 剂。发热加石膏15g,赤芍易白芍;耳痛加延胡索lOg,川芎 7g;病程较长,酌加搜风及活血化瘀药,如地龙log,僵蚕lOg, 全蝎lOg,制乳没各7g,马鞭草10g;积液多加白芥子lOg。[国 医论坛,1988,(2):Z83 19.小青龙汤加味及脱敏汤治疗药物过敏:药用麻黄、干 姜、炙甘草各6g,白芍、桂枝、五味子、防风、当归各12g,细 辛3g。每日工剂,水煎服。服7日后,用脱敏汤:补骨脂、淫
羊藿、仙茅、/flmy各12g,肉桂、炙甘草各6g,黄芪15g。2日 1剂,用1个月后,3日1剂,3个月为工疗程。[光明中医,1996, (5):48~503 20。小青龙汤加味治疗病态窦房洁综合征:本组药用麻黄、 干姜各9g,桂枝15g,白芍20g,半夏、五味子各lOg,细辛 3g,人参6g,丹参30g。2日1剂,水煎2次,取液浓缩为 600ml,lOOml,每日3次;心率稳定后(>60次/分钟)每日2 次或改用附子理中丸每次1丸,每日3次,维持治疗半年以上。 [山东中医杂志,1995.(5)] 2 1.本方加石膏。治小青龙汤证兼有里热烦躁者,名小青龙 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22.本方去桂枝、白芍,干姜易生姜,加射干、紫菀、款冬花、 大枣。治痰饮咳喘,喉中有痰鸣者,名射干麻黄汤。 23。本方去芍药、甘草。治上气不得息,喉中如水鸡声,名 古今录验沃雪汤。 24。本方去麻黄,桂枝易肉桂,加陈皮、杏仁。治肺虚,久 客寒饮,发则喘咳,不能坐卧,呕吐涎沬,不思饮食,名温肺汤 。[和剂局方] 25.本方去麻黄,桂枝易肉桂,加人参、茯苓.治一切咳 嗽,不论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及虚劳咯血,痰饮停积,悉皆治 疗,名杏子汤。[和剂局方] 26。本方治肺气不利,咳嗽喘满,胸膈烦闷,痰涎多,喉中 有声,鼻塞清涕,头痛目眩,肢体倦怠,咽溢不利,呕逆恶心, 名细辛五味子汤。[御药院方]
二、小青龙汤证(40、41) [原文]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而数,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 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乾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去皮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莞花,如一鷄子,熬令 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 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莞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 非仲景意。臣值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莞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 肿者.唐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伤寒心下有水气,欬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 之。(41) [词解] (1)心下有水气:心下,即胃脘部。水气,病理概念,即水饮为患。 (2)噎(y6耶):指咽喉部位有气逆阻塞感。 , (3)少腹:少,通小。少腹,即小腹或下腹部。 (4)熬:(说文。火部):“熬,干煎也”,与烘、炒、焙近意。 [提要]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释义] 以上二条相互补充,阐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即外寒内饮的证候、 病机、并以辛温解表,温化水饮为治法,以小青龙汤为主方。41条“小青龙汤主之” 句,应接在“发热不渴”后,是为倒装文法。 “伤寒表不解”者,指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证,41条“伤寒”二字, 与此同义。其病机与麻黄汤证基本相同,不予重复。“心下有水气”,即水饮停蓄心下胃 脘部。心下与肺,以一膈而相邻,今水停其所,又为外感之风寒相激,必致气逆水升, 上逆犯肺则咳;横犯胃腑则呕,是为主证。所需申言者,40条以喘为或然证,而41条 以喘为主证之一,可视为相互补充,总是外寒内饮所致之咳喘。然从临床而论,因寒饮 而喘者,必兼咳嗽,而咳者,未必兼喘,故但求病机之一致,则小青龙汤既治咳,又治 喘,或咳喘并作,不必拘泥。 40条自或渴以下,皆或有之证,不必悉具。凡水饮为患,常因气机升降而变动不 居,随所伤部位不同,而有不同见证。水饮属阴,其为患也,一般不渴,若因水饮停聚 阻碍气机,以致气不化津者,亦间有渴象。其渴为频呷热汤,饮量不多,以求舒适,与 热盛津伤之渴不难鉴别;水饮下趋,浸渍肠道,则为下利;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则小便 不利,小腹胀满;水气上逆,有碍肺气之清肃,则喘而咽喉有梗塞感。 如上所述,水饮证一般不渴,若服小青龙汤后渴者,是病机向愈之佳兆,盖以发热 之后,温解之余,饮邪渐化,而津液一时敷布不周,故生渴象,待病愈之时,气机通 畅,正气恢复,必能水津四布,口渴自除。 [选注] 成无己注40条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饮,则水寒相搏,肺寒气逆,故干呕发 热而咳。针经曰:形寒饮冷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此之谓 也。与小青龙汤发汗散水,水气内渍,则所传不一,故有或为之证,随证增损,以解化 之。 又注41条云:咳而微喘者,水寒射肺也;发热不渴者,表证未罢也,与小青龙汤 发表散水。服汤已,渴者,里气温,水气散,为欲解也。(《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 并治法中≥) 柯韵伯:发热是表未解,干呕而咳,是水气为患。水气者,是太阳寒水之气也。太 阳之化,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其伤人也,浅者皮肉筋骨,重者害及五脏。心下有水 气,是伤脏也。水气未入胃故干呕。咳者,水气射肺也。皮毛者,肺之合,表寒不解, 寒水已留其合矣。心下之水气,又上至于肺则肺寒,内外合邪,故咳也。水性动,其变 多,水气下而不上,则或渴或利;上而不下,则或噎或喘;留而不行,则小便不利,而
小腹因满也。(<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大青龙汤证)) 尤在泾注40条云:伤寒表不解,而心下有水饮,饮寒相搏,逆于肺胃之间,为干 呕发热而咳,乃伤寒之兼证也。夫饮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壅于上,或积于 中,或滞于下,各随其所之而为病,而其治法,虽各有加减,要不出于小青龙汤一法。 又注41条云:内饮外寒,相得不解,气凌于肺为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如上条之 证也,是必以小青龙汤内消水饮为主矣。若服汤已渴者,是寒外解而水内行也,故为欲 解,小青龙汤主之六字,当在发热不渴下。或问:水饮之证,或渴或不渴云何?曰:水 积于中,故不渴也。其渴者,水积一处,而不得四布也,然而不渴者常也,其渴者,变 也。服小青龙汤已渴者,乃寒去饮消之常道也。((伤寒贯珠集。太阳篇上>) 李培生:伤寒表不解,当指有头痛恶寒发热无汗等太阳表证;心下有水气,当括干 呕而咳等里证。病因心下素蕴寒饮,又因风寒束表,遂致肺气不利,胃气上逆,实即外 寒内饮所致。因水饮变动不居,故有或渴、或利等或然证。其喘当属主证,细参(伤寒 论)、<金匮)自知。((柯氏伤寒论附翼笺正.上卷太阳方总论)) [评述] 成氏据形寒饮冷伤肺,柯氏据气化学说而释本证,各有特色。尤注亦妥。 李培生先生之注最为简捷明快,可互参矣。 [治法] 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方药] 小青龙汤方。 [方义] 本方从药物组成来看,是由麻黄汤、桂枝汤合方(剂量与原方小异,与桂 枝麻黄各半汤相去甚远)去杏仁、生姜,大枣,加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而成,意 在辛温解表,以散外感之风寒;辛散温化,而蠲内停之水饮。麻黄为本方主药,有发 汗、平喘、利水之功,是一物而三任也。又与桂枝为伍,则增强通阳宣化之效。桂枝与 芍药相配,调和营卫。干姜、细辛,大辛大热,散寒宣肺。化痰涤饮。五味子敛肺止 咳,而不使麻桂姜辛等升散太过。大凡外感咳喘,多忌芍药、五味子之类,恐其敛邪不 散,致生他变,而本方有此二味,当知其与麻桂姜辛等同用之妙,是开阖适宜,升降得 法,对外寒内饮之证,尤为相宜。半夏降逆化饮,与上述诸药相配,其功更著。甘草和 中,又能调和诸药。还须看到,甘草配干姜,即甘草干姜汤,为温脾肺,祛寒邪,化水 饮之良方,<伤寒论)29条及(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均有论述。 方后之加减法,从“若渴……去皮尖”,凡七十字,<注解伤寒论)不作原文,而作 为注释之文。又“荛花不治利……疑非仲景意”,凡二十字, <千金翼。卷九)、(注解伤 寒论。卷三)无。以上是从校勘角度,以见版本间差异,若从内容看,笔者赞同“疑非 仲景意”。学者欲知其“非”之所在,请参详[方论选]之钱注。 [方论选] 成无己:麻黄味甘辛温,为发散之主,表不解,应发散之,则以麻黄为君。桂枝辛 热,甘草味甘平,甘辛为阳,佐麻黄表散之,二者所以为臣。芍药味酸微寒,五味子味 酸温,二者所以为佐者,寒饮伤肺,咳逆而喘,则肺气逆, (内经)曰:肺欲收,急食 酸以收之,故用芍药、五味子为佐,以收逆气。干姜味辛热,细辛味辛热,半夏味辛微 温,三者所以为使者,心下有水气,津液不行,则肾气燥, (内经)日;肾苦燥,急食 辛以润之,是以干姜、细辛、半夏为使,以散寒水。逆气收,寒水散,津液通行,汗出 而解矣:(<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药方论))
<医宗金鉴):太阳停饮有二,一中风有汗为表虚,五苓散证也;一伤寒无汗为表 实,小青龙汤证也。表实无汗,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去大枣者,以其性滞也;去杏仁 者,以其无喘也,有喘者,仍加之;去生姜者,以有干姜也,若呕者,仍用之。佐干 姜、细辛,极温极散,使寒与水俱得从汗而解;佐半夏逐痰饮,以清不尽之饮;佐五味 子收肺气,以敛耗伤之气。(<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篇)) 钱天来:既见微利,则知水气下走,当因其势而导之使下泄。去麻黄者,恐内外两 伤津液也。此说亦通,然表寒重而全未解者,尚当斟酌,若竟去麻黄而留芍药、五味子 之酸收,其如伤寒表不解何……,夫渴虽一症而各经不同……本条或渴之症,乃水寒在 胃,下焦之气液不得上腾而为涕唾,故渴,心下既有水气,岂可亦以栝蒌根为生津而用 之耶?若未以为然,观下文服汤已而渴,为寒去欲解,则知不必以撤热生津为治矣…… 噎者,心下有水气而胃气不通也,所谓水寒相搏,其人必 ,噎与嫡同。盖呃逆 也。……此水寒相搏,故加附子以温之,若寒甚而阳气虚者,去麻黄不使汗泄其虚阳亦 可。……若小便不利而少腹满者,为下焦无火,不能化气而出也。真阳不足,去麻黄而 不使汗泄,则可矣。茯苓不过味淡,渗泄而已,岂能助下焦气化之功哉。……喘为肺气 逆满之症,加杏仁以助麻黄利肺气可也,若加杏仁而去麻黄,施之于表不解之伤寒,‘恐 未切当。若肺虚而喘,则又宜补不宜泻,非为麻黄当去,并杏仁亦不可加矣。(<伤寒溯 源集.太阳下篇)) 李培生:小青龙用麻、桂、芍、草,解肌表,和营卫,以辛散外寒;姜、辛、夏、 味,散水气,宣气道,以温化里饮。是表里双解之剂。其用干姜,正与<内经)“脾气 散精,上归于肺”((素问.经脉别论))之旨相符。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 气失其健运之常,则易滋生痰饮,痰饮上逆,则为咳喘,为呕逆。若得中气健运,寒饮 自化。干姜是温中药,亦即(金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痰饮咳嗽病篇))是 也。外感咳喘,多忌五味子、白芍等酸敛止涩之品,此则与麻、桂、细辛等温宣药同 用,正使药力不纯然外散,而欲取其内宣之功。与单纯用酸收止咳之义,又有不同。可 见经方用药配伍之妙。其小青龙汤加减法,疑为后人所补,与仲景用药之准则,似不甚 合。(<柯氏伤寒论附翼笺正.上卷太阳方总论)) [点评] 成氏依(内经)以释方义,有理据, <金鉴>以麻桂合方加减而成散寒化 饮之剂,义多可从,惟“中风有汗为表虚,五苓散证也”,与小青龙汤对举,似屑牵强。 李培生先生全面阐述方剂组成原理及其主治功效,详明可取。钱氏分析加减诸法之得 失,先得我心。 [临床应用] (1)张仲景对本方的应用 1)治外寒内饮咳喘证(40、41条) 2)<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曰: “病溢饮者,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妇人杂病篇》曰:“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 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肺痈肺痿咳 嗽上气篇)曰:“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渴,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 之”.
(2)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1)<干金方>小青龙汤治妇人霍乱呕吐。 2)<医学之要)治脚气上气喘息,初起有表邪者,本方加槟榔。 3)(伤寒来苏集。伤寒论附翼>此方又主水寒在胃,久咳肺虚。 (3)现代应用 小青龙汤在现代临床上主要用以治疗呼吸系统多种病症,如慢性气管炎、肺气肿、 肺心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结核性胸膜炎、慢性鼻炎等。 以小青龙汤加减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134例,基本方为麻黄、细辛、五 味子、杏仁、法半夏、黄芩、白芍、佛耳草、黛蛤散、干姜、紫石英,并随证加减。结 果临床治愈68例,有效54例,无效12例,有效率达91.1%。而对照组用法夏素治疗 34例,有效率仅46.17%。通过测定用力呼气肺量图平均通过时间(MTT)和用力 呼气肺量图部分平均时间(MTTP)来观察加味小青龙汤对虚寒性慢性支气管炎、慢性 阻塞性肺气肿小气道的变化,其治疗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小青 龙汤加味,对照组用抗生素,喘重者配氨茶碱。结果症状改善率分别为87.1%和 54.9%,P<0.05;临床控制率为25.8%和6.45% (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 MTT、MTTP比较,P<0.01;对照组MTT、MTTP治疗前后比较,P<0。05,说明 本方疗效优于对照组。 以16岁以上,秋季必发、不合并严重肺部感染、无严重肺气肿和肺心病的支气管 哮喘患者30例为观察对象,以小青龙口服液进行治疗。结果临床控制2例,显效9例, 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7%。其中22例外源性哮喘患者显效以上10例 (45.5%),而内源性或混合型8例中显效以上占12。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说 明本方治疗外源型哮喘疗效优于其他两型帽。 以本方为主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102例,并设立对照组50例。两组均用抗感染、 对症平喘退热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小青龙汤。结果两组患儿均痊愈,但观察组治疗 时间最短5天,最长8天,平均6。2天;对照组最短7天,最长16天,平均9天。两 组治疗时间比较有显著差异{47。而另一研究报道,治疗组采用西药合小青龙汤加味, 对照组仅用西药治疗,共观察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362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4%, 显效率71.3%;对照组211例,有效率为76.8%,显效率58.8%,P<0.01。 以小青龙加葶苈子为基本方,并据证加味,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35例。结果: 服7剂后胸水全部消失者10例,消失75%者14例,消失50%者5例,消失25%者6 例,胸闷气促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25例体温正常,10例仍有低热。再服4剂后, 胸水全部消失者共30例,余5例胸水消失75%。 以本方治疗17例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其中重度11例,中度6例。全部患者连续 服用小青龙汤4周,停用其他药物。结果总体改善率为64.7%,发作性喷嚏、鼻塞、 流涕的改善率为68.8%, 日常生活障碍改善者未过半数;鼻镜检查鼻粘膜肿胀、水性 分泌量显著改善,达68.8%;仅1例出现轻度胃痛。患者对本方评价良好者占 66.7%。而另一观察报道亦显示,本方治疗50例变应性鼻炎,结果显效25例,有效 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达86%。 除以其卓越的宣肺散寒、平喘止咳功效而广泛用治呼吸系统病症外,本方亦常可用
治其他一些病症,如失音、心悸、气胸、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卡他性眼炎、荨麻疹 等,以寒束饮停为其审证依据。 用小青龙汤加味治疗病窦综合征34例,并设对照组30例,以山莨菪碱、东莨菪碱 等治疗。结果中药组窦性心动过缓显效20例,窦房阻滞显效9例,交界心律显效1例, 慢一快综合征显效1例,总有效率为91。1%;而对照组分别为14、3、2、0例,总显 效率仅为63.3%。5年随访41例,中药组晕厥发生率为3.6%,对照组为8.4%;故有 心率测定阴转率中药组为84.8%,对照组为64.6%;说明中药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 照组。中药组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测定发现,治疗后心搏量轻度增加,心输出量、心脏 指数明显增加(P<0.01),并且其PEP/LEVT指标明显改善,几乎恢复正常(P< 0.001)。研究者据此认为,本方具有提高整体机能、祛除病理产物、进而达到调节和恢 复心脏局部功能的目的,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以本方加味治疗泌尿系感染8例,全部病例均经尿检确诊。基本方为小青龙加茯 苓、泽泻;气虚者酌加党参、北芪。结果全部治愈,服药最少者3剂,最多者12剂, 平均8剂。 以小青龙汤配合脱敏汤治疗药物过敏86例,并设西药对照组(对症支持疗法)88 例。结果两组分别近期治愈83例(90.5%)、62例(70.05%),P<0.01;有效者分别 为2例和2工例;无效者分别为1例和5例。随访2年,两组用致敏药时,复发者分别 为10例和74例(P<0.01)。嗜酸细胞和免疫球蛋白观察,中药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及 治疗后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0.05)L1”。而对27例结肠过敏患者,以小 青龙汤提取物7.5g, 日 2次,饭后口服,有效率达80%。 (4)医案选录 1)胸膜炎、胸腔积液。陈某,女,59岁。咳喘痰多反复发作4月余,伴胸痛1周 入院。曾在美国多家医院求治,用多种抗生素无效。咳喘渐甚,痰多质稀,近1周伴右 侧胸胁疼痛,咳嗽气促,病情加重,而回国就诊。诊见神疲乏力,咳嗽痰多,质稀色 白,卧则气短,右胸胁疼痛,咳唾转侧左侧亦有引痛。口渴喜热饮,舌淡偏暗,苔白略 滑,脉细滑。胸片示陈旧性肺结核伴胸腔积液。诊为悬饮,参小青龙汤加减:炙麻黄、 五味子、桂枝各10g,干姜、炙甘草各6g,细辛3g,法夏、杏仁各12g,白芍、桃仁、 云茯苓、丝瓜络各15g。水煎服, 日 1剂。服3剂后,咳嗽、胸痛等症明显减轻,咯痰 少,可平卧。以此方加减进服20余剂,呼吸平顺,卧起行走自如,咳嗽、胸痛等症均 愈。后以理中丸调理而愈。((新中医)1989;(4):18) 2)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并感染。黄某,男,74岁,香港同胞,业医。咳嗽、气 喘反复发作20余年,加重2月。自诉有20余年慢支、肺气肿病史,近2月咳嗽气喘加 重,在香港多家医院治疗,服西药无效而来就诊。入院时咳嗽气促较甚,痰稀白,不能 平卧,夜间因咳喘难眠,唇甲轻度发绀,要求吸氧;纳差,大便干结,舌淡,苔微黄, 脉浮略数。方用小青龙汤加味:炙麻黄、桂枝各10g,干姜、炙甘草各6g,细辛3g, 五味子、法夏、白芍、北杏仁各12g,苏子15g。服4剂后,咳喘减轻,纳稍增,大小 便正常,但仍需吸氧。效不更方,续进3剂,咳喘症状明显好转,不需吸氧,可平卧, 但胃纳欠佳。守上方去苏子,加茯苓15g、白术12g,再进12剂,咳喘缓解,精神佳, 纳食增加,睡眠好转,二便正常,胸透提示肺部无感染而出院。((新中医)1989;(4):
18) 3)老年失音。庞某,男,70岁。声音不扬逐渐加重2月余, 自服六神丸、胖大海 等药无效来诊。近因外感,遂致语音不出,头重如裹,身重无汗,肢冷,干呕发热,咳 而微喘,少腹满闷,舌淡,苔薄白,脉浮。症属肺气郁闭,治宜宣畅气机,温阳散寒, 方拟小青龙汤加味:麻黄、法夏、五味子、干姜、细辛、白芍、甘草各5g,桂枝、桔 梗、木蝴蝶各10g,水煎服。2剂后,汗出声扬;原方去桂枝,易干姜为生姜10g,5剂 而愈,随访1年未复发。((新中医)1993;(9):46) 4)老年自汗。张某,女,62岁。自汗5年,不分季节,稍动则汗出湿衣,曾服益 气固表药、温补肾阳剂无效。诊见汗出清冷,背心部常有恶寒感,头晕乏力,舌淡,苔 白滑,脉沉弦。证属饮邪阻肺,开合失司。治宜温肺化饮,拟小青龙汤加减:麻黄、细 辛各3g,白芍15g,干姜、五味子、甘草各5g,法夏、浮小麦各10g,水煎服。服药3 剂,汗出减少;再进5剂, 自汗止。后以玉屏风散善后,随访数月未复发。(<新中医) 1993;(9):46) [按语] 本方为散寒蠲饮之名方,仲景以之治疗表寒里饮及溢饮支饮诸症。由此而 知,本方长于温阳化气蠲饮,而并不以解表散寒为其功用之重心。是以饮邪兼表者可 用。而绝无表寒纯为寒饮在里者,亦是其适用之的证。古今运用之例,反映了其方所主 之重心当是肺系,现代临床将之广泛用于呼吸系统病症的治疗,并取得满意效果。 [现代研究] 小青龙汤具有显著的药理效应,其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就现有资料而言, 目前国内 外医学研究者已对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今简要摘介如次。 平喘效应: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本方能有效地拮抗组织胺、乙酰胆碱和氯化钡所致 的离体豚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并直接松弛平滑肌。可促使小鼠β-受体水平向上调节, 亲和力增强,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加,儿茶酚胺甲基转移酶活性降低,进而促使cAMP 水平升高,支气管平滑肌弛缓。同时对抗异丙肾上腺素所致p.受体水平下降、受体量减 少而产生对B.受体兴奋剂的低敏反应。由此可以看出,本方具有显著的乎喘作用。 抗过敏效应:实验结果证实,本方对多种因素引起的变态反应具有多环节的调节作 用,抑制抗体生成和过敏介质的释放,对抗过敏介质作用和炎性反应等,由此表现出较 强的抗过敏作用。 其他效应:小鼠致癌抑制实验表明,本方具有较为明显的抑制癌肿形成的作用;能 改善肾上腺皮质功能,扩张外周血管,增加血流量等。
|